《新闻的未来》为作者获奖专著《新闻业的救赎》的姐妹篇。作为新闻专业性和公共性的信奉者、研究者和诉说者,作者在这部新著中,超越新闻业本身的救赎,深入讨论了媒介化和 后真相 语境下新闻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困境,以及新闻作为公共服务体制存在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解析科技革命、社会现实和新闻理想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冲突,思考和把握新闻的未来脉络与前景。 全书围绕两大主题展开,即新闻的智商(原则与理论)和情商(形式与风格),话题包括新闻荒漠化的原因与后果、数字新闻乌托邦的幻灭、新闻的感性回归、智能新闻与公共性等。 该书秉承作者一贯的 理性思考、感性表达 的学术理念和行文风格,前后兼及,中西并包,文笔隽永,潇洒自如,使坚硬的理论变得敏感和柔软,风趣幽默而不失严谨深刻。
本教材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概括介绍公共服务的发展历史、界定、分类、模式及影响的基础上,在公共管理学、公共服务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西方经验与我国国情,围绕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与建设需要,深入就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与创新论述: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界定、内涵、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意义;二、 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历史、既成模式与经验教训;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五、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构成;六、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的科学测度;七、 公共文化服务的市场化与社会化;八、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系统;九、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绩效管理
自1978年北京地区创办大学分校至今,学校在4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矢志不渝地应北京建设之需,适时调整和发展自己,经历了多次调整整合,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断适应北京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对专业设置进行了数次较大调整,建立了一批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步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本书按照学校发展的五个阶段,系统、完整地记录了各个专业发展的沿革和脉络,并收录了每个发展段的专业介绍,定位于为校领导的决策和学校学科专业调整提供参考,同时也将是地方性高校进行学科专业设置的参考资料。
开明教育书系 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以下简称民进)历时数年编写完成的一部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丛书。民进一直以推进祖国的教育事业为己任,本丛书选取的教育家皆为民进会史上涌现的著名教育家,如叶圣陶、周建人、吴贻芳等,他们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各个分支上的里程碑人物,收集整理前人的教育著作和教育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邀请了研究此领域的专家进行丛书的编选,除汇集著作外,还撰写前言和教育家小传,帮助读者深入了解每位教育家的生平与思想发展,并在文后附载全新修订的《著述年表》,方便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传承他们的光辉思想与教育使命。 本书是林汉达教育论著的精选集,共分为两辑。第一辑是向传统教育挑战。作者在吸收西方学习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对传统教育中的迷信和过时
造就大批教育家以引领教师素质整体提升,是促进我国教育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选择。这一态势赋予教育家研究以重大现实意义。本书首次以教育家整体(全体)为对象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旨在厘清整个教育家队伍的构成状况及历史演变,形成对教育家整体的基本认识;确立以社会实践作为衡量教育家资格和决定教育家历史地位的 终标准,坚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评价教育家的历史意义;展示教育家高尚的精神世界和丰富多彩的教育风格;揭示教育家个体与教育家群体和教育流派间的互动关系;全面分析影响教育家成长的因素,探索教育家的成长道路和一般规律,为新一代教育家成长提供有益借鉴。本书力求在研究方法和观点上有所突破,并着力构建起一个审视、描述和解释教育家的理论框架,选题新颖,立论允当,材料翔实,可读性强;既
文化需求是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民间体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根基和资源,以传统文化身份联系着中国文化的过去和未来。随着大国的崛起,在弹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代最强音的中国梦想设计中,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必须直面社会转型带来的文化价值认知度低、生存弱化、地位边缘化问题。作品通过上海民间体育文化现状思辨和未来构想,构建文化强国思维下的城市民间体育文化价值、文化交流、文化体制互动模式。从文化内核、外在形式和运作手段等层面探寻城市民间体育文化发展的规律,以达到促进中国文化复兴的目的。
本书对我国城乡社区图书馆建设现状、特点和短缺等进行了宏微观层面全面深入的考察,结合国外城乡社区图书馆建设成就和发展模式等,对我国城乡社区图书馆的投资主体、受众规模和发展战略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讨,并
本书基于现代性的视角,综合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教育学知识的科学化问题进行了探讨。全书从对教育学知识科学化基本概念与外在表征的澄清出发,阐明何谓教育学知识、何谓教育学知识科学化等问题,进而对教
《文育IP》作者呼吁:随着瓦联网络发展,信息的泛滥,对每一个人的各类精神影响及冲击已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在网游、微电影、各类新闻事件以及种种粉丝经济的网红直播、抖音等盛行的时代里,这些因互联网而诞生的
本书分析了我国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有关遗产性质、资源性质、成本、属性、外在性、权属、远近利益、政府角色、受益主体、利用目的等十个重要理念上的误区,以及由此导致的商业化、城镇化、人工化、超载化等现状问
法国和法国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水 融,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又互相成就了彼此的荣耀。法国艺术家曾经是万众瞩目的焦点,其地位一度举世无双。然而往昔的辉煌如今只剩下自我主义、怀旧和谨小慎微。 以上便是作者唐纳德?莫里森,一位居住在巴黎的美国人,在细致考察了法国文化的世界地位之后得出的结论,可谓一针见血。法国在文化交流中影响力甚小且地位轻微,法国艺术家虽然有着不可否认的创造力却也于事无补,法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号召力已然消失。 文化的衰落 符合法国的国民性,人们迫不及待开始悲叹自嗟。安托万?贡巴尼翁通过回应唐纳德?莫里森指出,法国文化具有一种矛盾的双重性,它虽然具有登峰造极的能力,却又受困于对兴盛的忧虑。法国或许可以在世界文化舞台有 好的表现,得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她也应当停止与美国、与
夫诗必有原焉,《易》《书》《诗》《春秋》之肃学若,周、秦间数子之缜若嶂若,而莽荡,而噌咳,若敛之惟恐其垣,之惟恐其隘,孕之惟恐其昌洋而敷腴,则夫辽之长白、典安大岭也有然。审是,则诗人将毋拱手欲,肃拜植立,搞乎其不敢议,愿乎其不敢吴,言乎哉!
在本书中,作者致力于阐述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致力于解决敏锐的社会问题以适应 势要求的原因,并提出了多种补救措施。 本书细述文化理论从1960年到1990年的兴衰,作者追溯了文化理论诞生的文化与政治因素,检验诸如巴特、福柯等开创性的理论家如何从边缘引出性别、权力、性欲与种族等主题,得出结论:面对着资本主义新起的 叙事,后现代主义现在可能已经死去,而文化理论所忽视或否定的——爱、邪恶、死亡、道德、形而上学、宗教与革命,正是现在必须积极探索的领域。 ,作者指出:普涵性理论的时代已经结束,并尝试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逛夜市、吃小吃、品茶听戏……是开封人的日常,也是这座城市的特色。回望过去,开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昔日繁华的东京城是这座城市的骄傲回忆,但是对比 城市发展现状,开封城市发展的状况令人担忧。一方面,开封深居平原内陆,工业发展相对迟缓,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协调,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且相对滞后。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市政建设的推进,开封 特色的街巷胡同以及很多具有时代标记的建筑相继被拆除。高楼多了,马路宽了,但是“开封”的形象却越来越模糊了。这好像是当代很多城市的通病,不过好在开封“病”得不重。本书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去探索近代开封的城市特色,并借此为古城的开发与保护略尽绵薄之力。
本书分为七章,介绍了全域旅游背景下陕西沿黄遗产廊道构建研究的研究背景、意义、内容、方法、相关概念、研究进展等内容。研究引入遗产廊道理念,从构建全域旅游的角度,以保护陕西沿黄遗产资源和推进陕西沿黄生态经济带建设为目标,主要从遗产资源梳理、遗产价值评价、廊道空间格局、主题游线规划和旅游品牌构建5个方面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系统和独立的陕西沿黄遗产廊道体系。研究成果也将为政府决策部门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过程中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