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各卷由知名学者主编,卷内各章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在历史研究的角度、领域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两卷都有所论述时期和课题和详尽书目;并有书目介绍,评述各章有关的资料和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已出的《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中译本有秦汉卷、隋唐卷、辽西夏金元史卷、明代卷、晚清两卷、*史上下两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下两卷,丛书各卷皆由国外知名学者担当主编,卷内各章节亦由研究有素的专家撰写,并注意吸收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和动向。 《剑桥中国秦汉史》,原为费正清、崔瑞德共任全书主编的《剑桥中国史》的第1卷,于1986年在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剑桥中国史》不是按卷次先后印行的,在这卷之前,第10、11和3卷业已先后问世,并且已经由
《资治通鉴(繁体竖排版)(套装全20册)》为我国*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16朝1362年史事囊括无遗,备受历代统治者及文人学士兵青睐,视之为之书。
学衡派起源于梅光迪、胡适等人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学术争论,后发展成以《学衡》为核心的人文主义阵营。本书是一部详细记录1902 1949年学衡派及其成员学术活动与思想历程的编年体著作,辑录了学衡派成员参与创办或主持的重要报刊目录,展现了学衡派的学术影响。作者广泛搜集档案文献、日记、书信等一手史料,力求还原历史现场。本书不仅为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化思想变迁提供了宝贵视角,也通过展示学衡派成员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与当时主流文化思潮的对立,力图揭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文化运动的全貌。 知今而不知古,谓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沉。回眸古人的世界,与 古代 建立对话关系,作为 现代 的他者参照,此即我们所理解的古典研究的精神实质。人文研究要注入新的生命,不能指望通过重振旧人文传统来完成,而是要更广泛地运用
《张大可文集(第2卷):史记研究》共收文三十四篇,分为八组。组论文四篇,总论司马迁其人其书,兼及司马谈作史研讨。篇《司马迁评传》,为领起全书的序论。第二组论文六篇,研讨《史记》疑案,为司马迁生卒年、太史公释名、《史记》断限、《史记》残缺与补窜诸问题,这些是老生常谈的课题,却另有新意。第三组论文六篇,剖析《史记》编纂学,探索司马迁的史学理论与史学研究方法。第四组论文三篇,研讨司马迁一家言之界说与历史观。第五组论文三篇、第六组论文四篇,专题研讨司马迁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民族思想、战争思想,开拓了《史记》研究的新领域。第七组论文五篇,评说楚汉相争双方的盖世英雄人物,涉及项羽、刘邦、张良、萧何、韩信五位历史人物。第八组论文三篇,总结当代《史记》研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附录书评四
拜占庭帝国,是世界上存在时间非常长的国家实体,地跨欧亚非三洲,从公元330年定都君士坦丁堡起,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入奥斯曼帝国之手,长达1123年。这1300多年(包括亡国后200余年)的拜占庭文学,就是完整的中世纪文学典型。 拜占庭文学, 创造了除影视文学以外的一切文学体裁。 上承古希腊和罗马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段典型;下启文艺复兴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拜占庭文学史》以时间为序,纵横交织,点面结合,介绍了拜占庭文学的全貌,探讨了其本质特点、发展规律,梳理了它的几个发展阶段,介绍了数十位代表作家和作品。 《拜占庭文学史》,是文学史,亦是经典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