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从一个地域,帝国权力核心边缘的天津切入,再现了晚清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这里是晚清改革的主舞台,几乎所有的内政、外交上的大剧目都在这里上演,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里,是*前卫的,也是*保守的;这里,是*西化的,也是*抗拒西化的;这里,生产了这个*艘的潜水艇,也烧杀过教堂,大规模破坏过铁路和电线 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政经改革,其深度、广度、力度,前所未有。与我们一般以为的情况不同,晚清*后6年,尤其是1909-1911年宣统朝的3年,国家并非每况愈下,政治、经济乃至国防都在不断进步。1908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白银2亿两的大关,史无前例。1909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地方议会,对地方政务实行非常有效的监督,也是史无前例。但是,它为什么又突然崩溃了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绝版恭亲王 风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重塑了大清 总理 恭亲王的形象。很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晚清改革大盘的总设计,实际上他只是前台操盘手和新闻发言人而已。为晚清改革开放真正画圈、掌舵的,则是恭亲王奕訢。恭亲王能发动、推动晚清体制内改革,重要原因在于恭亲王能够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而且长期保持自我低调。中国近代改革史那些公认的改革实践先驱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是恭亲王拉开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序幕,从内忧外患的荆棘丛中辟开强国之路,奠定了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基调,为被后世描绘为 腐朽、没落、反动 的王朝接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命。
针对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悲悯》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英国参战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国推迟参战,结果会不会发生改变?德国是否真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具有*的军事优势从而发动了战争,还是只是恐惧导致了攻击?就战争本身,英国是不是和德国应该负同样的历史责任?尼尔?弗格森以宏观视角对战争给欧洲带来的灾难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的研究,以及对战前国际关系、金融、经济、政治、媒体宣传的分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掘出战争观念的深刻根源。 ……
《难忘的二十年:在身边工作的日子里》主要记述的是我在同志身边工作20年间所发生的事。大家都知道,1962年,同志因为小说《刘志丹》事件蒙冤。这件事,有关书刊和文章已有披露。这是一件尘封已久、令我痛心疾首的事。我本来不想再提,但这又是同志一生中一件大事,我也因此受到审查,此骨鲠喉,不吐不快,我便把此事做了《难忘的二十年:在身边工作的日子里》的开篇。 1978年4月至1980年底,同志主政南粤,带领广东省委“一班人”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为党和人民立了新功。那3年我正好又回到他身边工作,是这一段历史的目击者和见证人。这便成了《难忘的二十年:在身边工作的日子里》较为翔实的一段记述。 作为秘书,我有幸可以近距离、长时期接触日常生活中的这位伟人。在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中,这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风云人物,
暂无内容简介。。。。。。
《柏林(1961):肯尼迪、赫鲁晓夫和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基于大量文献和采访,如戏剧一般的写作手法,以三幕、各种角色之间切换的方式重绘了1961年冷战中那场扣人心弦的交锋。1961年的柏林危机在塑造冷战格局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形势凶险。美苏两方在柏林近距离地荷枪实弹、列阵对垒,这是历史上的di一次。作者把交织其中的各种势力和角色的心理活动、政治考量完整地呈现出来,把这场在偶然与必然间触发的柏林危机描绘得惊心动魄。
以往书写的历史,均是“正史”,是一部“公共舞台 ”史,是一部男性统治史,而人类个体所赖以生存的“私人空间”却被忽视、掩盖。本书以微观历史的角度,以历史年代为时间纵轴,全面书写个人的私密生活史——围墙中男人的权力与女人的权力、老人的权力与青年的权力、主人的权力与仆从的权力,小到家庭争吵,大到王室血案——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小到诸如住宅、卧室和床榻,大到诸如家庭生活、家居环境、交友空间、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是现今一部权威的人类私人生活史。 《私人生活史》由世界著名历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与乔治·杜比主编,共有包括法国、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的72位著名史学家参与,被称为二十世纪下叶史学界一项“革命性的成果”,革新了历史的观念,丰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与内容。译书具有很
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首度全面揭秘朝鲜战争的真相 硝烟弥漫的20 世纪,为什么唯独朝鲜战争让美国人不忍言说却又无法遗忘?这次不再是欲言又止,而是一次全面的检讨。 金日成“想用刺刀碰一碰南方的土地”,差点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李承晚不堪一击,迫使美国打着联合国的旗号赤裸上阵;斯大林见死不救,让毛泽东不得不豪赌朝鲜…… 大卫哈伯斯塔姆酝酿40 多年,耗时10 余春秋,完成其生命最后之作——《□寒冷的冬天》。为创作本书,他走访了诸多知名图书馆和研究机构,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探寻历史的隐秘;他访问了100多位散布在美国各个角落的幸存老兵,在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中聆听人性的呼唤。 朝鲜战争对参战各方来说都很残酷。哈伯斯塔姆通过其独特的视角、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剖析“二战”之后这场“为平局而死”的战争,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少量恭亲王——风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重塑了大清“”恭亲王的形象。很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晚清改革的总设计师,实际上他只是前台操盘手和新闻发言人而已。真正画圈、掌舵的,是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