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近22万字。从匈奴的起源、崛起、强盛、衰落、短暂的复兴,一直讲到匈奴的西迁入欧,直至消融,全方位展示了匈奴民族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匈奴无文字,其史料一般见于中原王朝的史书当中。秦、西汉、东汉、西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一直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上,分分合合,战争与和平交替,终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本书从中华民族大融合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游牧文明、农耕文明之间的战争与对峙,以及后的大融合,体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 750)和阿巴斯王朝(750 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匈奴从何而来? 如何崛起? 缘何兴盛? 又因何衰亡? 在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当中,对于草原文明的关注度始终偏低。被忽略的草原文明,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 实际上,数百年间纵横草原的游牧生活,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基因和历史属性,凶悍,顽强,尚武而铁血。作为草原文明的缔造者与开拓者,匈奴于商周之际慢慢崛起,至秦汉时达到鼎盛,在南北朝以后灭亡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几乎是伴随着400年大汉王朝而共存的。 全书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维度,跨越数百年的时间线,贯穿了54位部落首领的铁血生涯。本书论述了匈奴的存亡与兴衰,在政治格局、军事斗争、经济文化、社会构成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中国史上的民族移动期》对十六国时代部分政权和北魏王朝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特征及动向进行了极为全面和有创见的考察,对于史料的解读和运用亦显示出了相当的功力。除了文献资料以外,作者还将自己实地考察的经验运用到论述之中,在游牧民族逐渐定居化的过程以及中国北方地区交通路线等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说服力的见解。本书内容除了政治、军事外,还涉及思想文化以及经济方面,对于十六国、北魏时期诸如均田制的渊源等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探讨。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 羌 为案例,深入讨论了 民族 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的融合变迁,提炼出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 社会篇 历史篇 文化篇 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民族 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
南诏是华夏儿女开拓云贵高原的早期成果之一,也是西南历大的地方政权。作为一个曾在大唐和吐蕃两大强邻之间纵横捭阖、续写 后三国 神话的强邦,却在立国二百余年后突然神秘地消失了。是外敌压力使然,还是遭遇了巨大自然灾难?是多民族的血脉发生剧烈碰撞,还是文明融合过程中出现了巨大的裂痕?本书从南诏兴起的背景、王国的建立、兴盛、衰亡等方面作了详细介绍,为读者清晰地呈现了这个苍山与洱海之间的神秘古国,揭示了一段民族融合的曲折历史。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本书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500年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部落兴衰、政治演变以及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但语言简明、通俗,引人入胜。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本书讲述了从公元前 800 年左右的铁器时代到公元后前几百年间的凯尔特人的历史,生动再现了凯尔特人的生活全貌及文化传统,本书撕掉凯尔特人 野蛮人 的标签,详述了凯尔特民族、社会、艺术与宗教,科技战争以及神话与传说等,他们曾是欧洲的一方霸主,占领高卢和不列颠群岛,即使后来败给罗马帝国,也给罗马及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的血脉至今仍有延续,是欧洲文明进程中的不朽传奇。
本书作者在梳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合理想象推断,为读者还原讲述了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大月氏兴起、强盛、消失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战略意图本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但出使西域后却客观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大月氏作为西域大国,与汉王朝关系友好,常互派使节,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昌盛。汉亡后,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月氏人慢慢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
乌梁海为蒙古一古老又重要的部落,其对蒙古起源、蒙古民族的形成和整个蒙古历史发展进程都有着重要影响。乌梁海部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变迁历程,对它的研究是蒙古史中的难点和重点。本书从乌梁海人起源开始,梳理元明时期兀良哈(乌梁海)人历史,重点探讨清代统一和统治乌梁海部的政治、军事活动,最后交代唐努乌梁海被俄国吞并过程。本书将研究重点放在清代,除参考官修史书及其他传世史籍外,还利用了大量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 军机处满文录副奏折 及蒙古国、俄罗斯出版的相关档案,并通过这些零碎的档案材料梳理出相关事件的来龙去脉。
鲜卑,继匈奴之后又一个称霸蒙古草原的马背民族,发源密林、艰难西进,五胡乱华、遗失异域,驰骋历史长河八百年,有冲突,有改革,有繁荣,有衰败,演绎了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他们四处征战,血染九州,建立诸多王国,声名传遍亚洲大半地区,盛极一时又迅速消亡。本书以巍巍兴安岭为引,兼顾历史、传说的叙述,将鲜卑政权兴衰史全景呈现于读者。在这场规模宏大的民族迁徙浪潮中,草原文化在融入中原文化,也在改造着中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鲜卑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影响一直在延续
荷马史诗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社会?奥德修斯、阿喀琉斯和赫克托耳怎么看待阶级、社群和宗教? 《奥德修斯的世界》对孕育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伟大史诗的古代社会图景进行了精确而深刻的描绘,是一部生动刻画希腊 黑暗时代 及其家庭与亲族社群、道德与价值观念的作品。它首次出版于1954年,是研究古代世界社会史的拓荒之作。 本书不仅全景展现了早期希腊社会,还提供了丰富的参考文献,无论是对专业学者还是对普通读者而言,都富有参考价值。
本书是一部 扫除偏见浮辞 的日本通史著作,原名《日本全史》,将 日本上千年的沧桑变迁浓缩于短短十余万字之中,鞭辟入里,字字珠玑。 全书共二十四篇:第一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民族由来、社会演进、帝权扩张等;第七至二十四篇,分述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后,在政治政策、经济制度、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形。尤其关于中日交涉、蒙古征伐等内容,其叙述弥补了我国历史参考书的部分缺遗。此外,书中还对重点词句进行了标记,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世说中国书系 大月氏:寻找中亚谜一样的民族》一书是小谷仲□先生研究月氏民族的一本专著。在这本书中,序章,第一章、第二章主要是论述中国西北边境出现的游牧民族月氏。第三章介绍在阿富汗北部发现的真正的希腊人城市阿伊哈努姆的发掘成果,同时涉及西迁后月氏的情况。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的是在即将兴起和刚兴起后的贵霜王朝的问题。第六章和第七章是1996年作者造访苏联中亚时记得旅行日记中的要点。最后一章系从考古学的角度考察月氏,重新审视月氏与贵霜的关系。 《世说中国》丛书是□□东方书店推出的学术通俗阅读文库本。其对□□文化的讲述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好读易懂,极富知识性,且携带方便,便于阅读。目前已出书目《刻在石头上的世界》《中国烟草的世界》《三国演义的世界》《中国占星术的世界》《中国说话文学之
公元1125年,曾叱诧蒙古草原两百余年的契丹人骤然消失在中国大地上,不知所踪。在遥远的中亚细亚,一个号称众汗之汗的 菊儿汗 横空出世。什么人敢如此狂妄?耶律大石,以其卓越的才华,传奇的经历、惊人的魄力,缔造了后契丹时代的惊天绝响!契丹遗民心中后一点复国的希望被他点燃了。在耶律大石的旗帜下,他们穿越数千里的沙漠、戈壁,前往一片遥远又陌生的土地,他们的命运将何去何从? 本书讲述了西辽帝国的百年传奇,这个由契丹余烈西进中亚建立的王朝,上承回鹘、高昌、喀喇汗,下接蒙古帝国,其控制区域比起中原的金朝和南宋来更为庞大,对整个世界的影响更为深远。
毕达克为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的学生(意大利),《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作为罗马东方丛书于1977年由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出版。《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主要涉及拉达克地区的政治史,相应地涉及政治制度和宗教情况,旨在提供有关拉达克王国从肇始到垮台(公元950 1842年)历史的一个不间断的记载。拉达克地处克什米尔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但边界争端长期没有解决。近代以来,主要有西方探险家如图齐、斯坦因等人进入该地区进行文物历史调查。有关于这一地区的历史资料只有《拉达克王统记》等少量且并不厚重的著作。而此地对于西藏特别是后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的影响至关重大。因此关于拉达克的研究势必会像南海史地研究一样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我社曾出版了意大利学者图齐的名作《梵天佛地》(原名《印度-西藏》),
公元375──568年,被称为欧洲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时代。在此期间,众多以日耳曼人(German)为主的蛮族部落入侵罗马帝国(Roman Empire),并将其摧毁。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先后建立起了数十个日耳曼人的 民族国家 ,给欧洲未来的政治版图打下了基础。这段历史上承罗马帝国,下启中世纪,因而具有极其独特的重要性。但由于文化落后,各日耳曼民族很少写作历史文献。更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民族、宗教、社会矛盾尖锐,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又导致了罗马方面大量珍贵史料的流失。在幸存下来的原始史料中,也多数存在章节严重残缺不全的问题。而少数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史料,或是时间跨度不足,或是记载内容过于简单片面,都无法让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后人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拜占廷帝国(Byzantine Empire,即东罗马帝国)神职人员约达尼斯(Jordanes)编写的这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与华夏民族历史同样悠久的肃慎人,在华夏先民不断地将自己的文明推向一个又一个新高峰的时候,却在远离中原的东北群山中,无声无息地沉寂了两三千年之久。但就在契丹帝国如日中天的时候,出自肃慎族系的女真人各部正在默默地走出大山,以其鲜明的民族特性隆重登上历史舞台,如出山猛虎一般横扫各方势力,建立起以女真族为主体的帝国政权 金国。绵亘百年的女真金国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别样风采。 本书从肃慎族系的女真人走出大山的历史开始,以详尽的史实与流畅的笔触,讲述了女真帝国从兴起到衰亡的全过程,生动再现了百年女真金国的传奇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