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历程》是中国先秦史学会组织撰著的一套先秦史系列丛书,共五卷,包括《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
本书对《春秋》及其三传作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分类整理和实证研究,是清代春秋学的一部集大成之作,此书中的50篇表,把《春秋》和《左传》的基本内容都用表的形式聚类区分,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在各编前加按语,后附论辨。此次对该书加以整理点校,并编制了地名、姓氏人名和官名索引,从而给学术界提供了一个便于阅读使用的本子。
本书以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将春秋战国作为一个上承夏商西周而来的完整历史阶段进行阐述,分别从社会政治历史的演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性质的演变、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五个方面,就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演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系统地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相关内容的发展沿革以及前因后果,勾勒了一幅全景式春秋战国社会演变史。增加的两篇附录,一篇是关于清华简《系年》与两周之际史事的研究,一篇是利用新出土战国竹简探讨《诗经》成书的若干问题,反映了近年来春秋战国史研究的新成果。
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降的社会发展相比,从所跨越时间和演进速度这两个方面看,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过程相当漫长,演进的速度则较为平缓。然而,和我国的原始时代相比,夏商西周的社会历史演进却又是较短的,演进的速度却又很快。在我国自远古以来的历史进程中,夏商西周正是连结两个巨大时代的不大不小的一环。如果说秦汉以降的我国杰出而辉煌的古代文化是铜铸铁造的历史丰碑,那么,激烈动荡的春秋战国时代就是铸造这一丰碑的铜液和铁水翻滚沸腾的时刻,而夏商西周便正是为这一历史的浩大工程做出完善的准备。因此,深入考察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情形,对于我们正确而深刻地理解、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是晁福林多年研究夏商周历史的集成之作。
《春秋:五霸迭兴》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诙谐、通俗的语言,描述了春秋近三百年间的历史演变。五霸的起落兴衰,诸侯小国的艰难求存,大背景下的百态人生,跃然纸上,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春秋画卷。 《战国:七雄博弈》 全书内容起自三家分晋,终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描写了战国时期七个诸侯国起伏跌宕的命运,再现时代背景下吴起、商鞅、孟子、张仪等旷世之才的耀眼人生,带你领略一段惊心动魄的华夏历史。 《秦汉:帝国兴亡》 秦汉是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开端,为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奠定了基础。本书依托史实,用生动的笔触勾勒了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东汉黄巾起义间的帝国兴衰史。皇权内外的斗争,诡计与谋略的博弈,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交织出曲折的历史轨迹和宏大的人文气
本书是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选取该刊自1979年1月创刊以来,陆续发表的关于先秦史研究领域极具代表性的研究综述文章38篇,内容涵盖先秦史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海内外关于先秦史研究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概览式介绍。一书在手,先秦史研究领域所有代表性成果洞悉于心。
《中国学术编年》是迄今为止学术界以编年的形式首次对中国历代学术发展史进行综合性的系统梳理、还原和重建,是一部力图站在21世纪新的学术制高点上全面综合与总结以往学术成果的集成性之作,同时也是一部兼具研究与检索双重功能的大型工具书。《编年》的出版不仅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的文化积累,它的编撰代表着一代学人的学术思考与总结,而且对21世纪国学的研究与复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学术编年》的出版,中国学术史的叙述,次不再局限于中原文化的中心论、不再局限主流阶层的官方学,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思想史的眼界,不再局限于近代以来几成范型的哲学史的学术史模式。《编年》吸收了*的史学方法论的成果,明确提出,华夏文化孕育于中国文化之母体,受到多元民族与区域文化的滋养而走向独立与兴盛,并在不同时期
神话的魅力颠倒众生,“神”的世界丰富多彩:伏羲龙身,女娲蛇躯,炎帝牛首,蚩尤铜头铁额。土伯参目,应龙有翼……一个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十二个活泼可爱的生肖的故事,中华民族的各种民俗起源尽在其中。从人类伊始茹毛饮血的野蛮状态到农耕文明的兴起,从母系社会的图腾崇拜到华夏一统,既有战争格杀的残酷场景,又有男女野合、走婚、串婚的浪漫爱情;既有巫师祈天祭祀等神秘活动,又有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神相处的自然交融……本书全面、系统、完整地复原了中华民族的先祖们创造人类文明的原始画卷,生动、客观、充分地再现了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艰难历程,、连贯、有机地覆盖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几乎所有神话人物。
《战国策笺证》(上下)是战国时期策士及各类人士纵论国事与时势的言论辑录。全书文笔优美,记述生动,反映出战国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该书内容庞杂,前后矛盾,难题甚多,前人整理该书付出了很多心血,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理想的整理本、注释本问世。范祥雍先生花费几十年功夫完成的《战国策笺证》一书,是近年少见的有关《战国策》整理研究的力作。全书以清嘉庆十九年黄丕烈士礼居覆刊宋剡川姚氏本为底本,间用湖北崇文书局翻刻黄本参校,并广罗高诱、姚宏、鲍彪、吴师道等古今中外各家校注,加以甄别考订,指正其缺失、错谬,补充其不足和遗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获之见。
《战国策笺证》(上下)是战国时期策士及各类人士纵论国事与时势的言论辑录。全书文笔优美,记述生动,反映出战国时期特有的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社会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该书内容庞杂,前后矛盾,难题甚多,前人整理该书付出了很多心血,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理想的整理本、注释本问世。范祥雍先生花费几十年功夫完成的《战国策笺证》一书,是近年少见的有关《战国策》整理研究的力作。全书以清嘉庆十九年黄丕烈士礼居覆刊宋剡川姚氏本为底本,间用湖北崇文书局翻刻黄本参校,并广罗高诱、姚宏、鲍彪、吴师道等古今中外各家校注,加以甄别考订,指正其缺失、错谬,补充其不足和遗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创获之见。
这是一部《战国策》的集释。是把自有《战国策》以来,有关这部书的各家注解,各种说明,汇齐集合在一起。目的是帮助以后研究这部书的同志,在理解本文和深入研究、参考一些必要的材料时,不必东翻西阅,向渺茫的书海中搜寻资料,在阅读上、研究上取得一些方便,减少一些困难。 《战国策》,是战国秦汉之间各个不同作家的作品。开始各自独立,互不相关,有着各种不同的名称,秦始皇焚书的时候.这些作品没有被烧掉,后来续有增加,被保存在西汉王朝的皇家书库。司马迁编写《史记》,把它作为战国史料的主要依据。西汉末期,刘向整理书库,把它汇编成书,给它题上一个名字,称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是记载战国秦汉之间,一群谋臣策士针对当时各种不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作为解决当前问题
本卷为《人类文明史》中的第四卷,主要讲述自 7 至 16 世纪地的人类文明。全书分别按“主题篇”和“地区篇”来安排撰写。主题篇涵盖“环境人口”“ 家庭、家内群体和社会”“ 国家和法律”“ 经济体系和技术”“交通与运输”“ 知识与科学”“ 宗教、伦理与哲学”“ 艺术与表现”等方面。地区篇则细分为“希腊 - 罗马世界的后继者”“欧洲特性的形成” “伊斯兰世界及其阿拉伯地带” “亚洲世界” “美洲文明” “非洲大陆” “大洋洲和太平洋”。
《中华通历 先秦》是一部中国先秦时期中西历日对照的工具书,商周部分从公元前 1400 年开始,据当时的实际天象编制,春秋部分用《鲁历》,战国部分用《殷历》及《瑞顼历》,列举年代异同或月首差异。 每年一表,有年代、月序、日序、中西历日对照、节气与天象等栏目。书后还附有一些实用的历法资料和年代资料。
本书运用考古类型学文化的研究方法,对先商、早商文化进行研究。通过广泛搜集相关地区的考古材料并结合近年来的考古新发现,借鉴以往的研究成果,梳理了早商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到郑州地区的早商文化的形成,是河北中南部下七垣文化和山东岳石文化等外来文化经过豫东,进入郑州地区与当地二里头文化融合的结果,因这一遗存首先在郑州西郊的洛达庙遗址发现,故可称之谓先商洛达庙类型。洛达庙类型是先商向早商二里头下层文化过渡的过渡期文化。早商文化时期的郑州商城不仅有内城,而且还有郭城,域内布局已经完全具备了城市的定义:宫殿群和祭祀场所所代表的政治中心,各种手工业作坊区域,一般民众的居住区,代表城市设施的池苑及供水和排水道系统、城门、水井、城内外道路、壤沟、埋葬区等,体现了政治与经济中心兼有的性质。早
本索引收录《十国春秋》中有纪传(包括附传)的人名。志、表、拾遣、备考中人名概不收录。二、凡同姓名人物,用方括号注明其籍贯.职官等,以示区别。三、十国帝王以本姓名为主目,谧号或庙号列为参见条目。四、僧人一律仍照本传称谓。五、人名下的数字,前者是卷敷,后者是页数。一例如:庞福诚51/763表示庞福诚见于《十国春秋(4)(繁体数排版)》51卷763页。六、本索引依四角号码顺序排列,后附笔画与四角号码对照表,不熟悉四角号码的读者,可据此查索。
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新一期的集刊,为新八辑。全书共收论文44篇,内容涉及甲骨拓本的介绍、甲骨文与殷商史的研究、商代礼制的探讨、具体字词的考释、甲骨书法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领域的*成果。
《战国策》是记载我国战国时代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尤其记载纵横家的活动情况。《战国策注释(套装共3册)》对《战国策》作了文字上的疏通勘误工作及较为详尽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