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先生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内容涉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经济、社会风气等。揭秘了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明朝恐怖的特务机构的真正面目,以及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与评说。本书为我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照出当时人们的思想,以及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复杂人性,总结历史人物的生存智慧和经验教训,引出我们后世的思考,对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什么是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来自哪里、走向何方?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区别何在? 都可以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找到答案。本书立足中华文明视角,深入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帮助读者真正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 本书紧密联系中国式现代化波澜壮阔而生动鲜活的实践,逻辑清晰,晓畅明白,不仅适合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等专业人士,也适合关心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参考。
本书聚焦近代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新中国成立,即1921 1949年这段历史时期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件,以时间为线索,以 漫画+文字 的形式,串联起一部极简党史,通过言简意赅的文字、极具幽默感和通俗性的表达,提纲挈领地勾勒出这一时期党的发展历程。全书分九章,重点分别是: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红军长征、九一八事变与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本书是从民国史料生发出的短篇随笔集,内容涉及民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界、学界、文坛无所不包;文章多短小精悍、笔法生动,可读性强。作者从边角史料发散开去,有料亦有趣,可爱亦可信,可从细节处补充读者想象中的民国图景。
曲折动荡的长江三峡,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自然 的潮信地带。鸦片战争,揭开了十九世纪开始的中国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现象的序幕。在史学大家唐德刚的慧眼中,“人文史观”一如“自然史观”,1840年的一场战争不仅掀起了中国社会政治形态的大变革,也使历史长河须历经百年的诡谲动荡,方能通过三峡进入壮阔的太平洋。唐德刚交融三峡史观与人文探索于本书,成就了一部客观而深入的中国近代史。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份崇敬。一种精神。 一百多年来,国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传,有赖先生。 《先生》一书以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为基础,结合《新周刊》的 先生 专题文章,以十位先生的个性经历为经,中国社会变革为纬,将其莫不传奇的性格性情、命运经历、学术作为,以及他们的善良、无奈、焦虑和欢喜,在点滴中渐次呈现,充分反映了先生们贴近群伦又卓尔不群的独特全貌,让读者走近他们,走进那个时代,感受他们,了解他们,了解那个时代,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风骨,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传承。也亦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 先生都学贯中西,不仅有深厚的国学根基,又对西方的民主科学感同身受;他们生于乱世,颠沛流离于战火,却不求苟全性命、不求闻达,为国传承与担当;像庇护小鸡的
本书分为两册,是在戴逸先生1954年开始讲授的中国近代史课程讲义基础上修改扩充而成的。*册主要叙述两次鸦片战争及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史事,初版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的全面系统而简明的高校近代史教材;第二册主要包括洋务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容,写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从未公开发行,直至2008年才与*册一起出版。本书叙述详尽、视野贯通、思维缜密、见解精微,书中构建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至今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以珍贵而翔实的历史资料图片真实地记录了从1947年至1965年期间东北农业发展与建设的全过程,记载了东北土地改革后农民翻身解放的喜悦心情和幸福生活,以及人民公社成立后农村社员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的冲天干劲和丰收景象,而且还记载了当时在农业战线上涌现出的无数劳动模范和生产能手。此外,还展示了朴实的东北人杀猪宰羊、挂灯笼、贴年画、跳秧歌、欢度新年等极具东北特色的场景。 历史图片是历史的真实记录,它比文字资料更加真实地记录与还原了历史。本影像志中收录的这些封存70余年的珍贵历史图片凝聚了瞬间的永恒,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回顾,更好地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具有非常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鸦片战争时期,清军“炮不利”与英军“炮利”的问题,属于中国乃至世界火器史和海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是国内研究鸦片战争时期中英火炮技术和性能优劣的学术专著,对中英火炮材质的金相进行了微观的实验与实证研究,发现英军火炮分类统一、膛壁薄、重量轻、各部位比例与设计思想相符、材质良好、制造与加工技术高、弹药质量优、点火装置先进,从而使之射程远、射速快、射击精度高、杀伤力大;清军火炮则与之相反。可以认为·清军火炮的劣势和作战方式的陈旧,是其防守失败的原因,英军火炮的优势和新作战方式的采用,是其侵略得逞的关键。
本研究成果以历史发展和学术史发展为基本线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1840-1927年间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的历史进程。研究成果由绪论、六个章节、结语组成。六个章节是按照历史演进的顺序,从纵向角度梳理了西史东渐与中国史学演进的互动关系。研究成果根据时代特点和中西史学之间互动关系进行了阶段性划分,概括出阶段性特点。每章又分别从时代背景、典型个案、西方史学反响、中国史学回应等方面展开,对各时期西方史学输入的内容、特点、反响,中西史学的互动关系做出系统的整理与评述。
孙犁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独特风格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早年以清新、诗意、婉丽著称,晚年以大味、沉郁、深刻见长。他创作的散文、小说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以及 文革 结束后陆续推出的《晚华集》到《曲终集》等十余本散文、小说、读书记等作品合集,在读者中一直享有盛誉(其中尤以《乡里旧闻》《芸斋小说》《耕堂读书记》等系列作品获得读者好评),是我国多彩文学画廊里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书在时代变迁的大格局里,以孙犁创作生涯编年为经,以其作品先后发表为纬,既体现了其创作历程,又提炼了其各个时期创作风格、文学观点,且涉及孙犁交往的远千里、梁斌、王林、丁玲、吕正操、程子华、何其芳、刘绍棠、从维熙、铁凝、蒋子龙、冯骥才、郭小川、田间、康濯、莫言、萧也牧、韩
徐承祖是甲午战前,中国批奉旨派遣驻洋的使节,第三届实际到任的驻日本公使(1885年 1888年)。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启了近代中国 文明国家化 并推动近代中国实现从 天朝 统治向近代国家转型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国家主权思想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本书主要分为两大板块,板块分为电稿、函稿、奏稿、谕旨、文稿5个部分,共收录电报254件、信函18件、折片41件、谕旨33件和文稿4件;第二板块为辅助性史料,包括附录和徐承祖年谱两部分。 本书内容起于中法战争,迄于中日甲午战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中心,以档案、数据为基础,再现了以中法战争、朝鲜甲申事变、中日两次天津谈判、巨文岛事件、两次 朝俄密约 、金玉钧事件、中日长崎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的历史画卷。作者博采古今中外史籍、资料,且尽可能保持文献原貌,并在考据基础上对史
《我相信中国的前途》集中收录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一系列以中国历史与发展为主题的演讲文字,可谓黄仁宇先生晚年学术思考的结晶。黄先生以其独特的长时段、大视野的历史观透视百年中国历史进程,探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反映了一个历史学家的睿智和良知,给人启发良多。
本书为叶飞上将的人物传记。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还是主政地方,叶飞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及经济建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全书以翔实的史料,流畅的文字,真实地再现了叶飞传奇而革命的一生。
《大团队》是一本用全新的概念、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与现实的大众读物。在“大团队”这一概念的统领之下,《大团队》运用丰富、可靠的材料,揭示了一个个有 着相同教育背景的精英群体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和文化在团队建设中的凝聚作用。洋务,维新,革命,北洋,黄埔,红埔,留苏学生,77/78 级,IT精英,海归等都被归类于大团队。 《大团队》评述了众多大人物“从奴隶到将军”的过程,解析了大人物领导的大团队影响时代、推动历史的方式,人格的养成、群体的聚合、历史的拐点,在《大团队》中都有案例式的呈现。
《文史资料选辑(第161辑)》主要内容包括:周恩来邓颖超做统战工作见闻、亲历香港回归谈判、探寻汉长安城未央宫宫殿遗址、对北平解放的一点回忆、孙中山与故宫博物院、伯父姚一廷与卫立煌将军在抗战期间的往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