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外语专业的学生,外派教师,汉语教师志愿者,以及报考《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和需要提升跨文化能力的人士等。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来源于在海外27个国家任教的64位教师的跨文化日志,大小案例共102个。这些珍贵的跨文化交际*手资料,问题意识突出,可读性强,涵盖了文化模式和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心理与态度、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人际交往、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和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管理八大方面。 《跨文化交际案例与分析》为每个案例配有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延伸阅读书目,为读者提供相应的建议、启示与资源。
思南读书会自2014年2月15日举办第一场活动以来,每周六下午与读者准时相约在思南文学之家,迄今已累计举办四百四十余期。读书会邀请众多海内外知名作家、学者与读者共赴文学与思想的盛宴,获得广泛关注。《在思南阅读世界 第六辑》精选思南读书会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的讲座内容,引领读者重回精彩对谈的现场,感受智识的碰撞与共融。全书以文学为主要关注领域,探讨当今优秀的国内外作家作品及理论成果,涉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当代文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传统文化研究等。主题虽集中于文学,但内容包罗万象,视野开阔,思想深邃,是对当今人文思想前沿话题的浓缩式呈现。
酒,无论是在东方文明,还是在西方文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蕴。每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源头,都能找到跟酒的关联。可以说, 酒 与人类 文明 几乎是一起出现的,地球上有关酒的伟大的故事,往往都与伟大的文明精髓和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 哈佛才子丁学良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学术界著名 酒仙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是丁学良的夙愿。他怀着李太白的意趣,乐此不疲。 本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他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民族、有国家、有世界;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如饮醇浆,回味不绝。
语言和文字是我们日常学习中最为常用的符号系统,其产生是人类的一大创举和文明标志。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不仅只有抽象的符号,还有感性的质料,而后者是能被感觉直接经验到的,且先于任何符号出现在我们活生生的经验中。技术时代生活的普遍电子化,使我们周遭正加速虚拟化,而我们置身的现实世界,却一如既往由琳琅满目的有形物质所形构。当前还是一个超节奏社会和终身学习时代,除了依靠书籍等精细的符号学习外,另一种借助实物的 粗放 学习似乎正适逢其时。 由此可见,除了 通过能被识别的符号 进行间接学习,人类还可以拥有一套自成一格的学习方式,即 借助能被感知的实物 。该方式犹如一道冲破当时代学习困境的亮光,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书尝试研究博物馆学视域下的实物学习对日常学习模式的启发及构建。
本书为 胡汉中国与外来文明 的民族卷,围绕 胡貌汉魂与异域文明 主题,积极探索汉唐时期胡汉之间的冲突与交融,从不同角度进行前沿性的研究,依据草原突厥、绿洲西域和中亚粟特的多方互动,结合考古发掘新成果和文物解读新收获,撰写了一系列原创性的论文,考证了唐玄宗的中亚嫔妃曹野那姬,推测了崔莺莺与蒲州粟特人的渊源,区别了胡姬与吴姬的不同,对中古入华黑人、印度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等进行了寻踪,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其对消失种族的思索记忆,对民族嬗变的阐幽发微,具有学术回顾和推进作用,对梳理中华 民族性 多元形成的根源颇有益处。
本书主要论述中越文化交流史中一些典型例子,如科举与爱州进士姜公辅,历史上广西钦州、廉州与越南北部的文化交流,明代的交阯进士,中越书法文化交流,中国 四大名著 与 四大发明 之传越南,越南阮朝科举制度及其特色文化,中国与占城文化交流拾遗,以及中国学界对越南古典文学的译介与研究等。这些对增进我们对越南的了解,增进我们对两国文化交流的认识颇有裨益。
本书建构了本体意义上的文化翻译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首次论证并建立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二是首次研究文化翻译学元理论,三是从描写与阐释两个方面系统研究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 文化翻译学的学科体系包含基础理论、历史研究、应用研究、元理论四大分支,并且每个分支都包含若干具体研究领域。文化翻译学元理论包括文化翻译学的定义、理论基础、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问题。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是关于文化翻译本体的研究,其研究任务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描写文化移植活动的过程,揭示译者移植文化却又变动文化这对矛盾本身;二是阐释文化移植活动的结果,阐明文化翻译方法的理据性,解释上述这对矛盾产生的各种原因。 具体来说,文化翻译学基础理论涉及以下九项任务:(1)
本书以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为主线,分别从 西学东渐 和 中学西传 角度展开研究。 西学东渐 部分有8章, 中学西传 部分有2章。谓之通俗易懂,属于有创新的、面向大众的学术读物。
本书以越南汉文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对越南汉文小说的拟效模式进行考察,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古代越南汉文小说发生与衍变的基本路径包括将中国古文献记载进行想象性创造、借用中国历史演义的模式、整体移植个别置换地分解化用、与本土传说故事相糅合等。本书尝试揭示中越文化在交流中融会相生的生命力所在,考察越南文学的发生、流传与变异,及其历史文化语境,探究越南本土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文学文本生成的源流。
《我们的文明与世界的文明》是 文明对话论丛 系列继《我们的文明观》后,第二本面世的图书。 文明对话 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理想。我们希望通过 文明对话 的实践,通过不断地总结人类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让 文明对话 这一人类的伟业从自在的实践状态,逐步发展成全面自觉的精神现象。该系列旨在宣扬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本书稿内容包括明清时期官方走向海洋的历程和民间走向海洋的历程等篇章,阐述明代朝贡体制的重建和海洋政策走向,倭匪问题与海疆管理的强化,福建官员对月港税制的贡献,月港开禁与漳州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海洋区域贸易的国际化,清代海洋政策调整与江南城镇发展,明代以来厦门军事与经济,厦门白氏家族的海洋发展等。
本书是以古籍为中心的 江南藏书文化 专题研究文集,对江南古籍收藏现状进行了介绍和梳理。江南藏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历史上的江南经济发达,人文昌盛,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灿烂的优秀文化成果,是上海文化的主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主要中心区域之一。而古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江南文化的历史记录。本书内容包括江南藏书文化、上海藏书文化、金山藏书文化、古籍修复与再生性保护四个部分。既有对中国历代藏书家及藏书楼的研究,又有对江南古籍文献刊刻、版本及现状的研究等。是一部较为系统全面的江南古籍藏书研究文集。
本书是上海戏剧学院从其开展跨文化交流学项目以来的八届毕业生优秀论文中精心选取、组织翻译、编辑而成的一本论文集。共分 跨文化的语言艺术 全球视域下的中国戏剧影视与文化研究 重探世界戏剧与舞蹈的叙事、迁徙与实践 创新探索与应用 四部分编排了12篇论文,以及上戏跨文化交流学领军人物孙惠柱教授的论文。上戏副教授司徒嘉怡作序。 本书体现了几个特色:一是跨文化戏剧中如何实现多语兼容;二是从当代视角探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关系;三是在既有研究范式之外做创新和应用性研究。作者在大量的文献基础上,结合表演分析、话语分析、采访、田野调查、工作坊、个人实践,体现了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所有文章都经作者浓缩后再翻译,篇幅都不长。特别要指出的是,翻译工作体现了译者都有较强的语言转换能力,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本书结合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将跨文化交际研究置于后现代全球化文化杂糅的语境进行考察,是较为前沿的科研成果。结合本书提出的理论,作者撰写了数个条目(如杂糅、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与中国人交往),被Sage出版社*近出版的The Sage Encyclopedia of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2015)收录。本项研究对全球化背景下动态地研究跨文化交际,重新解读文化差异,重新思考跨文化能力研究,以及丰富研究方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文化是指一群人共享的价值、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共享某一文化且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构成该文化中的群体(简称群体)。享有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在信息和物质层面的交往形成跨文化群体互动。本书将以(鞠实儿, 2012,2017) 中提出的多重文化融合理论为总体框架,综合运用民族志方法、扎根理论方法、认知科学方法、广义论证方法、非形式逻辑方法、形式(符号)逻辑方法(包括公理化方法)和博弈论方法,研究跨文化群体交流的逻辑和认知结构。这一研究之所以必要,有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考量。
李怀波在《选择·接受·误读:杰克·伦敦在中国的形象研究》这部专著中综合运用了形象学理论、意识形态理论、福柯权力话语理论、格林布拉特新历史主义等理论,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接受过程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分别论述了杰克·伦敦形象的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多元多样化,重点探讨了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三类不同形象,即社会主义者形象、个人主义者形象和强者形象,并阐述了这些形象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李怀波立足于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审视杰克·伦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流通和批评的历史,指出杰克·伦敦在中国的不同形象是中国接受者在不同社会历史语境下对杰克·伦敦及其作品进行选择性接受的结果,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