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战争为中心的中国通史。举凡中国数千年之国防、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历朝政治之良窳,名将用兵之巧拙等等,皆有独到见解与论断。全书除绪论外纵向按朝代演进分为十八篇,上起西周开国之战,下迄清廷灭吴三桂之战,数千年中国战史尽在一览。横向则于每篇之初, 对这一大时代形势做一提要式论述,阐明国际形势、政治经济、地理地形、人物风尚等战争战役之大背景;之后分论此时代中诸战役, 重要者更分专章论述:一般先对战前形势通盘剖析;再详述双方战略指导、作战经过、战略战术运用得失、战后情况等;后申论总结,检讨成败,并引战争原理原则相印证。另有七十六幅手绘战争示意图穿插其中辅助理解,使历代战争明了清晰,如在眼前。
本书详细记录和剖析了中国近代海军在晚清五十年间(1861 1911)创建、发展及衰落的曲折历史,对海军购舰、教育、训练、基地建设、经费收支、海军战略等领域,都进行了独到的观察和分析,清晰展示了近代海军同中国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联系。 作为我国近代海军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本书既有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独立见解,又有对鲜为人知的幕后问题的阐幽发明;既有统摄全局的广阔视野,又有考证细节的精确功夫;既有对近代海军发展过程的动态研究,又有对诸如舰船性能等问题的静态专题分析;既是一部近代海军发展史,又是一幅晚清政治生态图。这部以史立论的著作,对奋战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一线的三军官兵和对海军史、近代史感兴趣的读者而言,都是不容错过的。 在本次增订中,作者特地对清末龙旗做了研究,补入有代表性的合肥李鸿章故居陈列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文学通识课》是联大文学院的天才、鬼才、怪才、狂士们的渊博之识、神奇之思的精华,由朱自清、胡适、闻一多、陈寅恪、浦江清五位大师的讲义和学术成果集成。 《西南联大历史通识课》一书按通览与专讲纵横史学。共两个部分:以联大必修课教授雷海宗的 中国通史 为主,再增设教授专题专讲。专讲共摘选五位西南联大教授的名篇,以点代面,还原历史的性情与温度。如此编排,既能有两位老师的篇章互文成趣,多层次启发读者,又能保持作者独立性和阶段的系统性。 《西南联大哲学通识课》按历史顺序共分7个部分:胡适先生讲 哲学概说 诸子哲学 ,冯友兰先生讲
本书以大量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珍贵历史图片为写作线索,将旧日影像的研究脉络与晚清历史紧密相连,给读者勾画了一幅跃然纸上的晚清社会图景:跟随作者风趣的行文和一张张精心挑选的老照片,我们看到古老王朝最后的余晖,那里集结着时代潮头的困惑与茫然、自救与奋斗;同时,还看到晚清日常社会的缩影和普通人的文化心态 在这里,有关晚清的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带有温度和无奈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影像,晚清历史的飘摇与残阳历历在目。 我们看到在时代交叉点上诞生的民国,它充满新生的气息,但却有各类势力的暗流汹涌;同时,还夹杂着新旧更替时期的尝试与阵痛 在这里,有关民国初年的那段历史不再是冰冷直白的文字叙述,而是锋芒与理解并存的一种真实。透过那些历经百年的旧日
威廉 夏伊勒不仅是法国在二战中失利崩溃这段历史的研究者,还是亲历者。他目睹法国这一欧洲大陆的军事强国面对纳粹德国的入侵毫无抵抗之力,在短短六星期之内就彻底沦陷。这是如何发生的?在对遗留的大量档案进行了近十年的研究,并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首脑、将军、外交官和普通民众做了数百次访谈之后,夏伊勒在本书中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法国亡于内耗。这种内部的分裂与矛盾可以上溯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并不因战争的爆发而稍有减缓。本书记录并分析了二战爆发前后法国国内外发生的各项重大事件,并详细记述了各方人物的思想与行为。
《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文献资料选编》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第六册。一个半多世纪以来,有关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建设历史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献资料,是相关研究叙史立论的基本依据。《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文献资料选编》是《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前五册的配套资料,从而使丛书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全书收录的资料对于反映历史事件、人物活动有一定的代表性,是研究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关系不可或缺的资料。
在中国人心中,任何一座山都可能是神圣且令人敬畏的,山上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灵感之地或名胜古迹。人们朝山、进香,追求精神超脱,或在自然中获取崇高感。 本书中的八篇论文,讨论了泰山、五台山、嵩山和曹溪、黄山、普陀山、武当山、妙峰山在中国历史上作为朝圣之地的起起落落,通过对圣地的构建、对朝圣之旅的探究,一窥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精髓。
全书上迄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下止2018年,时限178载。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四个时期,是鸦片战争以来近两个世纪期间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关系纪事。依时间顺序,按历史时期,逐年逐月逐日纪事记录。既反映宏观大事,也记载微观小事,是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的遗失补缺。
西南联大多元自由的学术、教学环境,为师生提供了成长和发挥的巨大空间;西南联大开创的中国通识教育系统,创造了教育神话,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西南联大诗词通识课》分上、下两编及一堂附加课,上编 中国诗学七讲 由朱光潜先生以艺术、美学、心理学等现代视角全面分析讲解中国传统诗;下编 中国特色之律诗研究 由闻一多先生讲解律诗的知识和艺术特征;附加课 一堂词的赏析课 由浦江清先生讲授词曲美学特征,并重点讲解具有传奇色彩的《菩萨蛮》和《忆秦娥》。 《西南联大艺术通识课》精心选取西南联大王逊、张荫麟、浦江清三位大师的著作,详细讲解中国美术、中国书法及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与独特价值。丰富插图还原艺术之美。带读者走进中国传统艺术的世界。 《西南联大神话通识课》选取联大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闻一多神
本书是《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丛书》的第四册。书稿全面生动描绘了一个半世纪以来,在投身和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中,广大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民主派领袖们的密切交往,以及结下的深厚情谊,呈现了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和华侨华人史上多姿多彩的一页。这些领袖人物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以及孙中山、黄兴、宋庆龄、何香凝共12位
该书稿以近现代人物逸事为特定主题,用珍罕的近现代文献与近现代人物轶事互为佐证,采取通俗简明的叙述方式,为读者讲述那些少为人知的 台前幕后 。选取代表性各类近现代珍贵图片,力求图文并茂,生动详实的表达记述主题。
《民国亲历记 跟着良友去民国》选取了《良友》画报中收录的良友考察团到全国各地考察期间撰写的数十篇游记,以及当时拍摄的许多珍贵照片。考察团自1932年9月于上海出发,历时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本书讲述的就是考察团在此期间的所见所历。 《民国生活简史 民国社会众生相》收录了《良友》画报中有关民国时期手工业、旅游业、制造业的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年的街头》,傀儡戏、纸鸢、纸花、灯市、戏法、西洋镜那么热热闹闹;在《北平的庙会》上,鸟摊、布摊、小吃摊、药摊、卦摊揭开了市井生活的画卷 带我们深入民国社会的角角落落。 《民国里的上海 上海地方生活素描》摘取了《良友》画报中关于民国时期上海生活风貌的篇章与照片,从时装、娱乐、经济、饮食、运动休闲等多个角度再现了
抗战期间,共产党敌后战场与日军共发生战斗不计其数,英雄人物风起云涌。本书选择了其中*特色和有影响力的15个人物和团体以及14次战斗,反映了当时共产党敌后战场实况、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以及国共两党在战场上的密切合作等。这些英雄人物与战役,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族入侵时的决心与勇气。 抗战期间,共产党敌后战场与日军共发生战斗不计其数,英雄人物风起云涌。本书选择了其中*特色和有影响力的15个人物和团体以及14次战斗,反映了当时共产党敌后战场实况、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丰功伟绩以及国共两党在战场上的密切合作等。这些英雄人物与战役,彰显了中华民族在抗击外族入侵时的决心与勇气。
《犹太人在中国(汉英 修订版)》逐次介绍了有近千年历史、如今仅存几个被同化的后裔的开封犹太社团,自19世纪中叶定居香港和上海的几百名来自巴格达的犹太商人,来自沙皇俄国和苏联的众多犹太移民(其人数在20世纪初一度达数万),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逃避纳粹大屠杀而来到当时避难地上海的几万犹太难民。它不仅是一本历史著作,也让更多的中外读者了解到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的交往历史。
本书系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之一,包括 早年生涯与四次来华 、 第五次来华:出任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 、 初败*次缅甸战役 、 整训中国军队 、 打通中印公路 、 开辟'驼峰航线' 、 统率'飞虎队' 、 指挥'梅里尔突击队' 、 赢得第二次缅甸战役 、 派遣延安观察组 、 解职归国 、 新负重任 、 中美人民的怀念 以及附录等部分。书稿是*部史迪威将军在中国战区的影像集(包括一小部分史迪威早期生活的照片,如在西点军校、菲律宾),用1000多幅照片如实记录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生活经历和抗战历程。
在整个台儿庄战役及外围战中,黄埔师生可谓无处不在。上至统领千军万马的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各大集团军、军团、军、师的将帅们,下至普通士兵。蒋介石在大战期间于1938年 3 月 24 日和 4 月 22 日,两次亲临台儿庄视察指挥。从这个角度上讲,黄埔军校的四任校长,均参加并指挥了台儿庄大战,所以,台儿庄大战可以说是在黄埔军校校长们带领下,黄埔师生在鲁南大地上驰骋疆场,上演的一堂军事教学实战课。 把台儿庄大战中黄埔师生的英勇壮举再现给世人,既是对黄埔将士爱国抗日精神的颂扬;也是对牺牲的抗战老兵们和黄埔将士们的怀念;更是对两岸在黄埔精神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正视历史,还历史本来之面目。
《中国通史简编》共两册,上册从上古至五代,中册从北宋至鸦片战争,分别于1941年9月、1942年12月由延安新华书店出版。该书凡三编:第一编原始公社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底成立 远古至秦,第二编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成立后对外侵略到外族的内侵 秦汉至南北朝,第三编封建经济的发展到西洋资本主义的侵入 隋统一至清鸦片战争。在中共史家所撰写的各种通史中,《简编》筚路蓝缕,出版最早,为后来者立下轨式,是中共史学发展史上的一部标杆式的作品,影响至深且广。《简编》是一部独特的史著,形塑了几代人的国史记忆,是 中国人应该读的一本书 。
本书汇编了北洋政府时期(1912 1927)有关金融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内容包括金融概况、铸币、国内重要银行与纸币、地方金融和币制等。
本书将中国共产党与台儿庄战役参战部队中的国民党西北军、桂系部队、东北军、川军、颠军及中央军等军队开展统一战线的历史分别作了梳理;对中共党组织在这些部队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中共地下党员在台儿庄战役中的英勇事迹进行了挖掘;对第五战区战区(鲁、苏)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队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考证 全方位介绍了台儿庄战役期间,中共党组织在参战部队和第五战区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1874 1949)是天津档案馆画报收藏、研究专家周利成及其学术团队历时20余年收、集整理的中国近代画报资料集成和研究成果,范围几乎涵盖了1874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出版的所有画报。该项目入选 十四五 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并列入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上海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资助项目,总计约240余万字,3700余幅图片,涉及画报(含存目)共计1300余种,共分图录提要卷(附存目提要)、报刊文论卷、公牍档案卷、中国近代画报史稿等卷。本书是《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书系的学术专著《中国近代画报史稿》,分为 绪论 萌芽时期(1874 1884) 发展时期(1884 1920) 鼎盛时期(1920 1937) 衰落时期(1937 1945) 低谷时期(1945 1949) 六章,对中国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画报、主创者、内容、特点、社会影响力等重要信息进行系
本书以民国名家张次溪的岁时风物佳作《北平岁时志》为底本并加以注释,《北平岁时志》系老北京岁时风物*完整的辑录,张次溪先生将元、明、清、民国关于北京岁时风物的古籍文献《北京岁华记》《帝京岁时纪胜》《燕京岁时记》《京都风俗志》等进行全面梳理,将文献中涉及的老北京风物民俗按月份日期辑录于一书之中。 全书以日历的呈现形式对老北京一年之中的风俗特色进行梳理,对原文中的历史、文化、民俗、风物等普通读者感兴趣但因文言阅读障碍而不易理解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性的注释,并配以民国时绘制的北京民间风俗图,深入浅出,雅俗共赏。
本书具有两大特色:一是信息量大。作者单位南京图书馆,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不厌其烦地挖掘资料,以致书稿收录的中国近现代人物(主要是活动于1840-1949年间社会各领域、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人物)达四千三百人之多。更值得称道的是,每位人物都有图像资料,这在类似的书籍中,可谓翘楚。此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名不见经传,但在勾勒中国近现代史时却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如二十世纪初期上海的一些中小工商业主,他们并不出名,也没有过多的事迹,然而他们的大量存在,却形象地反映出其时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兴起。书中适量收录这些人物,对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起到了保存和传承的作用。二是图文并茂。凡书稿收录的人物均采用一像一传的形式,形象、直观。以汇编历史人物图像的方式来展示近现代历史图景,与纯文字叙述相比
本丛书调查历时10年。是目前国内*部大规模的细菌战专题田野调查报告和区域性战争灾难亲历者口述历史记录。这部聚焦平民百姓苦难的1943年家国记忆,是对 中国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家课题的补充和完善,为敌后根据地抗战史、战争灾害史、流行病史、战时农村社会史、经济史等研究提供了实证性的参考,具有重要的史料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