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雍正》: 他是今天故宫的当家IP,他的故事,是后世无数清宫剧、穿越剧的 大学 。 勤政、多疑、冷酷、重情 似乎我们对这个复杂的雍正并不陌生,再加上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也成功把这位帝王塑造成了我们身边一位熟悉的老伙计。可他到底是怎样的?那段真实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本书详细阐述了雍正这位 近世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独裁君主 的成长之路,以及掩盖在 康乾盛世 背影下的雍正一朝的真实面貌。全书结合了大量的史料分析,系统梳理了相关的档案文献,以独特的观察视角,再现了清帝国拐点时期的历史群像。 特别是关于雍正本人,是结合对其他历史性人物的生动描绘所塑造而出。借外部视角、借他人之言,在轮廓清晰的雍正正颜之外,带来一份我们不曾留意过的雍正侧写。而与此同时,那个上承康熙、下启乾隆的雍正王朝,就这样款款而来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消息传到留都南京,立谁为新君的问题就变得迫在眉睫,文武官员纷纷涌动,都想在新君面前占据首功,却不想,这种各怀鬼胎的心思为南明政权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武将马士英等人的拥立下,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而这些 定策 功臣也造成了南明内部权力的失衡,继而引发内讧不断。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继立,先后与大顺军、清军展开你争我夺的角逐,但激烈的内部斗争,使南明君臣在不停的内耗中,失去了无数翻盘良机,走向了失败。 翻开本书,从南明的灭亡看透人性的荒唐!
本书可说是自有为张居正立传以来最深入、最公正、最能 美恶不掩,各从其实 的巨著。(台湾学者徐泓语) 它不同于前人作品的最大特点,在于作者运用大量罕见的丰富史料,除实录、政书等官方出版品外,引用的私人笔记、文集、书信达150余种,以明代为主的地方志达65种。因此能深入许多以前学者所未谈到的细节。 对张居正在改革中所要面对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作者分别立档,上有皇帝、太后,旁及宦阉权竖、外戚、各派言官,特别是与居正曾共事的历届内阁大学士、重要文臣僚佐都有叙及,涉及人物之多,探求研究之细,皆为同类著述所罕见。 同时,书中提出了 隆万改革 的新判断和新概念,重新审视后发现,高拱和张居正在隆庆时期已经联手进行重大的改革,在吏治、经济、军事上都取得过重大的成就,使垂危的明王朝出现了起死回生的希望。可
本书是一部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经典著作,立足于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道路,以明代国家权力的内部结构和运行法则为切入点,勾勒出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从皇帝到乡绅里甲层层制衡的庞大国家机器。通过明代权力结构初创、定型、调整、再定型的全过程,展现明代国家权力结构演变的双轨制轨迹,展示中国历代国家权力 内廷机构外廷化、中央机构地方化、监察机构行政化 的普遍规律,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尤其是君主制度的本质特征。
本书以治军理政为中心,全面评述了传主的一生事迹。 《全传》前前后后写了十几年,四易其稿,*终写成于1949年初,是***系统研究左宗棠的专著。为撰写《全传》,作者参考了大量历史资料和前人著作,引用书目多达360余种,在已有的左宗棠研究著作中,无能出其右者。为了查找史料,有一段时期,秦翰才先生在上海鸿英图书馆将《申报》从创刊号始至左宗棠逝世止十多年的报纸逐日翻阅一过,而书中引用的《申报》材料不过十数条。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极可称道的。总之,本书足可作为学界进一步研究的基石。
《清代地方政府》是著名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瞿同祖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于学术时期用英文撰写的一部经典之作。本书由哈佛大学出版社1962年首版,为瞿同祖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巨大声誉,至今仍是西方汉学界相关教学和研究中的书。 民间有言 天高皇帝远 ,学术界也有个论题是 皇权不下县 ,作为小行政单元的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直接与普通百姓打交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清代地方政府》一书的写作目的就是描述、分析和诠释清代州县级地方政府的结构与运作。 瞿同祖先生通过各种手稿和笔记,同时参考大量的官方资料,以极简洁的文字,介绍了州县官和他的四个辅助群体,即书吏、衙役、长随、幕友的职能、地位、收入、贪赃形式和纪律控制等,强调了清代地方政府实际上是以州县官为中心的 一人政府 。此外还重点讨论了士绅阶层在
本书深入探讨了晚清时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与外交信息体系的构建过程。作者通过考察六位出使欧美的使臣的书写模式,揭示了从1860年代初到1895年间清朝如何逐步重建与西方列强交涉所需的外交信息体系。本书突破了传统学科界限,结合外交史、文学史、思想史与信息史,详细解读了晚清外交官如何书写 西方 ,并分析了这一过程中信息秩序的演变。 书中不仅结合了传媒学理论,剖析了使臣们如何运用不同体裁和传递方式构建西方叙事,还探讨了信息在阅读集团中的演变和重新利用。同时,本书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历史相结合,展示了晚清士人信息采集的多元性、内外张力,以及使臣自身文化、思想、社会关系对其信息整理方式的影响。 全书分为八章,从清朝政府对国外信息采集的局限开始,逐步展现了出使大臣的身份转变、驻外使臣的制度化、文书流通的电
本书为同名系列图书首册,从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前夕的袁世凯事迹开始,写到1898年10月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夺权,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甲午惨败,洋务派李鸿章失势,变法派康有为上位,然而变法图强终以宫廷政变收场,学习西方的初衷不知不觉沦为了野心家的工具 改革是共识,是晚清*大的利益蛋糕,更是派别政治的决斗场。无论是慈禧太后、袁世凯、李鸿章、保皇党、满清权贵,还是亲西方势力、变法派,所有人都被裹挟其中,轮番登场。而无论是洋务派还是变法派,保守派还是改革派,立宪派还是革命派,只要踏入权力中心,都将毫无例外地转变成一种势力 既得利益集团。自救变法终为各方势力、各个利益集团生死搏斗、*终同归于尽的晚清变局埋下伏笔。
本书为孟森先生20世纪上半叶在北京大学授课的讲义。全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史料,对明清史的重要史实和制度演变进行了全面考察,对历任统治者统治期间内部和内外部的各种利益争斗予以了特别关注,对朝代兴衰的原因也予以了深入剖析。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和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 天下的文明国家 面对 世界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翔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作者指出,甲午战争中国之所以失败,其内政上之基因,在于此前30年间自强运动未能大规模积极进行。战争以后,外患日张,国势日颓,中国政局遂失其稳定性。李鸿章既去,北洋军权渐归荣禄。袁世凯接统新军,渐露头角。而清流势力因康梁维新运动之大起又趋分化,上与宫廷矛盾相结,于是帝后党争愈烈,遂终爆发戊戌之变,大局从此益不可问。而革命势力则始于甲午,乙未间萌芽海外,逐渐滋长,遂终成倾覆满清帝国之先驱。 本书概述谨严宏阔,立论警辟深刻。作者辛勤探索之所得,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我们了解民国学人如何看待晚清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例证。
本书以商务印书馆1948年出版的《明靖难史事考证稿》为主干,该书是民国时期对明朝初期那场争夺皇位的惨烈内战 靖难之役进行全面研究的奠基之作,作者运用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朝鲜相关史料和记述进行辨析,通过考证,澄清靖难之役诸多史事真相,结论多有突破和创新之见。本书除收入《明靖难史事考证稿》一稿外,还请中国历史研究院张金奎研究员编集整理了王崇武先生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禹贡》《历史研究》等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明史的代表性论文,如《明代民屯之组织》《论万历征东岛山之战及明清萨尔浒之战》《李如松征东考》《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刘綎征东考》等,收入本书作为补编。
本书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至明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明太祖的北伐、西征,以及土木之变、夺门之变、明末三大案等历史事件,以及陈友谅、张士诚、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方孝孺、张居正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
本书是著名汉学家窦德士的代表作。作品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讲述了大明王朝的边防战史,并从战争史的视角,对明代的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书将明朝北部边境防御历史划分为14个时期,论述明朝皇帝、官员和将领在实际处理边境防御问题时,是如何思考、争论、做出决策的,探究明朝是如何在长达276年的统治中确保领土完整的。本书为审视大明王朝的兴衰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明朝北部边境的防御体系,有助于了解明朝军事决策机制和军事防御思想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思考北部边防对明朝政治、经济的影响。
本书原为《剑桥中国史》的第10卷和第11卷,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这两卷能够自成体系,可以单独成书,我们特先译出,以飨我国读者。为了兼顾《剑桥中国史》原书名和它所论述的晚清时代的实际内容,此书定名为《剑桥中国晚清史》。 剑桥历史丛书的历际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对《剑桥中国史》已出的各卷,国外纷纷发表过书评,予以肯定。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截至出书前为止的西方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我们希望这两卷中文的出版,对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能有所助益。 本书引用的中文材料,我们均尽力查找过中文原文。但是,某些地方因仅系片言只语,遍查不着;某些引文引自在台湾省或外国出版的书刊,我们无书查对;个别书籍在北京甚至一直未能找到。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不得已而采用了直译办法,幸读者鉴谅和指教。
本书以天下耳目新、君臣争大礼、崇道求长生、海盗乱江南、蒙骑践京华、操术与臣争、家庭少欢情七个专题,再现了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的一生。 年少时,他由宗藩而登临皇位,锐意进取。他惩抑宦官,开放言路,清查庄田,抑制土地兼并 缓和了社会矛盾,一扫武宗朝之颓势。然而,为给父母争名分,他掀起大礼议之争,打压旧勋,朝局为之一变,使 嘉靖新政 过早夭折。进入中年以后,他崇信道教,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长期不理朝政,从而造成国家政治混乱、经济危机、边防屡遭侵扰等弊端。他求仙享乐,荒淫纵欲,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朝廷的控制。许多重大政治问题,他自有见地,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 政归内阁 的局面,使内阁制度进入鼎盛时期。 本书深入剖析了嘉靖帝的性格,并生动地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波诡云谲、气势非凡的明王朝的切面。
从年少有为的兴藩世子到饱含争议的大明之君,嘉靖的人设要多复杂有多复杂 他是大孝子,为父母争名分,为个人树君威,杖打二百大臣,血溅左顺门,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他搞大独裁,二十四年不上朝,帝王制衡之术登峰造极,政治手腕炉火纯青,奸臣严嵩、权阉黄锦都是他擦屁股的草纸; 他是大迷信头子、服药狂人,玄修祈寿,宠信方士,吃重金属,迷房中术,以斋醮挤占国务,以青词选拔阁僚; 他是败家皇帝,天下本天子之家,斋醮烧炼就是不顾家,他漠视弊政,倚重佞臣,致社会动荡,生民涂炭。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灵魂,本书作者文史大家卜键,披阅大量史料,南下钟祥,北上永陵,踏访嘉靖生命的足迹,寻觅拼接零碎的历史映像,剔理他在决策大政时的思维脉络,探讨其推行斋醮、青词之类败政的根因,以细致的笔墨描摹他的精神世界
本书是 黎东方讲史丛书 之一,由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撰写。它叙述了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建立清朝至清朝灭亡期间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作者以 讲史 的形式,通俗而生动地讲述了对俄和战、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戊戌政变、八国联军侵华等历史事件,以及康熙、雍正、乾隆、吴三桂、洪秀全、和珅、李鸿章、康有为、慈禧等历史人物。全书既有生动的故事和真实的历史,又有颇具见识的评点,还阐释了顺治出家、雍正暴亡、乾隆身世等历史之谜。本书所采用的 细说体 既不像正史的艰深枯燥,又不似野史的胡编乱造,是别具风采的史学著作。
本书详细介绍了万历十年(1582)至万历三十四年(1606),明朝与缅甸东吁王朝的攻防历史,全景描绘了明朝经营东南半岛由盛转衰,最终疆域内缩的悲壮历史图卷。同时,本书通过详细考证明朝在西南边疆地区的商贸、武备、外交、土地、人文等情况,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明朝的统治政策与治理逻辑,深度还原历史现场。
本书所收的论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这一段,它们基本上与 明清思想的转型 这一个大论述息息相关,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问题,故书中所处理的人物、材料、主题,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习的论述范围之内。由它们可以看出整个 明清思想转型 是一个内容非常复杂、成份非常多元的历史现象,由心学到考证学的转变只是其中一端而已。 本书所收文章大抵不只是就思想谈思想,而是尝试着将思想与其他历史因素结合起来考察,它们或为道德紧张感、或为知识社群的变动、或为时代心态、或为文人生活、或为地方社会、或为政治变动、或为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等,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收在本书中的文章是一些新的尝试。 增订版新增新序和三篇长文,呈现了作者对于明清思想转型较为系统的思考。
州县制度是清代地方制度的基础,作者查证了大量历史文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海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学术突破。 《有法与无法: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运作》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清代州县在地方行政体制中的地位,督抚、藩臬 两司 、分守分巡道、知府等官员对于州县的统辖权责;清代州县官的任职制度及其缺陷;清代州县衙署组织,如幕友、长随、房科、差役等的人事管理;清代州县政府在赋役征收、司法审判、治安捕盗、驿站铺递等方面的职能等等。通过本书,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清代的州县制度及其实际运作中出现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