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图集是以反映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政区疆域为主的综合性参考地图集。本地图集编选的时限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迄海湾战争与东欧剧变;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事件和政区疆域,并适当地选了一些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形势需要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国情,从历史到现实,从政治、经济到国际关系等。将这些内容用地图表现出来,不仅令人一目了然,而且易于记忆。再次,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也是其他各种学科工作者共同需要的一种工具,具有多种用途与参考价值。
本集开篇,是版本目录学家沈津先生的长文《关于参加编辑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 的回忆》,以亲历者视角追述这段发生于上世纪七十年末至九十年代初的往事,备见一事之成的不易。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丁教授的《康有为欧游纪行里的两个疑案》,留意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欧洲的海外书写,勾联鳞爪线索,考订、复原其记录中的不确或待考。蒋力先生多年致力于其外公杨联陞著述的整理和研究,特为本集撰写《杨联陞绘事略记》,呼应第十集荣鸿曾先生撰《杨联陞 赵如兰 亲人图 》一文,使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这位大师级学者 游于艺 的一面,也借以窥见前辈学人之间的情谊。德裔学者马仪思(1914-2008)的遗作《管平湖》,则译自杨联陞友人赵如兰教授多年前捐赠给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的一份手稿,文中追忆四十年代作者在北平跟随古琴大家管平湖习琴的经历
公元8 世纪到10 世纪,唐朝盛极转衰,西域局势动荡不安。在盛唐漫长的身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终葬身海洋的中东船长塔泽纳、败走铁刃城的吐蕃士兵赛格拉顿、远赴漠北的太和公主,一生飘零的妓女莱瑞诗卡 无论是贵族还是民众,都在试图抓住命运的节奏,努力活下去。正是这样一个个生命轨迹照亮了两千多年的丝绸之路,随着历史涌至现在。
金元易代之际,华北地区出现前所未有的 真空 和 失序 ,以元好问为代表的中原士人阶层也面临着空前的精神危机。如何在新朝体面生存?如何叙写亡国的正统论?如何安放乱世理想?如何背负易代责任?本书作者以近四十年之力,逡巡在元好问与他的时代周围,以文学和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以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方式,以强烈的好奇心与同理心,聚焦元好问刻意未载的历史片段,追寻失落的时代真相,还原易代知识分子复杂的精神世界。
本书内容主要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本书分为上下二册,供课堂讲授和课外自学之用。上册选录篇目涉及:甲骨文和金文、书、诗、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世说新语等。下册选录篇目涉及:史通、大唐西域记、三通、明实录、日知录、文史通、中西纪事、新史学等,在解题时夹附评介。
《古代法律文化史》是 法律文化史丛书 中的一本,丛书展示了文化的案例研究,强调特定的人造物如何表达和探索它们所属时代的关键法律问题,以及必然会涉及的关键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本书利用古老的法律文本以及雕塑、建筑等非文本形式揭示了从古代近东城市亚述、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到古代以色列,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等古代社会多样、丰富的法律传统。它以丰富的文本和视觉资料为基础,介绍了这一历史阶段关于正义、宪法、法典、协议、论点、财产和占有、不法行为和法律职业等主题的重要法律文化研究。
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史料已经散佚,许多史实已无从考证。但在《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李开元教授基于田野调查、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侦察你所好奇的有关秦始皇的一切。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对秦始皇及其周围的人物身世、背景、立场、政治活动和秦代宫廷政治网络做了全面的勾勒,从而使得如谜的秦朝历史,有趣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本帮助你了解宋朝人衣食住行的历史普及读本。中国文化的高峰出现在宋朝,宋人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影响一千多年的模板。我们今天的生活习俗、节奏乃至价值观念,大都是从宋代开始定型。宋朝能满足一个现代人基本的需求,养猫养狗,上班吃外卖,逛夜市,看演出......它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时代魅力。本书围绕着现代人的兴趣点选取了四大主题,包含美食、逛街、住行、节日。从这本书中你会发现,宋人的美食天天不重样,夏季冷饮冰果应有尽有,不想出门了还可以叫外卖;去夜市逛街,到酒楼喝酒,到瓦舍勾栏观赏各种文艺演出;当然你也可以在家独自焚香、喝茶。宋人日常的审美和趣味,不就是我们在忙碌庸凡的城市生活中渐渐失落的 风雅 吗?本书作者侯印国多年致力于古人生活史研究,文章内容依托详实可靠的史料。他以一位现代人的视角和语
掌握了尼罗河一年一度洪水规律的古埃及人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公元前2200年开始的大旱则导致埃及陷入四分五裂的中王国时期; 公元前200年之后三百余年的温和气候催生了罗马帝国,而欧亚大草原的大旱则唤出了可怕的 上帝之鞭 匈人战士,使帝国一蹶不振; 高棉王朝修筑完善的灌溉系统利用丰沛的雨水,但过度的开垦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洪水的肆虐终使宏伟壮丽的吴哥窟被人遗忘; 小冰期 使西班牙对北美的殖民严重受挫,但荷兰的商船则利用此时更强的东风获得了优势,成为促成 荷兰黄金时代 的一个因素。 近几十年古气候学的迅速发展,使科学家们获得了望向远古的望远镜,通过对深海岩芯、极地冰芯、洞穴沉积物、树木年轮的研究,我们可以推测古人曾经生活的环境,许多历史学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气候方面的新解释。现在我们知道,我们人
中华文化根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学术通俗读物)
乾隆皇帝是中国帝制*后一位盛世之君。他在位六十年,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在清初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宗教、艺术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有关他的记载,史不绝书。但是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内心深处主要的关切又是什么? 《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与内心世界》结合艺术史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借由相关图像和史料,从人性的角度和常理心,去观察和剖析乾隆皇帝的家庭生活和他对待所藏艺术品的态度。作者细腻而深入地解读乾隆皇帝在处理以上种种问题时,心中可能经历的感性与理性的冲突,以及他*后的抉择和表现,据此勾勒出这位历史名君个人的内心生活与价值取向。
西汉与康乾是对现代中国影响很深的两个时期,作者以这段历史发育、壮大和衰落的过程为主线,全景描绘了社会上升时期所特有的帝王英武、人才迭出、生产富足、开疆拓土的盛大气象以及潜在的种种危机。书中既有对人性、历史事件的剖析,也侧重于从人口、经济、环境的角度阐释历史,探究历史深层次的运行机制。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入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 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点,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齐家之方: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从存世千余封的曾氏家书中,精选出128封进行翻译和评点。纵向上,这一百多封家书贯穿曾氏的一生;横向上,评点的角度立体多样,涉及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及时代背景等诸多方面。内容以评点为主,一并附上家书原文。每封家书都涉及一个话题,也都是一个了解曾氏的鲜活切口。家庭社会,职场官场,做人做事,曾氏毕生的智慧尽在其中。
《回到明朝去逛街 〈不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是研究明朝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专著。本书按照画作顺序共分为100个专题,有杂货行、说书处、铁匠行、染坊、琴行、医院、典当处、纸铺扇铺、家具店、字画店等。 每个专题结合历史典籍、历代笔记、明清小说对画中的民俗、商铺、行业、器物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解读。阅读本书,犹如搭乘时光机重返500年前的苏州街头,品味大明一朝的绝世风华与人间烟火。
《掌故》从2016年6月推出第一集,至今第十集面世,七年之功,算是稍见规模。本集中有吴夜雨写清末民初的笺纸画家王劭农(他在鲁迅、郑振铎编辑的《北平笺谱》中入选数量仅次于陈师曾、齐白石)一文,借助作者丰富的藏品,我们选择四幅王氏彩笺,约请刘涛、扬之水、白谦慎、徐俊、陆灏五位挥毫助兴,印成 掌故十集纪念笺 附赠读者。吴夜雨之外,本集的四位新作者是荣鸿曾、蔡玉洗、陆灏、王蔚。史学家杨联陞以 博雅 著称,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擅长绘事,曾画过一张 琴人图 送给赵如兰。荣鸿曾通过写 琴人图 的绘制与流传,描绘出另一幅学术薪火相传的图景。蔡玉洗作为 文革 后成长起来的出版人,曾与上世纪八十年代非常红火的作家高晓声密切接触多年,笔下的形象富有时代气息,真实可信。陆灏是一等一的爱书家,书架上的签名本几乎本本都有故
.
《中国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坐标,以不同颜色的图标代表不同的文学事项,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及重要的文学流派,尽可能详细地展示于一表之中,既描述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的大致脉络,又方便读者进行横向的比较。可谓:一册在手,纵览天下、古今大事。
读懂圣人曾国藩,胜过读千百册平庸之作。曾氏遗墨数千万言,卷帙浩繁,内容驳杂。要从何处入手,才能效其为师为将为相,学其立功立德立言?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耗多年心血,写作出版了 唐浩明评点曾国藩 系列六册,精选曾国藩家书、书信、奏折、语录、诗文、日记并加以评点,带领读者认识一个可感、可叹、可学的曾国藩。 《治平之策: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奏折》从存世多达两千多道的奏折中,精选了其中的44道进行翻译和评点。奏折就是写给中央的报告,曾国藩作为统领军政要务的晚清重臣和一代文章宗师,其奏折有不同凡响之处,一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奏折。曾氏身为汉人,却在危难之间被清廷委以重任;曾氏在衰朽王朝的绝境中立下不世之功,最终还能做到功成身退。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权力系统的复杂性,更可看出曾氏在复杂环境中为人处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