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德国史权威杰弗 埃雷从个人治学经验出发,对四十年来西方史学研究发展历程进行全方位回顾的一部理论著作。作者提出,二战后西方史学界经历了由社会史到文化史的巨大转变,但所谓 新文化史 却专注于文本分析和理论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各种现实问题,难以帮助人们克服差异、真正展开交流与对话,所以,有必要对社会史研究加以重新检讨,发掘其之于当下社会变革的应用价值。为此,本书将史学研究置于西方历次政治危机的语境之中,通过考察现实政治与历史书写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揭示当代西方史学的认知谱系和发展方向。相较于 语言文化转向 和 文化转向 影响下的诸多流行理论,这一探讨在研究理念、视野和方法上均取得了较大突破,具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成立于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术研究机构,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有密切关联。本书以1928 1948年间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为研究对象,全面考察了史语所新典范的生成、运作机制、求新趋向、话语建构、治学特色、学术贡献、域外影响及研究局限等,较完整地呈现出史语所推进中国现代史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历史图景。注重从 本土 与 域外 的双重视角,从中外史学交流的维度观照史语所与中国现代史学的关系,考察西方的学术观念何以与中国传统史学相互交织、熔铸,进而推进中国史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同时较为系统地使用相关档案资料,增加了研究成果的原创价值。
本书于1961年首次出版,作者奥尔本 G.韦杰瑞在书中展现了对历史本质与历史意义的探寻。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成的历史观念,包括中国、印度、古希腊和古罗马民众对于历史的态度,以及各门宗教塑造的历史思想。第二部分聚焦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思想家,探讨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理论建构和概念反思。 韦杰瑞摆脱了20世纪中叶历史哲学研究的惯常模式,不再仅围绕西方史学传统展开,而是将历史视为一种全球共有的存在模式。他拓宽了历史哲学的视野,并彰显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世界观。
本书是历史学的基础性专业书籍,主要讨论有关历史学和历史学家的一般性命题,从多角度、多层次剖析了历史研究的目标、方法与新方向。本书从19世纪的 历史主义 运动切入,指出后现代主义等重要思潮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历史学由此产生了文化转向,也在当代发展出了性别史、后殖民史等分支,但历史学本质上仍在沿用始于19世纪的历史意识。同时,本书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涉及的主题有对历史资料的认识与考证、历史著述的撰写方法、量化分析的优势与劣势等,为初入历史学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
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中国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鲁迅、梁启超、蒋介石等五人。他们受着病痛之苦,都曾经表达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各种看法。书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医疗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浅出地以中医文化为角度切入,诠释中国文化转型之困境,当大部份传统的科技事物、思想都被批判,甚至现在都已经消失了,但中医药依旧存在的事实,借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更生发展表达了自己的乐观。本书在人物故事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读起来意义深远却又趣味盎然。
《融汇与互动:比较史学的新视野》以中外史学的比较视野为主题,精选辑录了作者的18篇学术论文,是其多年学术成果的集中展现。全书共分三个部分:部分总论,讨论近现代史学的主要潮流和重要议题对历史研究和书写的冲击及影响,分析当代史学的现状和趋向;第二部分中西融汇,从中西比较的视野讨论中国和西方治史方法与旨趣的异同;第三部分中日互动,将目光转向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及其史学传统,从中日史学比较的角度探讨彼此间的交流与互动。全书视野宽广,独辟蹊径,是一部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佳作。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史的梳理,而是对历史哲学的问题谱系在纵向维度上的考察。第一部分主要梳理历史哲学诞生之前,历史、天命与人为的张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历史神学对历史哲学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德国历史学派及哲学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思想贡献。尤其是以黑格尔和康德分别代表的 思辨的历史哲学 与 批判的历史哲学 及其所开启的不同路向;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历史哲学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第五部分是相关余论。
本书共九章。分别阐述了汉画像石出现的社会背景、区域、研究简史,以及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及分类等。总体来说,本书已经涵盖了有关汉画像石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学术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本书作者讨论了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从美术史的角度,提出画像石的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和焦点透视构图法,并分析了画像元素的图像学意义,这些分析视角直至今仍有较强的跨学科指引性。
本书共九章。分别阐述了汉画像石出现的社会背景、区域、研究简史,以及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及分类等。总体来说,本书已经涵盖了有关汉画像石研究的各个方面, 在学术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本书作者讨论了汉画像石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从美术史的角度,提出画像石的等距离散点透视构图法和焦点透视构图法,并分析了画像元素的图像学意义,这些分析视角直至今仍有较强的跨学科指引性。
《仪礼郑注句读》是清代张尔岐所编撰的一部关于《仪礼郑注》的“读本”。作者张尔岐,字稷若,号蒿庵,山东济阳人。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史,兼及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门之学。 《仪礼郑注句读》一书全录《仪礼》郑玄《注》,附以摘取的贾公彦《疏》,并加按断。其按照礼仪节目顺序,将经文分节标目,每一大节又划分诸多小节,每节首段标明起讫,节末概括意旨,使礼仪节目一览无余,实有提纲挈领之功。经文下全录郑注,节录贾疏能说明郑注旨意者,于郑注、贾疏有疑处则参以他说进行考证,案语中又能申明郑注、解说礼制。因此,《郑注句读》一书使《仪礼》明白晓畅,堪称《仪礼》入门之书。
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近代中国人物,包括孙中山、胡适、鲁迅、梁启超、蒋介石等五人。他们受着病痛之苦,都曾经表达对传统中医文化的各种看法。书中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医疗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深入浅出地以中医文化为角度切入,诠释中国文化转型之困境,当大部份传统的科技事物、思想都被批判,甚至现在都已经消失了,但中医药依旧存在的事实,借此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更生发展表达了自己的乐观。本书在人物故事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读起来意义深远却又趣味盎然。
......
本书主要从东亚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切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游记,通过详实的文本解读,考察近代日本游记文学中的中国叙事特点,挖掘文本内外的历史事实,追寻游记作者的历史足迹,复原近代东亚的历史空间。
本书是欧美学界对《史记》与司马迁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杜润德是美国汉学界史记学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中译本属于“海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丛书”第二种。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中作者探讨了司马迁写史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了司马迁所描述的孔子,第三章追溯了中国古代六经传统与司马迁对儒家经典所做出的贡献;第四、第五两章考察了司马迁对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两部著作《左传》和《战国策》的改编问题。最后一章,探索了后世学者试图在《史记》中寻求一个连贯一致的理念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司马迁的历史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史记》文本的文学性研究之上,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精辟分析得到了美国汉学界的高度评价。
本书是一部研究福柯与地理学关系的论文集, 包括十几位作者的作品。 福柯曾对地方、空间、城乡规划发表了大量论述,并对地理学可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但是并没有形成一本这方面的专著。本书则将福柯在这些方面的研究结集并加以评论, 是目前为止我们总览福柯地理学思想的好的参考材料。
世变愈急,则史学变得愈快;世变愈大,则史学变得愈新。在战火频仍、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中国史家群体在留守与南迁的抉择上,既有政治环境的潜在影响也有生存压力的现实考量。本书以抗战时期史家因不同地域、不同学术倾向而形成的“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留守”与“南迁”两大史家群体的组织、思想、学术活动及史学成就。地域抉择的矛盾心态影响了史家书写方式的转变,作者以此为视角探究史家当时幽微心态与日后 成就之间的细密联系,重塑抗战时期中国史学发展与流变的整体场景。
《雷州碑刻集》为雷州文献系列丛书之一,分为上、下册,雷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合浦郡徐闻县开始至清末,雷州的碑刻以其独特性而称著于全国,出版雷州碑刻著作,有助于对雷州这片富有文化传承的热土做出新的解析。雷州碑刻作为粤西文化中重要的历史资料,历来被学者们重视,但是像本书这样系统地、完整地对其进行整理出版,尚属首次。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本书是一部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著作。作者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对以特洛布里恩群岛为中心的库拉区域,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揭示出当地土著社会巫术、宗教、贸易、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时对该民族最完备而科学的描述。这部书也奠定了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基础,它在理论建构、田野工作方法、文本组织方式等方面,都成为后来追随者普遍奉行的具体操作规则的来源。
本书是欧美学界对《史记》与司马迁研究的经典著作,作者杜润德是美国汉学界史记学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学者之一,中译本属于“海外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丛书”第二种。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中作者探讨了司马迁写史的历史背景,第二章介绍了司马迁所描述的孔子,第三章追溯了中国古代六经传统与司马迁对儒家经典所做出的贡献;第四、第五两章考察了司马迁对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两部著作《左传》和《战国策》的改编问题。最后一章,探索了后世学者试图在《史记》中寻求一个连贯一致的理念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司马迁的历史世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史记》文本的文学性研究之上,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精辟分析得到了美国汉学界的高度评价。
《外国史学史》比较和考察了中国之外世界主要区域的史学观念和实践,讨论了从古至今的史学家及其作品,其宗旨是揭示不同历史书写传统的形成及其在近现代的转变,指出当今历史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的变化和趋势。此次重印特别增加了妇女史、性别史和诸多史学新流派之间借鉴、融合的趋向。 通过梳理和叙述历史学之演化历程,作者希望为国内的史学史课程和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简明扼要、内容及时的相关读物。《外国史学史》侧重分析历史与史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希求解答如下的问题:历史学家如何讲述历史、如何形塑其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如何与其他记载形式相竞争,并如何在与前贤和读者的对话中落实历史学独特的社会和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