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长期括动的地区主要在大漠南北。这个地区疆土辽阔,北界西伯利亚。西接阿尔泰山,东连大兴安岭,南逾阴山,大体上包括清朝初年以来所称的内、外蒙古。在内、外蒙古之间,横豆着一片大沙漠(大戈壁),故史书上通常称这个地区为大漠南北,或分别称之为漠北、漠南。
本书观照中华上下五千年,但并非就历史谈历史,而是致力于勾画其中的连续性,展现当代中国的必然性,揭示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作者以宽广的视野进行了理论建构、历史叙述和文明对比,希望有助于读者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的延续和发展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中国数千年来天下型定居文明和天下型经济体固有潜力的爆发,成就了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巨大进步。不了解历史中国的脉络和逻辑,就难以给出关于当代中国的合理解释和正确预测。
本书以《倭文端公遗书》所收《日记》为底本,即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据清光绪元年求我斋刊本影印本为底本。以《历代日记丛钞》第45册所收《倭艮峰日记摘抄》(以下简称 摘抄本 )、第48册所收《倭艮峰先生日记》(以下简称 日记本 )为参校本,对《倭仁日记》进行系统整理。通过通读《倭仁日记》,可以使我们了解到在清末衰弊腐败的官场中,尚有如倭仁这样人物在坚定地践行儒家的修身与实践。 在清末衰弊腐败的官场中,尚有如倭仁这样人物组成的小圈子,在坚定地践行儒家的修身,不能不令人感到震憾,更不能不令人感到钦佩感动。倭仁死于1871年,第二年曾国藩去世,可以说,一个时代结束了。但11年之后,新儒学三圣之首的马一孚先生出生,儒家就是如此之不绝如缕。
《法兰克人史》(作者都尔教会主教格雷戈里)是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史学家之一格雷戈里在广泛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写成的,内容十分丰富,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法兰克人史》中不仅详细地记载了法兰克王国的建国过程和正统基督教在法兰克人中间的传播状况,而且为后人提供了法兰克王国早期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典章制度、行政事务、商业贸易、民俗风情、伦理道德、教育水平等各方面的详细情况。由于历史上关于法兰克人和法兰克王国早期历史的记载极少,格雷戈里的记载也就显得弥足珍贵;另外,也由于他的著述涉及的内容丰富翔实,颇有些文化史家的风范,因此后人称他为“蛮族王国的希罗多德”。
本书为有关匈奴历史的经典开拓之作。作者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研究匈奴历史文化,尽量搜集利用当时能找到的资料(另有《匈奴史料汇编》),力图把相关问题叙述得较为广泛、深入。同时,因为匈奴史是专门史,为了便于非专业人员阅读,本书内容在文笔上力求简明、通俗,以正面介绍匈奴历史知识为主,不作繁琐考证。对国内外学术界有争论的问题,除必要辩明者外,一般不作过多讨论。对于书中引用的古代文献,或译成口语,或附加解释,使行文更加流畅。书中所涉及古代地名、专用名词,加注今时地名,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书末附录匈奴历史地图,匈奴世系和相关资料以及林幹主要著作目录,以便于研究者检索利用。
《蒙古秘史》成书于13 14世纪的蒙古汗廷,作者不详,畏吾体蒙古文抄本早已佚失,明代汉文音译本称《元朝秘史》,分为十二卷刊本(正集十卷、续集二卷)和抄入《永乐大典》的十五卷本,除了刊刻抄写讹误外,内容一致。《蒙古秘史》是一部史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的先祖谱系和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迹,还写了窝阔台统治时期的历史。也是反映古代蒙古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生动记录了古代蒙古社会的生产生活、社会组织发展和变化情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也是公认的蒙古文学经典作品,书中有大量韵文,诗文并茂,语言和形象具有草原民族特有的韵味。
本书是作者通过十几年的教学总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很多地区用的都是国家统编教材,涉及地方文化内容很少。学生从小学到高中都没有机会去了解、接触自己家乡的本土文化,作者认为这是很遗憾的事。在工作中了解到国外的孩子本土文化知识底蕴丰富是因为他们通过正常的课程内容从小开始学习自己所在城市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再学习国家的地理、历史。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知识结构,为了补充这种缺失,作者在综合课上编写了此书,主要以家乡的地理、历史、饮食、服饰、音乐、居住、风俗等十二个方面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色文化。
藏传佛教文化不等于藏族文化,但藏传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的交叉研究,也许是解决学科领域某些疑难问题的*佳切人点。丹曲* 的《藏族史诗格萨尔论稿》以作者对藏传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积淀为依托,解决了藏族史诗《格萨尔》研究中源头的许多疑难问题。作者认为,史诗《格萨尔》中不仅融人了大量的佛教内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史诗的圆形结构。在藏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广大的《格萨尔》说唱艺人以及藏传佛教界宗教人士,共同为史诗的搜集、整理、保护和传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r/
本书以提出问题的形式,从多夫余说与一夫余说、北夫余与东夫余、夫余的名义与族源、北夫余的社会结构以及北夫余的经济等十四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夫余史中存在争议的问题,列出各家观点、论据以及史料出处,并根据现有史料得出自己的观点,不囿于成说,很值得一读。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本书主要分析明代西域人来华朝贡或入附的原因、类型、数量,进而探讨西域人来华与明代西北丝路贸易盛衰的关系及明朝对入附西域人的安置及入附人员在明朝发挥的作用等。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明代从事朝贡贸易的西域使臣、西域入附人员及其与此相关的明代官员。通过对明代从事丝路贸易的西域世家大族(如写亦虎仙家族)的研究,可以认为,这些家族的兴衰对丝路朝贡贸易的兴衰有着很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西域人来华与西域地方政权、明朝政府的关系,可以得出西域人来华的频繁程度与哈密、吐鲁番地方政权与明朝交往的程度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论中华民族:从地域特点和长城的兴废看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修订第2版)》综合运用地理学、气象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学科资料从地域特点和长城兴废的角度探讨了中华各族内向发展、互补依存和逐渐走向融合的历史趋势,揭示了华夏 汉族 中华 中华民族演进的阶段性和表现为 先多效应 的内在规律。
本书研究范围为人类学与民俗学,收集的论文有17篇,内容涉及民俗、宗教与人类学等方面。具体为1,没有历史的民族志;2,历史活在当下;3, 中华 蒙译的历史话语;4,儒教神话的历史建构;5, 国家人类学 三题;6,从 因寺名镇 到 因寺成镇 ;7,国家认同与 客家 文化;8,通过征用帝国象征体系获取地方权力;9,权力秩序 明清地方神的建构与崇拜;10,清宫萨满祭祀与 夷夏东西说 ;11,神判与官司 一个西南村庄降乩仪式中的讼争与教谕;12,文明的固化与信念的变异 围绕华北乡村庙会中龙观念转变的再思考;13,对Maurice Freedman 国家-宗族房支分化 解说模式的田野检思 以山东费县闵村闵氏宗族为例;14,云南诺邓历史上两套丰产仪式之关系的研究;15,从 菩萨们的恩怨 看黔中屯堡村寨的社会统合 以九溪村的抬舆仪式为例;16,村落开发与公共性重构 三
刘迎胜主编的《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24辑)》主要内容包括东亚多元文化时代的法律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专栏、元史研究、民族宗教与边疆研究、古籍整理、书刊评介、会议综述等几部分,共十六篇文章,其内容涉及古代文书的整理、元代的高丽政策、元代人物研究、元代科举与文化研究、蒙古历法等方面,具体内容如《至正条格》、《秘书监志》等典籍的整理与研究,元代科举,南宋端平襄阳兵变,元代墨的新发展,早期民族学界参与边疆教育述略等。
本书是作者在承担和完成关于藏族史志的国家重点课题的过程中陆续撰写的一些心得,内有史实的考辨,也有历史的论述,内容涉及藏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
由奉恒高主编的《花蓝瑶社会变迁/瑶学丛书》对瑶学研究的基础资料,进一步全面、系统、科学地进行搜集、整理,对各个学术专题开展了研究,使瑶学研究系统化和科学化,初步建立完整的瑶学科学体系,供相关研究者阅读参考。
民俗的价值,是民俗学的本体论命题,本项研究以“中国当代民俗学者”为对象,选取了20位国内有名民俗学者(包括刘魁立、朝戈金、乌丙安、刘铁梁、张振犁、叶春生、高丙中、叶涛等)进行深度访谈,获得了几十万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