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空前的规模展开,对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关键的历史阶段。同时,伴随经济全球化趋势,强势文化消解着人们对于本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城市特色迅速消失, 城市文化危机 客观存在。如何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在 广义建筑学 、 有机更新 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的启发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 融贯的综合研究 方法,探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扩大专业视野与职业思维,从文化、文化遗产、城市规划学科融会的角度,预测可能的发展途径,进行综合对策研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
起源于南美洲克丘亚地区的民间音乐《山鹰之歌》,曾被保罗 西蒙翻唱,收入他的专辑《忧愁河上的金桥》,为全世界所熟知;《山鹰之歌》也曾作为人类音乐的代表,被星际飞船 旅行者 号带入太空,传送给设想中的外星智慧。围绕它的版权之争纷繁复杂,被拍成了同名的纪录片,甚至引起了外交争端 在《制造非遗》中,民俗学学者哈夫斯泰因讲述了多个同样引人入胜的故事,它们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非物质遗产保护有关。立足民族志的传统,作者深入这些故事,揭示了罕有人知却又至关重要的背景,令人更好地理解UNESCO、非遗的概念以及两者的全球影响。本书超越了妥协和团结的官方叙事,邀请读者见证幕后的外交角力、同盟的建立和打破、对抗和抵制,它们一同形塑了非遗保护的公约和概念。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闽浙地区贯木拱廊桥营造技艺》选自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价值、能展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10个传统营造技艺项目。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根据营造技艺的特点,分类型、分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介绍其历史、形制、结构、模数关系、加工方法、建造方式、工艺流程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丛书为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相关地区文化的形成给予建筑层面的诠释,深化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研究,填补了传统建筑营造技艺领域的学术空白,对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由王建武编著的《非遗保护与松阳高腔研究/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 书”里的一本。“松阳高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非遗保护的戏曲剧 中之一。本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手资料 ,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提炼升华,构架起松阳高 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世界遗产主要包括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以1000余幅精美绝伦的彩色图片,配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说明文字,详细介绍了著名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附中英文世界遗产名录。
瓯绣因温州古为瓯地而得名。瓯绣历史悠久,唐宋时期,民间女子已精于女红,明清时较发达,百余年前,出现了绣铺(坊)。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不断探索、创新、传承,终形成了构图精炼、绣理分明、针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生动、色彩鲜艳悦目的特点,被誉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
《祁门红茶》一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祁门红茶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祁红制茶过程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又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4道工序,精制有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全书内容丰富翔实,叙述详略得当,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为其中之一的《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水泊英雄打英歌、动作招式融合天地之机、音乐脸谱蕴藏山川之秀、各路英雄八面威风、数风流人物、为了明天的辉煌等内容。 《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由杨明敬编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政府的支持推动下,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目前已经有几十所大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一些院校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系,有十多所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同时2008年新年伊始,文化部与*一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非遗进大学 也是其中为重要的一环。只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大学教育的合适教材,有碍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课程的开展。 本书是作者在2003年的专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教程》(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班内部教材)一书的基础上写就的,5年中六次大规模修改,经历了四次教学实践和多次专家论证。专家们一致认为,本书很好地回答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中主要的理论问题,也对于大学生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资格成为全国各大专院校
本书根据中、韩、日三国专家、学者在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学会第六次国际学会研讨会上的发言及展示海报整理、汇集而成,全书聚焦于文化遗产保护中的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 ,内容涉及文物保护理念与方法、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在当今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经验等,对于东亚各国尤其是中国的文物保护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书着力于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和 传承发展 两大焦点,研讨的议题和内容反映和体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与传承人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理论概念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学术研究的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学科参与与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建设的关系等。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检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及研修培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区参与,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互联网语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提供了多种思路和可能性。
本书是作者一九九四年至今十多年里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出发撰写的诸多文章的合集。作者一以贯之地基于文化守成的立场,致力于传统戏剧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呼吁抢救濒惫剧种、重视民间戏剧、回归民族戏剧本体,提出许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观点与建议。这些观点与建议曾引起戏剧界乃至于更大范围的批评与争议,然而,历经十多年涉及社会广泛屡面的争论与思考,它们从罕有正面回应的新见渐渐成为社会公认的核心价值。中国文化艺术当代发展的现实历程,充分说明这些文章所表述的思想的前瞻性,它们有效地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民族文化传统从危机中复兴的当代历史轨迹。 作者是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多年从事戏曲理论研究,自90年代至今十多年的时间了里,发表大量文章,坚持认为应该把传统戏剧看成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通过对黔西北地区濒危彝族钞本文献的调查搜集,翻译其中重点文献,开展田野调查以及多维度的理论探讨,以弥补彝族文化的缺环与断层,将彝族文化呈现给社会,为彝族文化在新时期的传承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的论证与启示,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理论及实证研究提供一个新的个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作,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进行。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要把非常有思想性的工作变成一种很简单的行政的东西,把一些非常有情有意的工作变成非常枯燥的东西,把一种非常鲜活的、一种跳跃着生命张力的工作变成一种非常僵硬的、僵化的统计性工作。在这些学术研究当中,专家学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将中国的保护实践与国外的经验结合起来,介绍一些其他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目前的趋势是世界各国走向开放、交流、融合,在开放、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保持民族文化独立的品格,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术研究工作。除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需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要开展多学科合作,如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截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