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1944年6月16日,年鉴学派的一代宗师马克 布洛赫因参加反法西斯运动在里昂市郊被枪杀,噩耗传出,西方历史学界为之震惊。 布洛赫并非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而屈指可数的几部专著,如《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都堪称别开生面的扛鼎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便沦入敌手,在这极其困苦的时刻,布洛赫开始了此书的写作。在此书的卷首,他痛苦地写道: 国难当头,谁不感时伤世,草此小书,聊以排遣胸中的忧愤。 这是一部愤世之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史学思想的总结,可惜,书未杀青,作者却赍志而殁了。战后,布洛赫的好友费弗尔将残存的遗稿整理成书,这部遗作方流传于世。该书译成汉语仅10万余言,其中颇多精义,为后代年鉴学派发扬光大的总体史思想、长时段理论等均可在
全球史学史专家王晴佳,以情感史作为方法,打开认识历史的新视角。 情感史已然成为当代史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颠覆了许多传统的史学观念,从自然/社会、身/心的二元论,到男性中心与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述,也带来更多反思:究竟什么是历史事实?史料的价值如何检验?历史学家是否应该持有道德立场?历史叙述是否需要连贯一致? 本书为世界史学史专家、光启情感史主编王晴佳教授多年来介绍、探讨与实践情感史研究的论文集,系统介绍情感史的缘起与发展、理论与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以案例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万物有意思(世界篇上下)》由北京日报万物编写组编著。 格物致知,万万没想到的趣味历史。 你知道吗?辣椒是玛雅人制作巧克力的原料之一,整形美容追根溯源是为了修复战争创伤,拿破仑是“香水狂魔”,冰淇淋是唐朝人的流行饮品,几百年前的人们就已玩过“非诚勿扰”,诺贝尔科学奖居然有那么多乌龙事件…… 看世界找找历史边际,一段文明诞生的传奇往事,每一点趣味都深藏着时空的传奇。
本书共三十讲,从先秦的初税亩,讲到晚清的度支部,每讲解答一个历史问题,用财政的线索重新梳理了一遍古代中国的成长历程,从钱的角度解释众多历史中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恰当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利,让 不断地发展;而糟糕的财政制度,会让官民两输, 崩溃。本书每讲围绕着三个线索展开: ,财政制度的三个要素,收入、支出、管理,在历史时空中是怎样不断变化的。第二,从财政制度的变迁角度看,中国古代是怎样不断成长发展的。第三,体现在财政领域中的强制权力,是如何从君主私权,一步步地实现公共化的。跟着钱走,打开一个 真实的视角。
此次将黄现瑶著《唐代社会概略》与《宋代太学生救同运动》纳入“民国学术·历史学编”丛书重印出版,正是“世纪回眸”热潮中涌动而出的一股暖流象征。笔者不揣浅薄,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撰一导读,旨存简明扼要地回顾一下黄氏两书的成书时代背景,爬罗剔抉黄氏之书精义,同时旁及作者的治学渊源及其对新史学的贡献,以揭示出作者早年问学释疑求道的特征及其黄氏之书的学术与历史价值,尝试为读者更好理解原著和认识黄现蟠的学问个性略尽绵力。
斯维特兰娜是斯大林的女儿,也是斯大林最为的“叛逆者”。自从中学毕业前一年得知自己的生母并非死于阑尾炎,自已的初恋男友被控间谍罪而被捕,她就走上了与父亲“永远离心离德”的不归路。她不再用父姓,而改用母姓;她背弃共产信仰,而皈依;她背弃父亲缔造的社会主义制度,而投奔“腐朽”的西方;在西方生活三十年后她又背弃西方,而回到她曾唾弃的祖国。她终其一生觉得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哪怕是住在故乡格鲁吉亚。最后她心若死灰,决定把余生托付给修道院中的苦修……
《历史解释:重演和实践推断》处理的是历史哲学中两个常见的问题。其一是柯林伍德的主张,即历史学家通过“重思”或者在思想中重演的过程来解释过去:其二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许多人的见解,即力图通过对从行动者的处境到其行动的实践推断过程的重构,以获得对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人类行动的解释。马丁关注的不仅是重演的本质,而且是要尽可能地使实践推断清楚明晰。他提出了一种中间的立场:一个历史学家们“可接受的反思共识观念”,即“通过参照行动者的意图、动机、背景、手段/目的信念等等来说明一个特定行为的解释是可接受的”。
本书回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探寻吕思勉、许思园、范文澜、张荫麟、萧一山、柳诒徵等最有成就与影响的史学大家的学术追求与人格魅力,同情地理解、分析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思想遭遇与人生遭遇,并从整体上对20世纪中国史学做出自己的考量。新见迭出,多发人所未发。
本书详细介绍了qt的基础知识和gui编程应用,举例翔实,内容全面,基本涵盖了qt编程的各个方面。全书共分3篇25章,包括qt gui编程的基础知识(对话框、基础窗口部件、程序主窗口、布局管理)、中级编程(2d绘图、拖放操作与剪贴板、文件处理、网络编程、多线程、事件机制、数据库及qt风格)和应用(xml应用、模型/视图结构、绘图、进程间通信、qt插件和脚本应用、多媒体、浏览器、动画及状态机等)。同时,在相关章节也穿插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元对象系统、属性系统、对象树机制、信号/槽机制等。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实用,可以作为qt初学者的入门进阶书籍,适合具有一定开发经验的qt程序员作为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及培训机构的教材。
史学方法导论是傅斯年先生关于史学理论的代表性论述,也是他任教北京大学时的讲稿原书共七讲,今仅存第四讲史料论略此讲也是作者的思想精华,详细阐述了史料的价值如何辨别史料和整理史料的方法本次整理出版,还收录了夷夏东西说论所谓五等爵等五篇文章,案例式地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傅斯年先生的史学思想和研究方法
这本小册,只是我就所想得到的若干问题,随意漫谈,说不上史学方法论,充其量只能说是我上人的体验,个人方法而忆。综合这九篇文字,扼要言之,不外下列几点。原则上: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以具体问题为先着,从基本下下功夫;因守一定原则,不依傍,不斥拒,能容众说(包括各种理论与个别意见),随宜适应,只求实际合理,不持成规。
本书作者沃尔什为英国当代哲学家。本书把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概括为两大类,即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前者是研究历史自身发展演变的规律,后者则是研究历史学的认识论。这一区分现已成为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界的一项重要共识。《美国历史评论》评价本书说:“它应该为每一个对历史或历史学进行反思的学者所。”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几代帝王在百年困顿中开拓出一条新路,他们共同完成了一场中国政治制度的巨变——由天下共主、分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的大一统 ,对后世两千年的政治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书以汉承秦制的国策变革为主体脉络,从周制崩溃后到秦制创立,再到汉承秦制, 演变为成熟的汉制,为读者展开秦汉制度变革的画卷。 从时代、人物、派系、文化四个维度入手,通过对秦皇到汉武之间的历代 帝王将相进行微观层面的人物性格、决策心理分析,结合宏观层面的趋势推演,以重要历史事件为节点和抓手,为读者深度剖析历史人物内心的决策逻辑,既展示历史人物赖以“英雄造时势”的 才能,又展示历史人物无法跳脱的“时势造英雄”之局限困顿,尽可能为读者展现大变革时代,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何以脱颖而出,又何以功过
本书首先追溯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陆军的建军过程和军人培养制度,讨论“精英”式军事教育对以石原莞尔为代表的陆军“中坚层”军人战争观的影响,并以石原的生平经历和主要军事战略考虑为线索,探究日本军国主义形成的思想根源。其次,在重新梳理日本侵华战争史实的基础上,着重考察石原莞尔等日本陆军“中坚层”对发动侵华战争的谋划及其相应行动,并从组织派系和战略思想两个层面分析其内部派系纷争、人事矛盾,以及在侵华策略上的歧见,以深化我们对日本侵华政策形成过程的理解,并进一步分析日本陆军“中坚层”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再次,本书试图从 视野考察近代日本陆军战争理论的形成、发展与 终结局。日本的对外扩张政策,不仅受到 政局的影响,还与 次世界大战后整个 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息息相关。本书希望通过深入分析石原莞尔在
十五年前,文学青年张宏杰将历史散文《无处收留:吴三桂》投入邮筒,信封上的地址是“上海市巨鹿路675号《收获》杂志社”。从此,这篇作品开始了漫长的“退稿—投给下一本杂志”的循环,五年之后,才获发表。这是张宏杰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此后的作品,大都保持着此文所确立的纵横捭阖、杂糅各种文体的“合金体写作”特色。 2000年1月,张宏杰出版了本书《千年悖论》。本书是《千年悖论》的大幅增补版。除了原有的“合金体”散文,如写曾国藩、慈禧、袁世凯、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文字之外,张宏杰还敞开心扉,回顾了自己的投稿生涯以及不同阶段的生命体悟,畅叙对自我、欲望、爱情、记忆等的看法,同时披露了数枚此前从未示人的童年和文学青年时期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