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民族的族源繁杂,发展曲折,头绪多,史料散,涉及语言种类多,被学术界视为难题之一。本书作为通论性质的史学著作,总结了此前中亚研究的前沿成果,力求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运用可信的史料,通过具体的史实,为之理出一个清晰的图系,阐明生存于独特地理条件、自然生态环境中,在强大的外来文明影响甚至控制下,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本书从四个阶段阐述了中亚各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从人种、语言、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阐述了中亚民族的演化史,力求阐明这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具体过程,正是这种相互影响造成了中亚各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而又各具特色,从而揭示现今中亚及其周边国家民族问题极其复杂的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
敦煌斋文应用于斋会中,围绕着各种斋会的举办,产生了相关的物品流动,进而显露出敦煌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即百姓们的精神世界。本书上编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敦煌斋会举办过程中的物质流动;二是敦煌百姓通过斋会展示出来的 建福 生活;三是敦煌百姓通过斋文展示出来的 建功 生活。下编则为敦煌文书中相关斋文的资料汇编。
突厥研究是一门国际显学,汉文史料是从事突厥研究最重要、最基础的史料。本书系统地辑录了545至630年期间突厥汗国以及与突厥密切相关的西域、北狄、东胡诸族的汉文史料,分为上编 汉文史料编年 和下编 风俗及传记史料辑证 。上编以《资治通鉴》为纲,在《资治通鉴》相关条目下设置 参考史料 ,全面辑录了其他载籍中与《资治通鉴》记事相关的汉文史料;下编则辑録了突厥及西域、北狄、东胡诸族的风俗和传记史料。本书除了在新体例的框架下全面、系统地辑录史料外,还以 校注 疏证 和 释证 的形式,对汉文突厥史料存在的文字、史实以及事件层面的错误进行了考证,为推动突厥研究进一步深入发展奠定了史料基础。 本书通过构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框架,尽可能全面地将突厥第一汗国时期的汉文突厥史料纳入其中,是对这一时期的汉文突厥史料及其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
本书收集了我国知名蒙元史研究专家余大钧先生的译著38篇,共分三部分:北方民族史编、蒙元史编、明清蒙古史编。这些行文严谨、视野开阔的论文对我国古代北方民族史、蒙古史、中西交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云南简史(新增订本)》讲述远古和先秦时期的云南,云南的原始社会及其解体,远古和先秦时期云南和内地的联系,庄蹁王滇,秦汉时期的云南,秦开“五尺道”和在云南“置吏”,汉武帝设益州郡和东汉设等。
《梁诚与近代中国》由梁碧莹所著,为晚清爱国的外交官梁诚(1864年—1917年)的传记。1902年7月12日,任驻美公使。1903-1907年,在短暂的几年里,他向美国政府交涉退还超额部分的庚子赔款,向美国合兴公司交涉续回兴筑粤汉铁路的权益,他投身于棘手的华工问题交涉,为清末民初外交事业作出了贡献。
本书就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阐述“浙学”所以形成的源流脉络、发展历程及其价值意义的学术性专著。与同图类书比较,本书主要在于其全面性和系统性,显现了“浙学”的总体特色和历史价值,对重塑浙江人文精神、建设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