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亚地区的民间音乐《山鹰之歌》,曾被保罗 西蒙翻唱,收入他的专辑《忧愁河上的金桥》,为全世界所熟知;《山鹰之歌》也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被星际飞船 旅行者 号带入太空,传送给设想中的外星智慧。围绕它的版权之争纷繁复杂,被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片,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 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关。立足民族志的传统,作者深入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遗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全球影响。本书超越了妥协和团结的官方叙事,邀请读者见证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对抗和抵制,它们一同形塑了非遗保护的公约和概念。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由王建武编著的《非遗保护与松阳高腔研究/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 书”里的一本。“松阳高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非遗保护的戏曲剧 中之一。本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手资料 ,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提炼升华,构架起松阳高 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汴梁城的稀罕事儿》分演艺、言语、技艺、秘籍、礼仪五部分,介绍了开封的*、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0项,包括戏剧、曲艺、武艺、书画、传说、美食、绝活、节庆等十一大类,涉及朱仙镇木版年画、开封盘鼓、锣戏、大相国寺梵乐、装裱修复技艺、开封楼小笼灌汤包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传承及当代的生 存状态等。
挖掘文化瑰宝,凝聚奇思妙想,洞察社会幽微,守护精神家园。《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茶甲天下:潮汕工夫茶》主要内容包括:凤城古韵叹工夫茶、千古风流潮汕史、工夫茶名称的由来、源远流长的工夫茶史、全民嗜茶的饮茶习惯、驰名中外的缘由、乌岽山上茶香正浓时、镇山之宝老茶树、品种繁多的工夫茶叶、茶叶贮藏有妙法、茶叶选购有奇招等。
为了贯彻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精神,特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抢救性挖掘整理研究》为依托,对中国宣纸的历史进行调查和梳理、对造纸工艺的外传等进行了步考察,图书涉及全部为一手资料,其中田野调查先后达300余次前后一年有余,并对历史典籍中的记载进行梳理,力争写出一本文化普及类作品。
单霁翔先生的《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一书,在正视我国城市化的“文化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城镇化基本建设热潮及旅游热等使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威胁的现实,强调反对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必须意识到今日中国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在这部只有10余万字的专著中,不仅分析论述严谨,而且图文并茂,因此很有可读性,相信读者能从中体会到一位文化遗产朝圣者的精神行程。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世界中,他关于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论述驾驭着描写对象,既自由地飞驰着想像,又渗透着他对于自然、社会、城市、文化的忧患意识。在全书五章二十八节中有许多环节表露着作者悠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展的文化视野及心态,给读者心灵带来的是震撼、冲击与穿透的力量。
三林中学与华师大非遗保护研究中心合作编写,从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讲起,先介绍各国各样各种文化的非遗,然后解读中国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结合地区特色,介绍三林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制作技巧。 全书分三个部分,*部分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巡视,第二部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说,第三部分是学校所在地三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目前已经有几十所大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一些院校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系,有十多所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同时2008年新年伊始,文化部与*一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非遗进大学 也是其中为重要的一环。只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教育的合适教材,有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的开展。 本书是作者在2003年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内部教材)一书的基础上写就的,5年中六次大规模修改,经历了四次教学实践和多次专家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本书很好地回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主要的理论问题,也对于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资格成为全国各大专院校
2002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和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大学(UNU)等十余家国际组织或机构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发起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系统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的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该项目以《生物多样性公约》、《世界遗产公约》、《食品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全球行动计划》、《关于食物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的国际条约》、《2l世纪议程》、《防止荒漠化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为基础,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号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
《中国文化集萃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语译介(巴蜀卷)》 根据国务院公布的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出属于巴蜀地区的103项非遗名录,遵照名录的分类分为以下十类:传统技艺、民间美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俗、传统戏剧、民间文学、曲艺、传统医药和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从历史起源到独特之处,从传统传承到发展现状,本书对每一项名录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述,并以中文、英文、日语三种语言对照的方式,把巴蜀大地上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在了世界广大读者的面前。本书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呼吁对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和传承,这对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增强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海派家具,俗称上海老家具。特指在1843年后到1949年间上海出现和生产的西式、中西合璧式家具,包括泊来上海的西洋家具,20到30年代上海生产的摩登家具,30到40年代的上海阿蒂克风格的家具,不包括苏做中式老家具。美国学者罗兹 墨菲说: 上海是两种文明会合,但是两种中间哪一种都不占优势的地方 。同样进入30年代后,上海中式和西式家具并存而且各具特色。一方面,西式家具在上海家具作坊的制造过程中形成了本地特色;而另一方面,中式家具在模仿西式家具的同时也不乏创新。本书图文并茂介绍了上海老家具的发展变迁。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狮舞扬威、驱邪迎祥舞南狮、自成一格的南派狮艺、雄狮争霸瑞气千条等内容。 《舞动南方——南派醒狮》由曾应枫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