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
本书所收 苗图 德国藏本分别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藏本(柏林本)、哥达研究图书馆藏本《名人精写苗蛮图》(哥达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贵州图册》(莱比锡甲本)、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卷轴画(莱比锡乙本)及莱比锡格拉西民族学博物馆散页(莱比锡丙本),捷克藏本则为布拉格纳普斯特克博物馆藏本(布拉格本)。
《冰湖腾鱼》为中国冰雪文化遗产经典读本。自然地理摄影师边缘2006年10月在中国吉林省拍鸟途中意外获知查干湖采用蒙古族古老的冬季捕鱼方式。十年期间用相机记录冰天雪里地里故事。画册以图文画册的形式,记录了中国蒙古族冬季捕鱼的劳作方式和渔猎文化,图片按照捕鱼的流程进行编辑排列,描述蒙古族渔猎的文化背景以及民间习俗。边缘著,撰文曹保明,摄影边缘,本画册获《美国国家地理》授权,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作者边缘,从事新闻编采20多年,历任报纸总编辑部编辑记者,航空杂志总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美国摄影家学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员。先后荣获中国摄影艺术金像奖、中国国家林业局森林文化奖、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自然奖。作为行走世界的中国著名自然地理摄影师,对图片和文章有着独到的见解。近年来编辑出版自然
在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其早期历史过去学界研究不多,且因史料阙如,许多问题难以解决。然而,早期党项史(即在西夏政权正式建立前的党项史)对于中国民族史、隋唐五代史及西夏史、宋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1988年本书作者曾经出版了《唐代党项》一书,获得学界好评。十余年过去了,随着西夏史(包括西夏文献)研究的深入,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不断发现,有必要对《唐代党项》一书进行增补。本书利用新的文物考古资料及西夏学研究成果,增加了五代后至北宋初(1032年)的内容,解决了许多过去早期党项史中的疑难问题,阐发许多个人的新见解,可以说是目前外相关研究中学术水平较高的著作。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本书由两个部分组成。*部分是 灿烂的羌藏文化与艺术 ,主要介绍文川县、茂县、理县和黑水县的具有悠久历史的祈求神灵佑护的祭祀方式、悼念英烈、歌颂圣战的仪式和用于求偶、欢乐身心的歌舞艺术。第二部分是 民族风俗与生态 ,主要介绍羌族代表性的建筑,被视为世界建筑奇迹之一的 邛窿 ,亘古的木梭纺织和集天地灵秀的九寨沟风光等等。图集中的照片是作者20世纪80年代初,深入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洲进行考察时拍摄的,是近千张照片中挑选出的。
《西南通史》所说的西南地区,指的是古代中国的西南部边疆地区,即历代封建王朝疆土的西南部边疆,包括今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以及在各个朝代受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的中南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各封建王朝对西南地区沿边地带的统治,在地域方面有盈缩的变化,因此,各个时期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范围也有相应的改变,已脱离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今在境外的地区,从脱离时期起归人邻邦的范围叙述。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各个时期辖区变化的情形,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述为准。 西南地区历史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并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一些特点。为兼顾各方面的内容并突出边疆地区的特色,《西南通史》的阐述大致包括以下的内容: 1.政治状况。 2.经济
本书是国内本与游牧民族有关的土地文书的汇集,共收录土地契约550余件。契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属于归化城土默特右旗及西包头地方的土地契约,第二部分属于归化城土默特左旗的土地契约。起止时间为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这批契约为研究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民族土默特部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游牧民族社会的歷史变迁、为研究土默川地方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中国少数民族》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编辑出版的。作为整套《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提纲挈领之作,该书的出版,为国内外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状,提供了一本权威性、综合性、基础性的读物,对于普及民族知识、宣传民族政策、开展民族研究、推动民族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少数民族》问世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各方面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充分展示新时期各民族的新风貌,总结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的新成就,更好地满国内外读者的需求,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家民委决定对《中国少数民族》进行修订、再版,并将其列为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之一。 本次修订,确定了几项原则,即尊重民族感情的政治原则,尊重原著的学术原则,厚今薄古
通过对近百年白族研究历程和主要学术成果的简要回顾,一方面让我们看到白族研究所取得的骄人成绩,同时也说明要进一步深化白族研究任重道远。如何继承弘扬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开创白族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为大理经济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是我们面临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有鉴于此,《白族研究百年》爬梳剔抉,向人们展示了白族研究的信息平台;同时为继往开来,开创白族研究新局面奠定基础。为此目的,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所广泛搜集了近一个世纪以来,研究白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撰写的数以千计的专著论文,并对这些优秀的白族文化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后精选了各个领域中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论文130篇,结集成了《白族研究百年》,内容包括白族社会历史、文化、经济、文学、艺术、考古、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等,大体囊括了近现代白
本书从新的视角深入和系统研究满族与长白山历史与文化的密切联系,除了将肃慎——满族族系在长白山地区发展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过程作为主要内容之外,还应该从更为广泛的方面进行探讨,对凡涉及的满族与长白山关系的种种方面都应该进行全面与深入的研究。这些方面包括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民族发展史、满族在长白山地区的生息活动地域、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形成与长白山环境的关系、满族在长白山地区所形成的宗教信仰、满族文学作品中对长白山的描述与崇拜,以及长白山在满族整体民族意识中的神圣地位诸方面,从实际情况和理论认识的角度给予客观的阐述。
《文化内蒙古》一书的他意,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在探讨草原文化历史作用和深厚内涵时提出来的。这项课题的提出,不仅具有新颖的创意,意在梳理、整合内蒙古千百年来各民族人民的历史创造,阐述内蒙古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资源、品牌形象、时代风貌,而且也是顺应21世纪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崛起的时代召唤,充分展示内蒙古的文化魅力,凝聚内蒙古经济文化的综合实力,为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用文化来装点内蒙古,赋予了内蒙古以活气、灵秀和充沛的内涵,内蒙古在承载文化的时候,也使文化获得了雄浑、舒展和奔放的气质。 我们内蒙古的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内蒙古是草原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草原文化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弘扬内蒙古草原文化是对中华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