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30年代,法国外省小城卢丹发生了一系列中魔事件,中魔的大多是卢丹城内圣于尔叙勒会的修女,而本堂神父于尔班?格朗迪耶则逐渐被指为施魔者——他 终因此在1634年被送上火刑架。 怪事深深根植于社会之中,或许揭示的是 深刻的整体变化。卢丹城的中魔事件体现了中世纪价值观与当时已开始露头角的启蒙运动思想的冲突、科学与 的对抗。 在中魔事件前后,卢丹城像是成为了一个舞台,中魔者/驱魔者、医生/官员、被指控者/审判者等各种身份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他们抱着各种目的,使用各种话语,从不同立场和角度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法国思想家、历史学家米歇尔?德?塞尔托利用这些文献,将史料与史家的评述深度糅合,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历史书写方式完成这本书。本书是新文化史的一部名著,也是塞尔托作品中一部极富可读性
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农业的肇兴,奠定了农耕文明在世界文明 长达7000年的 地位,对世界各地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自古为农耕之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制度变迁与技术变革为视角,介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涵盖农业起源与文明萌芽、重农思想与农耕社会、农学肇兴与近代转型等内容。同时,访谈组遍访当前农史研究的诸多重要学者,如王思明、萧正洪、樊志民、曹幸穗、曹树基、刘兴林、王建革、吴滔、倪根金等,介绍当前农史的治学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对未来学术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思考。并将中国农史研究重点书目加以梳理,以期为关注农业历史的读者提供一本既简明扼要,又可了解学术前沿动态的著作。
本书为日本学者楠原俊代“十年磨一剑”的代表性学术成果,是屈指可数的由海外学者撰写出版的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专著。作者以客观严谨的态度,通过对中日两国印行的回忆录、校史稿、校友会杂志、战时记录等大量史料的搜罗整理,从历史碎片中为我们还原了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直至西南联大成立的文化长征之路,进而探究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和心路历程,可以说是一部西南联大的诞生史。
《媒介批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借鉴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和英国\\\\\\\\\\\\\\\"当代文化研究\\\\\\\\\\\\\\\"的批评成果,从东方和西方,历史和现实的维度,开展对媒介批评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媒介批评理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资源,揭示20世纪以来 学术思潮的学说流派对现代传媒批判理论的影响,并通过研究中外媒介批评的实践,总结和分析其经验教训,其目的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媒介批评理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苏区革命与农村社会变迁》主要收集了中国近现代史方向集中于苏区革命与农村社会变迁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内容包括苏区革命前农村社会的嬗变、苏区革命与乡村社会变迁、后苏区时代农村社会变动、建国以后农村社会的演变研究。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1902-1949)》 这本书讲述了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02—1915年为近代 史学理论的萌芽时期,1916—1939年为第二阶段,即“科学化”史学理论 学科体系逐步形成期,1939—1949年为探索西方史学理论的中国化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中,历史理论和狭义的史学理论领域的研讨活动都取得了令 世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近代史学理论的形成与演进(1902-1949)》突出重点,以点带面 ,择取了历史发展动力、历史解释与史料考证关系、史学求真与致用关系 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探讨,以收纲举目张之效。同时,近代史学理论 发展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该书又从对西方史学理论的接受和传播,对中 国传统史学理论的继承、阐释和再创造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等三个专 题入手,深入探讨,以期揭示其发展趋势中所包涵的启示
本书分五编,系统地梳理了古代希腊和罗马、中世纪、17—18世纪、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社会关于法律的各种思想和解说;注重从社会发展的背景中考察各种法学观点及其演变过程,说明各种法律思想的具体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本书使用了类型化的叙述方法以突出重点,展现思想发展的动向,详细介绍了当代法律理论界的发展,对批判法学思潮、后现代主义法学理论、新自由主义法学观点等,都从社会背景、主要观点、内部分派诸方面作了分析。书中还配发了50余幅西方法律思想家的肖像和其他相关图片。 本书可供高等法律院校开设“西方法律思想史”课程的通用教材,也是法律专业师生和法学爱好者研习西方法律思想史的适用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