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讲述的是近代日本如何扩张和毁灭的历史,时限上起1895 年,下至 1945 年。从四条线索 内政、外交、战争、历史人物 出发,揭露对外扩张和自我毁灭,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交互作用的双重历史进程。支撑日本对外国扩张的思想逻辑是什么?导致自我毁灭的制度根源又是如何?天皇、政治家、官僚、民众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 本书旨在揭示日本帝国形成、发展和崩溃的轨迹,分析诸多历史现象背后的特殊性与逻辑关联,让事实自己说话。
1853年的 黑船来航 事件常常被视为日本明治维新的起点:日本人受到外敌刺激,积极学习先进制度与科学技术,走上了富国强兵的现代化道路。然而,这样的叙述方式其实掩盖了历史的复杂性。早在19世纪初,幕府统治就已呈现出穷途之态,少部分日本人开始借助本土的 兰学 与中国的西学了解西方,寻求变革之策。然而,维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 攘夷 ,试图通过制造动乱改变国运,结果遭遇了严重挫折;经过耐心的学习和摸索,他们才为维新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在这群志士中,来自土佐藩的坂本龙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萨长两藩联合,直接影响了倒幕运动的成败,更拟定了 船中八策 大政奉还 等政策口号,确立了近代日本国体的基本架构;就连 日本国 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 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詹森以坂本龙马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为线索,广罗维新时
以铁道为横轴,以天皇为纵轴,以城市为舞台,分析日本近代思想史进程。 大阪,直到20世纪30年代,都在人口、经济、面积等方面,全面压制着首都东京,是名副其实的 民众之都 。 但以1928年昭和天皇乘坐火车从东京到京都举办即位典礼为分水岭,这座城市渐渐被改变了。大阪的繁荣以民间资本主宰的私营铁道为中心发展而来,沿着铁道线路,这座城市率先拥有了大型游乐园、综合性购物中心、高档郊区住宅、歌舞剧场、专业棒球体育场,形成了足以蔑视东京的近代城市娱乐文化。但在昭和天皇即位之后,曾以庶民商业为傲的大阪,逐渐被纳入无处不在的帝国阴影之下,成为庞大国家机器的一环。从权力中心东京出发,火车像精密仪器般,以秒为单位行进,成为规定沿途国民共时性体验的装置。人们产生了一种意识 所有的日本国民都是一个整体。在这里,铁道
日本侵华战争使包括南京在内的很多地区成为沦陷区,沦陷区问题由此重要起来。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指出: 中国沦陷区问题,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生死问题。 本书在深入挖掘中日文史料的基础上,探究日本侵占南京时期的诸多罪行。具体而言,本书探讨了关于光华门战争遗迹、菊花台公园、日本纪元庆典、明孝陵祭典以及南京神社等课题,揭示了日本建构记忆与象征的政治活动及其欺瞒性。在强调侵华日军暴力性与罪恶性的同时,本书还注意到日本侵华战争中 软暴力 的一面,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日本侵华史研究。
幕末强藩追求的并不是武力倒幕,却是强化幕藩体制的 公论 。由此出发,明治维新渐次发展为对 王政复古 、中央集权制度的追求与探索,并最终导致了世袭身份制的解体。本书使用 解决课题和权力斗争的循环 这一连贯视角,叙述明治维新的变化过程。 本书是著名明治维新史研究者、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三谷博的集大成之作。它从近世的历史背景谈起,结合国际环境、世界秩序,注重历史比较,呈现了从幕末到明治初年,日本社会和政治的全面图景。作者反对明治维新史领域最常见的人物或单一对象研究,即关于 特定的某人或某个藩建功立业 的英雄主义故事,强调幕末日本各方力量(幕府、朝廷、公家、强藩等)不同政治见解的碰撞及权力博弈的过程,颠覆固有的历史结论,为读者呈现全新的明治维新叙事。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 学生兵 自愿加入 神风特攻队 ?在这部关于象征主义和美学在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扮演的角色的出色研究中,作者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操纵日本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意义来说服人们,为天皇 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 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耀。 作者依据学生兵的日记,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乃至他们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热情地向往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作者以日本为例,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动作。
哈佛大学著名日本和东亚研究领域权威傅高义教授,继社会学研究代表作《日本*》1979年风靡日本并在美国、新加坡等地引起关注后,用了近二十年的持续观察、研究及更广范围的交流,重新审视 日本* 的合理内核,回应日本经济和社会 哪里出了问题 ,并结合美日中关系提出解决的思路。 在这本八九万字的书里,傅高义以回应其名作《日本*》在学界和社会层面的影响为线索,书写了两部分内容:一个是回顾其日本社会研究的学术生涯,尤其着力早期到日本学习并做田野调查的经历、与各阶层交往的观察和收获,一个是回应《日本*》1979年出版成名后,来自美国、日本及东亚社会和学界的反响,包括致敬和质疑,在日本经历从经济腾飞到 失去的二十年 明显变化的背景下,再度审视他的研究结果,重申他提出 日本* 的合理内核,结合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日本需要
本书叙述了南蛮贸易时代(1542 1650年)日本与欧洲交往的历史,包括葡萄牙人从里斯本、果阿、马六甲到澳门与长崎的航线的开辟,双方贸易关系的建立,经由这些航线多方商品的流通,耶稣会士的东来及其贸易活动与传教事业;也包括日本方面的反应:多地大名前来皈化,派出少年使团 天正使团出使欧洲,幕府最初对贸易活动和传教事业的欲拒还迎,欧洲艺术、神哲学、文学、器物等在日本引发的各阶层的种种观感,以及相应的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上受到的影响;最后,由于德川幕府的闭关政策,导致的日欧交往的终结。然而,这段短暂、丰富和复杂的历史,仍然可以看作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接纳西方文化的最重要的和最广泛的预演。
《倒叙日本史 03:战国 室町 镰仓》包括两部分内容。 《战国:制富者制天下》讲述了在战乱不断的战国时代,德川家康、丰臣秀吉、织田信长克敌制胜的秘诀。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 1615年、1590年、1575年、1467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探讨了战争与财富之间的关系。 《室町 镰仓: 武士时代 的开启》讲述了在室町、镰仓时代,武士出身的足利义满、足利尊氏、北条时赖、源赖朝如何成为 真正的统治者 。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1392年、1336年、1253年、1180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描述了武士通过学习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倒叙日本史 04:平安 奈良 飞鸟》包括两部分内容。 《平安时代:藤原氏为什么一直独掌大权?》讲述了在长达 400年的平安时代,也可以说是藤原氏的时代,日本如何达到了贵族社会的*。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1156年、1018年、901年、866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描述了在权力斗争中击败对手、掌握实权的藤原氏一族的真实面貌。 《奈良 飞鸟:迁都造就的古代国家》讲述了在奈良、飞鸟时代,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以天皇为中心的律令制国家的过程。这一部分重点选取了752年、672年、663年、603年四个历史转折点,探讨了各个时期执政者建设国家的策略。
在《近代日本的中国观》一书中,子安宣邦继续推进着21世纪初开始的思想史梳理工作。他围绕辛亥革命前后到新旧世纪之交这一时段内日本人讲述中国的代表观点,着重对11位论者 北一辉、内藤湖南、橘朴、尾崎秀实、森谷克己、平野义太郎、石川达三、火野苇平、竹内好、加加美光行和沟口雄三 的 中国论 展开批判性阅读。子安宣邦运用后现代知识批判方法,立足于中日两国的历史连带性,对 亚洲主义 、 东亚协同体 论和 中国的冲击 等重大思想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从而清晰勾勒了近代以来日本之 中国论 的发展变化过程。以中日战争为分水岭,战前基于论者亲身体验的 中国论 和战后陷入理论想象的 中国论 形成鲜明对照,从中不仅可以一窥几十年来中日两国关系之诡谲多变,同时也面向今天提出了中日之间如何通过对话加深理解这一现实议题。
《日本社会史研究》约47万字,纳入《南开史学家论丛》第四辑,作者为南开大学李卓教授。本书从社会史的视野考察日本,即探讨日本文化的风土 作为文化承载者的人群状况,分析日本历史上社会结构的变化及社会关系、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本书阐述日本历史发展进程及其特征,进而从中日比较研究的视野,分析近代以来中日两国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本书反映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传统文化根基有别于中国的宏观思考,对于当今理解日本的国民性以及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本书对日本由古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尤其对影响日本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读者对日本的历史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倒叙日本史 02:幕末 江户》包括两部分内容。 《幕末:危机孕育的举国一致》倒叙以王政复古为终点的幕末史,从王政复古开始,追溯第二次征讨长州、樱田门外之变、佩里来航,见证了在这些转折时刻德川幕府逐步丧失权力和武威的过程,意在说明正是因为幕末时期人们对西洋都具有危机意识,认为有必要将近似联邦国家的日本整合为统一的国家, 举国一致 ,才有了当今日本的起点 明治维新。 《江户 : 天下泰平 之根基》由日本正在遭遇的困境(大地震、核电事故、经济低迷、财政负债)与民众对所生活的日本的信心出发,追溯江户时代的人们所面临的困境和做出的历史性选择,阐述了江户时代长达260年的历史是为这个国家打好根基的过程:露寇事件导致幕府外交政策转向 锁国 以规避对外危机,带来了都市文化的成熟;浅间山喷发导致的天明
日本从19世纪后期开始崛起,一举成长为改变东亚与世界秩序的大国;1945年战败后,它很快又再次崛起,如今正走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地带。很多西方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 日本的奇迹 。 但从中国的角度看,我们还要继续追问的是:日本是如何从历史上中华世界边缘的蕞尔小邦、一个世界史上无籍籍名的东海小国,转变为让世界惊异的存在?日本如何转变为异于我们的陌生存在?如何理解日本在现代化进程上堪称卓异的各种表现? 或者说,与西方视线中的日本不同,我们要理解的不是 日本的奇迹 ,而是 日本的变异 ,是要建立一个理解日本的框架, 将日本纳入一个可理解的认知体系中。
明治维新后,受对外扩张的国策影响,近代日本学者涉华实地调查十分活跃,涌现出诸多学者和一批著作。论文集共30篇,分别考察了冈仓天心、鸟居龙藏、内藤湖南、桑原骘藏、狩野直喜、木下奎太郎、青木正儿等人对中国建筑、考古、宗教、美术等领域的实地调查工作及留下的著作和影像资料,探讨了日本学者对华学术调查与研究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取得的成果,以及对我国学术发展的刺激和影响,揭露了其文化侵略的本质。
日本陆军以九一八事变为契机,推翻了一直推行国际和平协调外交、在国内也比较稳定的政党政治。它是怎样逐步走向侵华战争,然后对美开战,走向太平洋战争的?领导这个时期日本陆军的永田铁山、石原莞尔、武藤章、田中新一等人,持有什么样的政治军事构想?本书的焦点就在于此。
本书力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本史、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特别是对日本思想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实像)和存在的问题(虚像),进行系统的评述。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学术史的总结,不仅有利于吸取经验,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重建中国日本研究相关学术传统”、夯实中国日本研究的学科基础,必须“回归原典”。不在“原典”的解读与翻译上下功夫、不在建设系统的中国日本研究史料上下功夫,总而言之,不以原典为基础来重建我们的日本研究学术传统,相关研究将难以深化。
司马辽太郎以创作历史小说著称,在日本被称为 国民作家 ,其著作具有塑造日本民众历史观的影响力。本书以司马辽太郎的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为切入口,按照战国时代、幕府末期、明治时代和昭和前期的顺序,重新审视了日本历史和日本人的形象,逐一解读司马辽太郎的史观,以及他传达给当今读者的讯息。
本书首先详尽地回顾了日本战后公害问题的来龙去脉,对其成因、对策及成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于公害问题演变为环境问题之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的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价,并针对如何构建和维持可持续的社会提出了其思考的结晶。
《战国日本 I :时间的滋味》 硝烟滚滚,武运功业……有 Miya 在,跟充满血腥和汗臭味的传统战国说拜拜! 信而有征的时代记载,隐约其事的趣闻传说,历史细节、文化精髓尽收囊中。 战国武将,谁*强? 位战国大名北条早云,竟是“不得不”跃上历史舞台?!不按牌理出牌的信长,幸运女神看似只对他微笑…… 长寿才能盗取天下? 性格决定命运,饮食则决定性格:吃饭快、口味重又偏食的信长,性情暴躁容易亢奋;细嚼慢咽则可以令精神安定,所以粗茶淡饭的家康才能平心静气地等着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战场中的女人在做什么? 炮火中铸子弹、给死人头颅化妆,嘴馋的时候哪怕敌人就在门口,也不忘来碗荞麦烧。自古至今,女人始终是历史的旁观者、牺牲者,也是善后者。 日本城池趣事怪谈 不想跟德川幕府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