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从酒文化的视角来解读元代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创新之作。作者以自己的博士研究为基础,综合文史记载与图像资料,深入发掘元朝酒史,勾勒出元代酒业、酒俗、酒政的多彩图景,并探讨元朝衰亡与皇室尚饮之间的关系。作者着眼于元代四大酒类 马奶酒、葡萄酒、粮食酒、配制酒的发展流变,细致梳理了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民间百姓及方外僧道的饮用酒风俗,并对元代酒肆经营、禁弛博弈、酒课财政等做了深入研究,生动再现了元代 遍饮天下酒 的大一统时代风貌。全书叙事流畅,图文并茂,趣味性与学术性兼备,是一部颇具新见的元代社会生活史佳作。
一个王安石,千年金融史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而青苗法是王安石最重要的理财新法之一。 青苗法推行了近半个世纪,对北宋王朝的历史走向有着重要影响。因为青苗法的推行,北宋政坛严重分裂,形成了激烈而持久的新旧党争,直至北宋亡国。无数人的命运因为青苗法而发生变化。苏轼因反对青苗等新法而身陷囹圄,司马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废除青苗而战斗,蔡京通过恢复青苗等新法而成功崛起,北宋王朝在关于青苗法的争议中灭亡,南宋开国宋高宗即宣告青苗法永不施行,朱熹反思青苗法而行社仓法结果依旧深陷困境 本书讨论了宋朝历史上青苗法行、罢、复行、再罢的曲折历史以及相关人物的历史命运,借青苗之眼,管窥风云激荡的大时代,并从青苗法的实际运作方式入手,参照古今中外农业金融的实践经验,回应了王安石到底是 金融宰
他是博学多才、品貌逸群、仕隐两兼的赵孟頫 他是雄才伟略、知人善任、文武兼修的忽必烈 本书描绘了13世纪中华大地宋亡元兴、 临安之降 的历史变局中,以赵孟頫、钱选、文天祥、牟应龙等为代表的南宋士人忠死、孝忍与隐逸的抉择与命运。南宋士人的人生脉络与宋元战争的宏大史诗交相辉映,场景反复切换,人物不断涌现,一部宋元之际的历史画卷就此展开
本书是对两宋三百余年农业发展及其地理分布的整体讨论,为北京大学教授韩茂莉的历史地理学代表作。书中不仅宏观地指出农业生产对于宋代国运与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立足于宋代自然环境、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区域差异,从人口、土地、农作物、水利、农业技术等方面,对宋代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南地区、荆湖地区、川峡地区、岭南地区五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特征展开论述,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一年两熟稻麦轮作制的关系。本书建构了 农业地理 的研究范式,资料扎实、立论严谨,展现了宋代各地农业综合体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对宋代农业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 承上启下 的特征作了精准概括。本书有助于读者通过 农业视角 去观察两宋时期的政治变迁与经济发展,有着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关于辽、金两朝农业与地理的学术著作,从广义农业的视角,探讨了辽金时期的人地关系,即通过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顺应与突破。辽金两朝囊括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着各具风貌的自然地理单元,同时还有几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界线横贯全区。与两宋王朝相比,其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方面都有着更为剧烈的变动,由此引起的人口迁移等社会因素,不断推动农业生产地域结构的变革。作者在全面复原辽金两朝农业地理面貌时,着重分析了草原农耕区形成前的环境特征、辽金王朝建立后的人口流动特征、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特征、农作物种类与种植制度的地理格局等问题。全书立足传统文献,结合考古发掘与实地考察,对辽金两朝农业活动的区域特征及其历史过程做了整体讨论。
《宋史纪事本末》,明陈邦瞻撰。陈邦瞻,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书成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全书按时间编排,历史演变脉络清晰,从《太祖代周》到《文谢之死》,对从赵匡胤称帝到小皇帝赵昺自尽,每个时期的政治、军事等都讲得有条不紊。尤其是《王安石变法》一卷,收录大量奏折,充分展示出统治阶层内部和下层群众对变法的态度,以及王安石本人对变法的坚决程度,对后世研究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很好的史料。 本次出版的点校本,参照其他宋代史料,采用他校和对校,对以往版本出现的错误进行了大量的校勘,并完善部分史实资料。
10世纪 14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风云激荡的时期,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先后建立的辽、夏、金、元四个少数民族政权,不仅成为广阔草原的霸主,更越过草原界限统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统王朝。这一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 传统历史学家以宋朝为正统,这些少数民族王朝往往被视为配角,作为落后者和破坏者的形象出现,其内在发展规律在历史叙事中也被忽视。实际上,从东北的原始旷野到西北的戈壁绿洲,在兼具游牧、渔猎、农耕经济和多民族、多文化共处的疆域内,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传统与现实基础上,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政治制度与文化。在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发生,大大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书由国内辽夏金元史领域的中坚学者联袂撰写,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不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为1994年同名书的修订版,尝试通过研究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进士的政治生涯这一个案,尤其是胡旦、赵昌言、田锡、冯拯这四人的事迹,分析他们的政治生涯,论述他们借同年关系结党之事。从同年进士结党的角度,探究北宋朋党之争的面貌。此次修订本增补了新出土的史料以及1994年以后出版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增加《北宋中叶边臣李师中事迹考》一章。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是中国军事史研究领域的重要突破。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二卷,以宋夏百年和战为中心,系统梳理西夏从边陲小邦发展为与宋、辽鼎立强国的历程。从军事、外交、经济等多个角度,对西夏 以小搏大 的立国策略,以及宋、辽、西夏间的势力消长,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一世纪宋与西夏之间的和战博弈。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一卷,作者依据翔实的资料,对北宋王朝建立前后,与北方契丹辽王朝间的征战与共处,作了全面梳理。凭借深厚的文献功底,对关键事件,如陈桥兵变、高梁河之战、澶渊之盟等,予以清晰阐释,不仅穿插相关历史背景介绍,而且融入个性化分析,讲述既有温度,又有深度,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世纪后期宋辽之间的和战博弈。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三卷,聚焦十二世纪宋金战争史,以女真崛起、金国建立为起点,展现宋金和战历史的复杂进程。力图突破传统史观,融合社会治乱、人事更迭、经济升降及地缘外交等因素,呈现出宋、金和战的风云变幻,以及众多历史人物的功过、命运,全景式地再现了十二世纪宋金间的和战博弈。
《辽史纪事本末》四十卷,清末李有棠撰,它和《金史纪事本末》是姊妹篇。本书的体例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 区别条流,各从其类,均以正史为主 ;考异则兼采群书,用小注的形式,把诸书异同 分载每条之下 以便观览,而资质证 。本次整理以光绪二十九年经作者修订后的重刻本为底本,正文校以《辽史》,间参《契丹国志》,考异部分的可疑之处,则校核了所征引的原书。
《国史通鉴》第五部《谁主沉浮 宋辽金元卷》共三十三讲,从赵匡胤黄袍加身拉开两宋大幕,到宋、辽、夏、金各政权间进退争锋;从成吉思汗率铁骑南下西征缔造大蒙古国,到忽必烈创建元朝、长驱江南,中国历史上继秦汉、隋唐之后的第三次大一统完成,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个由少数民族创建的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全国性政权。作者从这风云变幻的四百多年里,择取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进行生动的讲述和深入的评论,以史为镜,鉴以得失。本书不仅学术上尽可能客观公允、精益求精,而且极富故事性,将史实情节化,浓墨重彩地描述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的壮阔画卷。
本书选取了南宋高宗皇帝赵构统治的后一年作为切入点,以绍兴三十二年前后的历史为横截面,深度剖析宋室南渡之后深层的政治文化结构和时代人物的内在困境。帝国复杂的政治图景、宋金烽火再起的战争风云、绍开中兴体制下的文武群像,乃至南宋的种种典章制度、朝野生态,都在书中娓娓道来。
宋西夏卷 李昌宪 著 本卷依据《宋史》、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会要辑稿》、《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图志》等史书及大量的地方志、文集、笔记等资料,从学术上首次全面、深入地论述了宋代地方行政体制与行政区划的变迁以及西夏的地方行政体制,填补了宋代及西夏政区地理研究的空白。 全卷共分六编,兼具理论性与工具性。 *编对宋代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考证,论述宋代地方行政制度为三级制,及其兵财分治的原则和以转运司为主体的复式合议制。宋代路制分为以安抚司为主体的军事路与以转运司为主体的民政路两大系统,元丰以后则为十八路(转运司路)与二十三路(提刑司、提举常平司路)复合并行的路制。宋代州县制则呈现由隋唐州县制向明清府县制的过渡形态。 第二编设置十个断代年限,条列各路所
《辽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与《金史纪事本末》为姐妹篇,全书共40卷。该书分 正文 和 考异 两部分, 正文 部分按专题纂辑,缕晰条分,区别条流,各从其类。 考异 部分以小字夹注正文之中,援引历代正史、官方文档、前人史著等,约710种,以资考证。此书不但补充了大量史料,而且对《辽史》做了很多的补正、考据工作,是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有代表性的纪事本末体史书之一。 本次整理本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作者修订后的重刻本为底本,正文校以《辽史》,间参《契丹国志》,考异部分的可疑之处,则校核了所征引的原书。
我国史学自古以会通为己任,太史公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郑夹漈取历代之籍,通为一书,无不高屋建瓴,以求鸿博。近世以后,西学东渐,学尚分科,史为断代,以求精深,或失褊狭,有昧于史事演进之大势。唐代结束魏晋以来相承之旧局面,宋代呈现历史文化之新面貌。唐宋之间有一个长期的变革过程,唐宋并称,既有文化形态上的相继,又有历史风貌上的转型。时代特色及历史定位,要求史学研究突破单一的唐史与宋史研究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旧局面,构建 唐宋史观 的新思路,树立 唐宋史研究 的新框架,在更为宏观、通达的历史视野中观察、理解从中古到近古的唐宋之变。编辑部同人创办《唐宋历史评论》,正是这种学术新思路的践行与推动。 《唐宋历史评论》以关于唐宋历史的专题研究与评论为特色。主要刊发问题导向的关于唐宋历史专题研究
本书作者广征博引宋代史料,对《宋史》中的《职官志》和《刑法志》进行校雠,勘正其谬误,补苴其疏漏,考论其得失,疏通其晦涩,探索其源流。对《宋史职官志》《宋史刑法志》存在的各种错误,细致周详地进行核查、比证。所论各条有理有据,考证精当,多属不刊之论。其成果得到学术界认可。是研究宋代职官制度的案头参考书。此次出版,系这一著作首次推出单行本。
道学作为儒家学说的新发展,其在南宋的兴盛,不仅对南宋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波及到当时及后世史家对宋代历史的书写以及历史人物的评价。 本书利用 文本考古学 的方法,通过对史料的详读、对比、考证,发现受自身道学立场的影响,南宋及后世史家在书写宋史时,对史料进行增删、改易,使得传世史料具有浓厚的道学色彩。卸下层层包裹的道学 严妆 ,南宋史料书写的历史情境得以复原,宋史资料原貌得以恢复,南宋历史中重要人物如秦桧等的丰富面相得以呈现。
元代卷 李治安 薛 磊 著 本卷在详细梳理各种史书、地方志、文集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元代地方行政体制与政区的变迁过程,尤其在路、府、州、县的建置演变方面考述颇详,填补了很多学术空白。 本卷首先阐述了元代政区设置的概况,然后依次论述了腹里政区、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湖广行省、宣政院辖下吐蕃三道宣慰司的建置以及所辖路、府、州、县的建置沿革情况,并总结了元代政区地理变迁的轨迹和特色。 本卷指出,地方政区层级趋多、行省制的问世、边疆直接治理型官司取代羁縻州,这三者是元代政区建置方面*显著的变动与特色,也是与前朝迥然不同之所在。在元代政区建置的变动过程中,北方汉地和江南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政区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