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本书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课题组发布的第9本分析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的报告,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科研人员、文化遗产领域专家学者、遗产地专业人士共同编写。2022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党的二十大的总体布局下以及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的科学指引下,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各个领域不断向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面对当前社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建设活动和气候变化给遗产保护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落实政府主体责任;深入参与国际遗产事务,提升中国话语权;理顺监测工作机制,提升监测技术水平,促进世界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加快学术研究成果转化,加强遗产价值阐释与传播等。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全书共六个部分,前五部分阐述了学业辅导的五个重要方面,第六部分是对当前学业辅导项目的列举说明。部分:学业辅导的基础。阐述了美国大学学业辅导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伦理基础和法律基础等。第二部分:学生的多元化与学业辅导需求。论证了美国高校学生群体特征的历史变迁及学生多样性带来的对学业辅导的不同需求。第三部分:学业辅导的组织架构及运行。阐释了美国学业辅导的愿景、使命、目的和具体目标,以及各类学业辅导行政管理模式的产生原因和适用性,归纳出高校采取不同学业辅导行政管理模式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第四部分:学业辅导人员的培训。界定了学业辅导人员培训的重要概念,介绍学业辅导工具、具体技术和资源,论证了学业辅导有效性评估相关理论和方法。第五部分:关于学业辅导的不同视角。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大学管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科普短视频概述、各平台发展状况研究、科普短视频内容分类与类型分析、科普短视频传播效果研究、科普短视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其应用场景、科普短视频创作者研究、科普短视频创作方式与方法研究、科普短视频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等,并遴选2022年优秀科普短视频案例,从年度账号,年度作品,年度机构和年度主流媒体等众多视角选取优秀案例。本书从不同视角对科普短视频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在整合各平台数据的基础上,形成权威的科普短视频发展报告,语言流畅,不存在政治问题。
本书为第9本文化建设蓝皮书,由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中华文化发展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文化建设研究院组织编撰。本书着眼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从文化生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国内和国际传播与影响等方面,对2021-2022年我国文化的新发展、新成就以及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总体上和指数上的描述和分析,构建了以文化投入、文化生产、文化供给、文化传播以及文化消费5个一级指标和36个二级指标为内容的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数化形式对我国文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对2023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文化建设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希望藉此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及社会文化管理提供宏观上的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撑,旨在增加中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预见性。
笔者将多年服务科研、智库的实践经验,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相结合,通过绘制知识图谱,展现文献信息机构与智库的研究脉络、研究热点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什么是智库,什么是文献信息机构智库需要文献信息机构提供怎样的服务,文献信息机构应如何为智库提供服务等问题。提出以信息 需求方 与 提供方 作为智库和文献信息机构的定位,进一步明晰了文献信息机构服务智库的功能与能力;提出文献信息机构应以 情报思维 工匠精神 作为服务智库的理念,通过组建信息团队、 互联网 赋能、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充当智库及决策者的桥梁和纽带等方式承担起服务智库的职能,并通过建立信息联盟促进文献信息机构服务智库质量的提升。
本书探讨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与经验,概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和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强调文化是乡村社会的深层根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本书详细分析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的历史概况、整体图景、内生动力、特色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与自然生态的共生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民族民间工艺、文化治理以及特色小镇和节庆文化等多个方面。云南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乡村文化振兴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文化转型发展,还有助于民族团结进步,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本书还提出了云南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和未来展望,以期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乡村振兴提供决策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书为2019中国文化馆年会征文获奖作品集,共收录获奖论文102篇。论文主题包括文化馆事业发展、文化品牌创建、文化治理工作、非遗与旅游融合、文化馆数字服务平台建设、数字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等多个方面,充分反映了近年来我国文化馆工作发展的全貌,集中体现了各地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开展的实践经验和特色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能为广大的文化馆工作人员、文化行业的从业人员、文化事业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本书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撰的第16本陕西文化发展报告,是以陕西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权威性研究报告和高端理论平台,旨在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全省文化发展繁荣以及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书全面总结了2023年陕西文化发展的状况与成就,并预测了2024年的发展趋势,对陕西黄河流域历史文化、文学艺术发展、文化短视频传播、文化国际传播、万亿级文旅产业、文化数字化、文化科技融合、文创产品开发、旅游演艺产品、公益电影放映、古代书院文化、中医药古籍、革命文物保护、陕南生态文化旅游、工业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对策,为读者全面认知陕西文化及多视角解析陕西文化发展提供了前瞻性参考。
《中国目录学史》从中国文化遗产传承、中国学术史、文献传播、知识管理等新的视角对中国近现代以前目录学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重要人物、重要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考证。全书围绕从公元前8世纪到1949年目录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进行阐述。与以往目录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的特点在于:一是改变过去将书目发展史等同于目录学史的做法,从学科出发研究文献、目录与目录学发展的关系,总结目录学发展成就:二是将目录学置于社会背景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分析,揭示目录学对于学术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贡献;三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重点探讨目录学思想,揭示目录学发展规律。
该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宋代东岳祭祀及其信仰问题,实际上是对宋代山川神问题的综合探讨。该书涉及若干学术议题,一是宋朝官方的东岳崇拜与祭祀,包括中央派遣官员和委托地方官员进行的祭祀活动。二是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复杂历程,通过厘清基本史实,揭示出了宋真宗东封仪式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三是研究了宋代有关东岳庙的记文,通过对这些记文的细致梳理和解读,从信仰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宋人的 意识与地方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弄清了文人士大夫对待东岳信仰的复杂心态。四是严谨地分析了宋代民众的东岳信仰,在对庙会和日常进香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窥透了宋代民间东岳信仰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与官方的东岳祭祀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五是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中书写的宋代东岳神,包括形象塑造以及东岳神的不同职能。
1、《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推广丛书.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 内容 简介: 自2014年起,*总理每年都把 倡导全民阅读 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2016年12月,《全民阅读 十三五 时期发展规划》发布;这说明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书香中国 全民阅读推广丛书》适时地将倍受人们关注的阅读话题,分解成为家庭阅读指南、校园阅读推广、数字阅读优化、全民阅读导论四个版块,以 书香 为名,依次是《书香传家:家庭阅读指南》《书香满园:校园阅读推广》《书香在线:数字阅读优化》《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对包括深圳读书月在内的有影响的阅读活动与阅读现象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阐发、分析。 其中,《书香社会:全民阅读导论》以怎样理解 全民阅读 ,如何具体构建 书香社会 为叙述重点,综述了海内外鼓励读书、推广阅读的重要方略和
“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学上的概念,具体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努力,集中体现在“抗战”与“建国”这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西南联大作为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组建的战时高等学府,其生存与发展与这场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反侵略战争息息相关。抗日战争时期的 国策是“抗战建国”,虽然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又存在了一年,但建设现代化 仍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因此,把西南联大纳入“抗战”与“建国”这一框架下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西南联大知识群体在建设现代化 进程中的努力有所相对完整的了解,也为这项研究赋以了学术与现实的意义。本书无论是材料发掘还是鉴别利用,均紧扣“抗战建国”这一主线,力争从 高层次上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建设现代化 的自觉意识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