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秦晖在清华大学讲授 秦汉史 课程为蓝本,增加了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资料,几经整理修改而成。 不同于最初的课堂录音,此次成书比录音记录多出近一倍内容。而且,不同于传统的断代史著述,本书略于政治史,而从纵(时间上的周秦、汉唐对比)横(空间上的秦汉与罗马帝国对比)两个维度来探讨秦汉帝国那套政治经济制度和观念的由来,以及它们在秦汉以后的影响,高屋建瓴,对于当下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 一家一姓 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 祥瑞 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 天下归心 的 哲人王 成为了一个 天人共弃 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
本书以汉武帝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作为时间引线,构成一部清晰、充实的汉武帝时代编年史。 作者以当时的时间节奏书写当时的历史,将符号化的汉武帝复原为血肉丰盈、灵魂复杂的刘彻,也描摹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的众生相。 经由本书,每个人都会看到不同的汉武帝,看到不同的汉武帝时代。喜欢英雄叙事的,看到了青年英豪;沉湎悲情主义的,看到了落拓老将;抱持大国情怀的,看到了煌煌盛世;惯于悲天悯人的,看到了无名苍生。
本书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力作,选取了16个历史横断面,着重探讨在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盛世背后,百姓生活的历史真相。作者直指封建王朝的核心理念 外儒内法 ,将秦制帝国纷繁复杂的历史常态化、规律化,探索帝国运转的内在理路,揭示其延绵长达两千余年的奥秘;深入每一个截点,解读信史文献,用严密的逻辑掲开王朝治世的面纱,也颠覆了世人许多想当然的认知。 这些历史横断面关联起来再现了两千年来秦制从萌芽到成熟,再到进化的全过程,为读者提供了另一种审视王朝兴衰的视角。
巫蛊之祸是西汉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其中涉及汉武帝一朝的政治斗争,诸子夺嫡等明争暗斗。这场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真相由于史料的缺乏,成为一个未解之谜。本书作者利用史料和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历史的空白进行了大胆而富有创建的论证猜想,重审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揭示其中的真相,提出了无法证伪的新视角。
秦朝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大部分史料已经散佚,许多史实已无从考证。但在《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中,李开元教授基于田野调查、出土文物和考古发现,糅合史学、考古学、医学以及法学等多元学科视角,运用吊线跟踪、混合洗牌等刑侦手法,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穿越千年迷雾,侦察你所好奇的有关秦始皇的一切。复活被严重误读的秦国历史,还原被历史妖魔化的秦始皇,对秦始皇及其周围的人物身世、背景、立场、政治活动和秦代宫廷政治网络做了全面的勾勒,从而使得如谜的秦朝历史,有趣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 通古今之变 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 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初稿是其在东京大学的博士论文(原为日文)。2003年,作者同年推出中文版、日文版。中文版收入 三联 哈佛燕京学术 丛书第六辑。此次出版的是中文初版的增订版。 本书的重要贡献,缘于作者根据《史记》《汉书》中相对稀少、不成系统的文献记载,做了大量的史料整理工作,用计量史学的方法,研究汉初刘邦集团的人数、籍贯、爵位、职官、任期等基础信息,使得刘邦集团与汉初政治的讨论有了比较扎实的根基。作者认为汉初的 军功受益阶层 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在此次的增订版中,作者充分利用近年来发现的新史料、涌现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论证,使之成为定本。
公元前195年,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去世,其年轻的儿子刘盈即位,但实权几乎都在刘盈的母亲吕太后手中。惠帝在即位第七年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刘恭和刘弘先后成为皇帝,因两位少帝年幼,吕太后实行 临朝称制 。从《史记》《汉书》的记载开始,在很多史书和相关研究中,吕太后都是与功臣集团和刘氏一族对立,充满忌妒心和野心的形象。 汉初著名的 诸吕之乱 向来被认为是吕氏一族为了夺取刘氏的天下而欲作 乱 ,但在付诸行动之前被大臣和诸侯王察觉,吕氏全族被杀。但是,我们如果研究与该事件相关的史料记载,会发现很多与这种定论矛盾的情况。作者爬梳史料,试图解答吕太后为什么能掌权15年,她施行了怎样的统治,与其统治密切相关的这一重要事件 诸吕之乱 的真相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等问题,并阐明了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从刘邦出生到汉文帝去世整整一百年,中国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对两千年的中国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这一百年经历了战国、帝国和后战国三个时代,也可以用秦崩、楚亡、汉兴来概括这一时代。历史的发展,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在于制度设计,也在于文治武功,但归根结底,会为后世提供经验,有所启发。本书作者在细致分析百年大势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历史的细节,以小见大,终实现了对秦汉之际百年历史的完整叙述,并通过生动的文笔,让那段历史活生生地出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统一六国的秦始皇嬴政和汉帝国的创建者刘邦,像是隔代的两位开国君主,其实仅相差三岁,他们都是从战国衰世走出来的同一代人。秦始皇驾崩时,刘邦四十七岁,从泗水亭长任上起兵反秦,开启了他的传奇大业。本书从指出人们的历史错觉入手,以历史学家为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秦帝国崩溃的经过,以及刘邦、项羽等英雄豪杰崛起的历程。 对于秦,近五十年来有很多重要的考古发现,包括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和大批秦简的出土,刷新了我们对秦帝国和秦始皇的认识。本书是部叙述体的史学作品,将史书的记载与文物简牍、实地考察相结合,全新讲述秦帝国的始末。
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之争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 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踏查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如项羽奇袭彭城的路线,刘邦离间楚国的真相,垓下之战前的 陈下之战 等。书中还描绘出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转动大局的韩信、张良、陈平,接续战国纵横家余绪的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作者对史书记述的辨正和还原,尽可能地丰富了那段历史,使楚汉相争这出大戏
喜,睡虎地十一号秦墓的主人。他生在秦始皇时代,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比秦始皇早死七年。他和秦始皇是同代人,从人到民,继而成为楚国故地的基层小吏。他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他的家族平稳地延续到了汉朝,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还略有提高。 作者把零星的材料串连起来,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并在遥远、陌生的世界里找到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凭借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世界,并描述一个普通人或者说被统治对象直接面对的帝国统治机器:通过户籍制度、军功爵制、邻里的军事化编排,以及军政一体化的行政体系,将每一个黔首都固定在国家控制体系的特定位置上,使之从军应役、立功受爵、交纳租赋、互相伺察,有必要或有利时举报同伍、同里的邻居,但也在战场上生死与共,构成一种生存
《汉书》这部史学巨著,分为纪12篇,主要记载西汉帝王的事迹;表8篇,主要记载汉代的人物事迹等;志10篇,专述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各种社会现象;传70篇,主要记载各类人物的生平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班固作《汉书》沿袭《史记》的体例,所不同的是《史记》有世家,《汉书》没有;《史记》记载典章制度的部分叫作 书 ,《汉书》改称 志 。《史记》贯通古今,不以朝代为限,所以叫通史。《汉书》纪传所记的都是西汉一代的史实,所以叫断代史。断代为史始于班固,以后列朝的所谓 正史 都沿袭《汉书》的体裁,正如刘知几所说 自尔讫今,无改斯道 了。可见,其史学地位之重要。此外,《汉书》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很突出。它写社会各阶层人物都以 实录 精神,平实中见生动,堪称后世传记文学的典范,例如《霍光传》、《苏武传》、
秦汉之际的短短二十年,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楚汉争霸,刘邦胜出,由此开启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但在刘邦称帝的几年中,君臣矛盾升级,匈奴南下觊觎,吕氏专权跋扈,宗室蠢蠢欲动,直至代王刘恒入继大统,汉朝才从兴起逐渐走向兴盛。 本书是历史学家李开元先生历史叙事三部曲的终结篇。多年来,李先生始终坚持踏访历史现场,始终坚持讲述历史故事。在李先生的讲述中,秦汉之际那段历史,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生动活泼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从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经历秦、西汉、新莽、东汉的历史阶段,人们通称 秦汉 。统一的实现,帝制的形成,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后来有学者称之为 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秦汉人怎样使历史 另换新局 ,秦汉怎样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为什么说 秦汉之典 秦汉之规摹 为后世创制了基本政治格局?为什么秦汉时代精神之 闳放 雄大 ,能够保留深刻的历史记忆?本书就此有所提示,有所说明。
中国的统一在汉代得到巩固,而中国文明的发展方向似乎也在汉代确定,通过汉代农业来考察中国农业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 许倬云 由此,作者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汉代农业的种种情况:政府解决人口与土地问题的措施,土地成为被追逐的财富,农民的生计,农业资源,耕种方法与技术,农作之外的选择等。作者强调,中国精耕细作式农业以及以农业为基调的经济,其关键转换点在汉武帝时期。 与通常认为的不同,作者经过考察和分析发现,汉代的农业以小农户的小规模农作和劳力投入密集的精耕细作为基调;且汉代的农作方式具有相当的可调试性,根据时代、政治、经济、地方权力分配模式以及土地本身的状况而适时变动,在不同的具体耕作方式间灵活转换。这种个体农户的精耕细作农业又与市场经济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重商的农
本书为作者于1931年所撰写之讲义,上自秦人一统之局,下至王莽之新政,为一尚未完编之断代史。作者秉其一贯高屋建瓴、融会贯通的史学要旨,深入浅出地梳理了秦汉两代的政治、经济、学术和文化,指呈了中国历史上这一辉煌时期的精要所在。
两汉四百余年间,士人的身份经历了三次变化:由游士到儒士、由儒士到士大夫、由士大夫到名士,士人群体由游走天下的百家诸子进入王朝政治的结构之中。这个过程既是政治塑造士人的过程,也是士人适应政治的过程。本书主要探讨了汉代士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演变轨迹,探索士人政治身份转变的历史意蕴,系统梳理、全面呈现了士人从先秦时期怀抱道术、指点天下的自由知识分子,转化为东汉中后期内嵌于专制统治体制之中的科层官僚的全过程。
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以及东汉政权的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既有扎实的考辨,也有生动流畅的评述,无论对历史学者还是普通大众,都具有参考价值与阅读趣味。
秦始皇荡平六国,建立了个中央集权制的封面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大一统的局面,这其中,有很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成为推动历史向前的关键,比如,吕不韦、李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等人物,以及始皇出巡、大泽乡起义等事件。 本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秦朝从建立、发展到分崩离析的重要节点进行了故事性地介绍,并以史为鉴,将历史照进现实。从而让我们能够轻松地抓住历史的主要脉络,愉悦地体验历史故事,建立正确的历史观,过好当下的生活。
《大秦帝国》是中华*帝国秦国的兴亡史。 嬴秦家族早年兴起于东海之滨,后来被放逐到西部边陲,春秋在西戎称霸,战国与天下争雄,到秦王嬴政一举扫灭六国,建立前所未有的统一帝国,奠定中华帝国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又迅速在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豪杰群起响应中轰然灭亡。 从崛起争雄,到建立帝国,是漫长的五百多年;从一统天下,到国破家亡,是短短的十五年。 创业艰,守成难,其兴起何其艰难,其败亡何其迅速!一书演尽历史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