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运动是改变近代中国史学气候的一个晴天霹雳。本书把古史辨运动当作近代学术思想发展中一个历史现象来描述,主要探讨了运动何以会爆发、以什么样的风貌出现、带来什么影响等近代思想史问题。本书认为,导致该运动产生的最具关键性的因素是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而清末民初错综复杂的思想学术环境尤为重要,顾颉刚个人的 冲天一击 则是运动的触媒。此外,本书也考察了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个层面,思想家们原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这些想法与他们生活于其间的思想传统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思想家们真正做到了什么;第三个层面,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思想家们的实绩产生了什么影响,及后来的人怎样去理解其作为。 在描述历史现象时,本书对 心理事实 与 历史事实 加以分殊,认为不管合理或不合理的思想都可能在历史上造成
《中国古代文章学研究》收录王水照先生文章学研究相关论文十五篇,《半肖居文史杂论》收录唐代文学、词学、文学史相关论文十四篇。其内容是王水照先生学术研究的有机组成,除了可借此了解诸多文史论题外,也可感知一代学人的学术触角和人文情怀。如《三个遮蔽:中国古代文章学遭遇 五四 》,检讨 五四 的观念和策略给中国古代文章学学科建设带来的一些负面作用,启人深思;《况周颐与王国维:不同的审美范式》,从况周颐、王国维二人的交流互动之一冷一热的反差中,察觉出二人不同的词学追求,并通过论析况周颐自身的词学背景、词学理论等加以证明,文章可谓引人入胜。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经历的革命和危机有什么共同规律?每一次政权解体和崩溃是否有迹可循?美国为何会在21世纪20年代突然经历动乱的高峰期,而下一次的政治危机又将在何时降临? 为了揭开历史周期的面纱,历史动力学开创者彼得 图尔钦基于汇编的史料记录,采用数据科学的方法和建模手段,追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不同 运动部分 之间错综复杂、相互作用的网络,试图找到和平与冲突周期性交替的根源所在。 在书中,图尔钦首先回顾过往,引入民众贫困化和精英生产过剩这两大因素,以解释社会动荡局面的形成基础;为避免叙事落入抽象,第二部分结合美的现实经验勾画个例,呈现冲突各方的处境和诉求,包括面临绝望之死的底层、不满的反精英分子以及建制派精英;最后则着眼危机爆发的后果和未来的出路,在比较众多国家(如乌克兰、英国等)的应对
批判与实践是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本质属性,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生成依据和本质范畴。回归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教育相关论述的考察,有助于从理论源头提供更有说服力的逻辑论证和历史证明。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准确无误地廓清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回归马克思意识形态教育理论的经典文本并加以解读阐述,这对当下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近代学术经史转型,编修新系统的通史、弘扬中国文化精神成为国难之际创新史学的要义,浙江大学史地学系成为抗战时期 新史学 的重镇之一。史地学系将时间演变与空间演变相结合,使学生能从史学与地学的分组与综合中获取史学与地学思想和方法的优长,本书围绕此时执教史地学系著名学者,例如张荫麟、谭其骧、钱穆、叶良辅、黄秉维等,精选他们讲述学术旨趣、理论、方法及其代表作,既展现浙大悠久的史地传统,又为后学指示学术的旨趣与治学路径。
本书曾于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会史主要开拓者之一、南京大学已故教授蔡少卿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认为“把中国秘密社会史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至今本书一直是秘密社会史研究领域 重要的一部著述。此次为修订再版。该书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审视清代秘密社会,从多方面揭示秘密社会存在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土壤,在此基础上对秘密社会的反叛行为进行剖析。全书的分析始于对文化传统的概念辨析。作者提出,“文化传统,意指文化传承,也就是以往社会流传下来的文化在当时与现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流变”,“文化传统的两个显著特点便是人民性、延续性”,此概念是在强调被视作传统的文化,与近代、现代、当代并没有过多关系,不 受到社会性质、社会制度的制约,是可以传承下去的,其中负面思想仍存有传播的空间。思考“文化如何
本书讲述了中国21位杰出科学家波澜壮阔、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生故事。他们中很多人的名字是与中国科技 的诸多“ ”紧密相连的,包括中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奠基人李振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中国冶金科技事业的开拓者李薰、中国植物分类学的 者王文采、 位对青藏高原盐湖进行系统考察的柳大纲、被誉为“中国激波风洞 人”的俞鸿儒、研制成中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和水下机器人的蒋新松,以及马大猷、杨乐、邹承鲁、施雅风、夏培肃、刘嘉麒、任继周等众多两院院士。这些科学家的精彩人生故事,不仅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大特质,也真实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的艰辛历程。 本书适合热爱科学、敬仰先贤、追求创新的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阅读。
195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个五年计划的开局之年,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项目基础上,新中国的工业化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帷幕。洛阳涧西区成为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大型工业基地之一,包括 拖拉机厂在内的7项重点工程落户这里。一时间来自上海、东北、北京、河南等全国各地的数万名工程技术人员、干部和工人,挈妇将雏,义无反顾地奔赴涧西,参加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1958年 台国产拖拉机东方红-54下线,到现在成为中国乃至世界 的拖拉机制造企业集团,30位一拖人讲述的这一段将近70年的历史,演绎并呈现出中国人“耕地不用牛”的农业机械化想象。
\"1924年8月,位于塘沽的永利碱厂正式出碱,开创了中国乃至东亚制碱史的 页。在创始人范旭东、侯德榜等人的苦心经营下,中国基础化工出现盐、碱、酸、肥齐头并进的局面。“七七事变”后,永利这个“吾国 的化学命脉”被日寇占领,与其一脉相承的久大精盐厂和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也遭受重创。为保存民族化工火种,“ 黄”千余名员工及家属携带机器设备西迁四川,完成了中国化工发展 的壮举。他们在人烟稀少、满目荒凉的土地上先后建设了永利川厂、自贡久大模范盐厂和十余家小型工厂,以维持生计、支援抗战。永利川厂所在地被命名为“新塘沽”,为的就是“燕云在望,以志不忘”。 本书采用非虚构历史写作方式,展现了“新塘沽”在中国抗战史、中国科技 的丰功伟绩,揭秘了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永利化工“西迁往事,勾勒了战火中爱国科学家和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在 疫情已趋好转, 疫情发展之时,我们约请了近年来活跃在医学史、疾病社会史与公共卫生防疫等领域的 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瘟疫与人”为主题,为一般、非专业读者了解、理解中外历史中的疫灾提供思考途径,为读者理解当下提供多向度的历史与思想背景。内容涉及疾病史(历 的瘟疫)、医疗史(救治、医学、药物的)、中医与西医、瘟疫与政治、文化、社会、公共卫生、慈善赈济等诸多领域,以及人类在面临疫灾、应对疫灾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和财富。
本书系上海鲁迅纪念馆编的《上海鲁迅研究》第103辑,本辑聚焦 鲁迅与同时代人 ,邀请海内外学者撰写相关文章。共收录 朝鲁迅同时代人研究 鲁迅作品研究 鲁迅生平研究 等主题的研究论文共31篇,关注了鲁迅与其同时代的苏曼殊、江绍原、陈君葆等学者在学术以及生活中的交往,鲁迅早年对于地矿学的研究及其开创意义等。同时,本书还设有 史料辩证 读书杂谈 鲁迅作品灯下漫笔 等专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国内外最新最前沿的鲁迅研究状况,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本书系 汉学家裴宜理教授在密歇根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的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1980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着眼于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淮北地区的农民反抗运动,以这一地区既孤立又有联系的三大事件——捻军、红 会和 革命为研究对象。全书共分七章,作者运用环境学、生态学等方法,阐释淮北的地理环境;从社会结构、社会心态及人类学等视角入手,对淮北农民的生存策略展开分析;并对捻党、红 会进行了细致探讨。作者试图理解农民革命,即农民为什么造反与如何造反这个问题。作者创见性地揭示了地方环境在引发和形成农村动乱的重要性,并进而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叛乱的历史事实极大地鼓舞了 革命者发动农民的决心。这些观点的提出对于我们理解近代中国的 与社会、地主与农民、革命与叛乱等关系提供了具有开创新意义的视角
清中期拥有数百上千艘帆船和成千上万由男人(以及女人)组成的中国海盗,其数量规模看起来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的海盗都要超出几倍。然而,很不相称的是,无论是在本书所述海盗插曲之前还是之后,尽管海盗活动的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五彩斑斓,但中国相关的传说很少。迄今为止,这些中国海盗一直被历史所遗忘,我们应让这些男男女女的生命重新鲜活起来。该书是美国女学者穆黛安送给中国读者的一份礼物。作者曾实地探访海盗巢穴,利用大量中、西方文献和档案资料,对1790—1810年间华南沿海的海盗集团产生的生态环境、社会环境,海盗的组织、规模、活动、结局和影响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穆黛安批评了当时中国人尤其是清政府的海洋观,并指出清政府在平息海盗过程中的剿抚之策及其以后所执行的水师制度与海防政策,直接和间接地导致了中英
本书为Linux之父林纳斯·托瓦兹的自传。书中以林纳斯·托瓦兹对人生和社会走向的独特理解(生存、社会秩序、娱乐)为线索,在讲述林纳斯·托瓦兹成长经历的同时,阐述他对技术、自由、信息共享以及创造 的体会与感悟,以及黑客精神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深入思考,描绘出了以“自由与 ”为 价值和内在驱动的黑客人生信仰模式,是了解林纳斯成功之路与人生哲学,以及Linux操作系统幕后故事的佳作。 本书适合计算机相关从业者阅读,也作为对Linux系统、黑客精神感兴趣的读者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敦煌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素材之一。书中有玉门关长城遗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等内容,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多得的佳作。
我国纺织生产源远流长,在民族振兴和中国工业近代化过程中,纺织业是支柱产业,关乎国计民生。本书对中国近代纺织史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内容涉及纺织企业史、纺织科技史、纺织人物史、纺织政治史、纺织报刊史、纺织资料辨析等,汇集了28位专家的最新专题成果,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纺织业 织造救时 之宏旨,于中国纺织史及其资料问题的研究亦有一定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