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一世纪的当代中国,国民的阅读生活中迫切的事情是什么?我们的回答是:阅读经典! 在承担着国民基础知识体系构建的中国基础教育被功利和应试扭曲了的今天,我们要阅读经典;当数字化、网络化带来的 信息爆炸 占领人们的头脑、占用人们的时间时,我们要阅读经典;当中华民族迈向和平崛起、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时,我们更要阅读经典。 经典是我们知识体系的根基,是精神世界的家园,是走向未来的起点。这就是我们编选这套《国民阅读经典》丛书的缘起,也因此决定了这套丛书的几个特点: 首先,入选的经典是指古今中外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世界的眼光、历史的观点和中国的根基,是我们编选这套丛书的三个基本的立足点。 第二,入选的经典,不是指某时某地某一专业领域之内的重要著作,而是指历经岁月的淘洗、汇聚
《人类群星闪耀时》是人类 历史上z好的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共收入他的历史特写14篇,分别展现了14个决定世界历史的瞬间:千年帝国拜占庭的陷落、巴尔沃亚眺望水天一色的太平洋、亨德尔奇迹的精神复活、老年歌德热恋的悲歌、滑铁卢的一分钟以及马赛曲神佑般的创作。而这14个历史瞬间神奇地降临到十位传主的身上,他们或是被命运高高举起,送入英雄们的殿堂;或是被狠狠嘲弄,抛入千秋遗恨的行列。当强烈的个人意志与历史宿命碰撞之际,火花闪烁,那样的时刻从此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天空。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天子脚下 晚清政局与天津特区对外开放》,从一个地域,帝国权力核心边缘的天津切入,再现了晚清政治、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这里是晚清改革的主舞台,几乎所有的内政、外交上的大剧目都在这里上演,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这里,是*前卫的,也是*保守的;这里,是*西化的,也是*抗拒西化的;这里,生产了这个*艘的潜水艇,也烧杀过教堂,大规模破坏过铁路和电线 一百多年前的这场政经改革,其深度、广度、力度,前所未有。与我们一般以为的情况不同,晚清*后6年,尤其是1909-1911年宣统朝的3年,国家并非每况愈下,政治、经济乃至国防都在不断进步。1908年,清政府财政收入首次突破白银2亿两的大关,史无前例。1909年,全国各省都建立了地方议会,对地方政务实行非常有效的监督,也是史无前例。但是,它为什么又突然崩溃了
本书是世界著名漫画家大卫 洛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主题的重要漫画作品集。大卫 洛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了一系列反法西斯漫画,本书精选其中近270幅,由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员昆西 豪以短文简明扼要地加以解说,并制作了相当详细的年表。这些辛辣、幽默的画笔和简洁明了的文字深刻地揭露了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暴行,有力地抨击了英法等国政府奉行的绥靖政策,对于了解二战前和战时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法西斯国家发动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和深重伤害,以及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大国组建联合国,领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胜的历史过程具有极为独特的价值,且可读性十分强。
雪珥-中国改革史系列之《绝版恭亲王 风口浪尖上的晚清改革舵手》,重塑了大清 总理 恭亲王的形象。很多人误以为,李鸿章是晚清改革大盘的总设计,实际上他只是前台操盘手和新闻发言人而已。为晚清改革开放真正画圈、掌舵的,则是恭亲王奕訢。恭亲王能发动、推动晚清体制内改革,重要原因在于恭亲王能够四两拨千斤、举重若轻而且长期保持自我低调。中国近代改革史那些公认的改革实践先驱们,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背后,其实都站着一个低调的恭亲王为他们保驾护航,是恭亲王拉开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序幕,从内忧外患的荆棘丛中辟开强国之路,奠定了中国近代改革开放的基调,为被后世描绘为 腐朽、没落、反动 的王朝接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命。
针对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战争的悲悯》一书提出了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英国参战是否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英国推迟参战,结果会不会发生改变?德国是否真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样,因为具有*的军事优势从而发动了战争,还是只是恐惧导致了攻击?就战争本身,英国是不是和德国应该负同样的历史责任?尼尔?弗格森以宏观视角对战争给欧洲带来的灾难进行了剖析,通过对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当事人的回忆录的研究,以及对战前国际关系、金融、经济、政治、媒体宣传的分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这场战争,发掘出战争观念的深刻根源。 ……
本书分为1939年前和1939年后两个历史阶段,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决策和历史细节,包括丘吉尔与希特勒的演说术、对公共关系的处理、对个人生活的态度、对劝谏的态度、对同事与盟友的选择,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评价等,分别探讨了地处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丘吉尔和希特勒针尖对麦芒的领导力,并记载了他们之间大量的趣闻轶事,既富于知识性,又趣味盎然。深刻而幽默地剖析了丘吉尔与希特勒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二战指挥者对战争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后世的长远影响。 该书是罗伯茨优雅朴实的写作手法的一个例证,他用短短几百页成功浓缩了这一重大历史时期。对两位巨擘的独特描述手法更是其特色之处,即使读者饱览群书,对*血腥的战争烂熟于心,读了此书仍会荡气回肠。
一本揭示“二战”欧洲战场艺术品下落的历史纪实作品。 从搜集资料到本书出版,并拍摄纪录片,历经近20年时间。大量不为人所指的细节被披露出来。 很多谜团并不是电影能表现的,作者在书中却直言不讳。 1.希特勒的梦想是什么?在他的故乡林茨建造一所举世无双的博物馆,但这绝不仅仅是林茨,而是在这里再造另一个佛罗伦萨……随着1938年4月纳粹元首命令的下达,戈林、罗森堡等纳粹大员的执行力惊人…… 2.盟军无暇顾及艺术品正在被大肆劫掠的现实,美国博物馆却没有停止呼吁:世界正处于危急时刻,已有超过两百万件欧洲艺术品从条件舒适的博物馆被转移到条件简陋的临时存放地,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那些据传被纳粹大举劫掠的艺术品。乔治 司道特指出:“我们希望提请美利坚政府注意此类事实,找到办法加以应对。” 3.直
自1950 年初版面市以来,帕尔默等人所著的《现代世界史》便一直被誉为一部殿堂级的历史学术教科书。在60多年的时间里,本书作者不断修订,已出至第10 版,其销量在同类作品中一直名列前茅,是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长、读者*多、影响*的一部。 本书内容丰富、领域宽广,以洋洋百余万文字阐述了现代欧洲的崛起这一历史性的事件。在作者笔下,曾经默默无闻的欧洲(或曰西方),在16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里,引领创造了一个囊括全球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诸方面的世界体系。 作为一部将传统叙事与结构分析相结合的作品,作者在以政治和制度的演变为主线的同时,对社会史、文化史、宗教史诸方面也作了简洁而生动的阐释。全书贯穿了作者的人文关怀和现实情怀,思想的火花与睿智的表达时时可见,使得阅读本书成为一次美
本书是关于人类社会权力性质系列研究的卷。迈克尔·曼定义了社会权力的四种来源,即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通过从新石器时代,到地中海的古典时代、中世纪欧洲乃至工业革命前的英国的权力叙述,作者探讨了这四种来源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舍弃了陈旧的“社会”概念,取而代之以一个重叠交叉的社会权力网络的模型。运用这个模型,作者在本卷中对国家的出现、社会分层、城市政治、军事帝国、宗教、中世纪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动态变化提供了自己的解释。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伟大的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人类为这场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也因此赢得了进步,赢得了和平,赢得了发展。反法西斯战争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它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却是以往任何一个事件所不能比拟的。
陈红民主编的这本《浙大史学精粹(中国近现代史卷)》收录了浙大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学研究的12位老师的17篇文章,包括《清末文字改革: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论建国初档案工作的“学苏联”问题》、《中国驻清津领事馆的设置问题》、《江南(浙江)区域史研究论纲》等。
中国历史上曾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而且很有可能成为历史上的明君,但因为种种“机缘”而与皇位失之交臂。他们,就是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从太子到皇帝的这条路上,看似近在咫尺,却远似天涯。 他们本可以成为皇帝,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皇帝,但却在这条“远耶?近耶?”的路上摔倒了。可以说,皇权之路其实更是一条“母子互通、父子相戟,兄弟仇杀”的争夺之路。 中国历史的评价都建立在“以成败论英雄”的基础上,胜者可对败者进行一切他们认为应该的凌辱与抹杀,而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对高高在上的人的顶礼膜拜。对那些没有穿上龙袍的太子们,我们除了叹息和了解他们的名字外,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兴趣了解他们为什么没能成为皇帝。因为纵观历史,他们的名字已被无数个所谓英明或者昏聩的皇帝掩盖殆尽了。
抗日战争中,日本法西斯为迫使中国投降,封锁了我国的粤汉铁路、滇越铁路、滇缅公路等战略交通线。为坚持抗战,中国、美国、英国等同盟国在中国、缅甸、印度之间开辟了驼峰航线,修筑了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跨越了怒江、澜沧江、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穿越了野人山、高黎贡山等山脉,以“二战伟大的军事工程”而闻名于世。《交通运输建设科技丛书·二战交通史话:史迪威公路》收集了中美等国的相关影像资料,全景地展现了史迪威公路艰苦卓绝的修筑过程,以及该路为我国抗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
《谁打败了希特勒》是国内***二战架空历史著作,由美英11位军事历史专家联合打造二战的另外一种可能希特勒的胜利。 真实的历史是二战以希特勒和德国所领衔的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而在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和战争情况下,很多关键的决定都可以成为历史的拐点。比如,丘吉尔在竞选总统中失败,那么英国继续绥靖政策,同盟国就会失去一个主要的战斗力。或者,如果希特勒的闪电战坚决一些,那么敦刻尔克大撤退就不会成功,盟军部队将会失去极大数量的战斗人员。或者,如果丘吉尔、斯大林等重要领袖在战争中被刺杀,那么希特勒的德国取得终的胜利也是合理的。 11位军事历史专家,在汇集了众多资料的情况下,运用合理而严谨的推理,将这些可以成为历史拐点的事件真实的展示了出来,从而让“希特勒胜利”这样一种可能性显得极为真实
本书是对美国历次战争冲突的一次完整收集——从印第安人战争到近一次伊拉克战争,记录了美国所参与的这些战争的动机、背景、持续时间、战争的进程、结局,以及这些战争给历史带来的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其中既有真正的战争冲突,也有美国制造的非军事干预、政变及颠覆活动。 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无论是为了追求纯粹的政治目的或经济利益,还是不乏热情的人道主义干预;无论是反恐,还是为了向世界宣示其不可一世的霸主地位——战争的冲突犹如一条红线贯穿着美利坚合众国的历史,我们在其中看到了美国的民主和专横、慷慨和吝啬、仁慈和野蛮,还有对这个世界的贡献和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