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述历史读物。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越来越受关注。本书是在调查采访北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基础上,编辑整理而成,主要涉及古琴艺术,代表人物杨青;北京点翠代表人物肖广春;京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代表人物李侃;北京仿古瓷,代表人物白莉;绒布唐工艺,代表人物唐玉婕。全书共研究了上述五项非遗项目,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遗留下宝贵资料,使非遗在面向公众的传播普及中得以保护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直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和实践在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与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结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纳入人类学理论体系下进行探讨、对话和反思,并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以及对现实的指导,文化行政、保护方式、文化创意产业等都被纳入了探讨的范围。《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把一些新的概念和主题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比如对社会主义新传统的探讨、对与文化创意产业关系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等问题,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进行系统探讨,在“文化中国”的语境下,具有特别的意义。
《中华遗产·乡土建筑》丛书,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陈志华、楼庆西、李秋香三位教授带领清华师生,近二十年调查、研究和保护乡土古村落与古建筑的成果。本丛书于2007年推出了八本,分别为《丁村》《梅县三村》《郭洞村》《西华片民居与安贞堡》《蔚县古堡》《十里铺》《楼下村》《俞源村》;现在又推出四本,分别为《婺源》《楠溪江中游》《关麓村》《诸葛村》。 本丛书内容通俗易懂,可做传统民俗文化、古建筑文化读本,又可跟着调查者的脚步、带着独特的眼光来赏鉴这些古朴美丽的村庄,它们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在消失。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狮舞扬威、迎祥舞南狮、自成一格的南派狮艺、雄狮争霸瑞气千条等内容。 《舞动南方——南派醒狮》由曾应枫编著。
欧亚学刊 是不定期、连续性学术刊物。凡属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范畴的专题(或资料)研究论文,内容充实,有广度、深度,均在收辑之列,祇要文字洗炼,篇幅可以较长(一般不超过5万字)。 《欧亚学刊(第9辑)》主要登载中国学者的有关论文,也适量刊用外籍学者同类论文。後者主要以汉译文的形式发表,若为英、日、德、法、俄文,亦可以原文发表。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简称药线点灸,堪称壮族医药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主要是通过壮医秘方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在患者体表的穴位或部位,疏调龙路、火路气机,而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流传于壮族聚居的柳州地区。经发掘、整理、研究,这一特色疗法不仅得以留存和延续,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应用和科学实验研究,已发展成系统的理论,上升为壮医药线点灸学。这标志着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传承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也为这项的菲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规范传承和创新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本书旨在广大读者认识并进一步了解这一的壮族医药文化。通过对药线点灸的概念、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治病机理、功效、手法、用穴规律等基本内容及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发展情况、研究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并结合人物故事,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独特治疗
本书是一本介绍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清潭腿的图书。本书介绍了临清潭腿的历史与发展,临清潭腿的基本内容,临清潭腿的基本功和基础拳,正宗临清潭腿的练法与示意,临清潭腿的概要和势法,以及潭门三十六天罡连环腿。本书是对临清潭腿这一项重要民俗活动的发掘和整理,极有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实践先行的事业。在实践的基础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逐步兴起,为非遗保护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本书根据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思路,分为上下编,上编为实践篇,按照非遗保护专题,梳理从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下编为理论篇,探讨这十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的主要研究话题。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狮舞扬威、迎祥舞南狮、自成一格的南派狮艺、雄狮争霸瑞气千条等内容。 《舞动南方南派醒狮》由曾应枫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