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资料辑录》主要辑录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以及五代初期约五百多年契丹的史料。收录时间,上起自契丹之名始见于《三国史记》记载的378年(东晋太元三年、高句丽小兽林王八年),下讫于907年(唐天祐四年、后梁开平元年)耶律阿保机取代遥辇氏称汗建国。
《奁史》,100卷补1卷,清初王初桐(王丕烈) 辑,囊括了古代妇女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可称为一 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王初桐在荟萃诸子百家之书的基础上,编选出与 妇女有关的资料集。上起远古,下至清初,大到典章 制度,小到一名一物,微言懿行,凡能反映古代妇女 的肢体皮发、音容笑貌、钗环服饰、针线女红、诗文 艺术、内亲外戚、婚嫁匹配、生养死葬等有关妇女本 身和涉及妇女生活的事物,几乎包罗无遗,可称得上 是一部古代妇女生活的百科全书。
室韦是南北朝至辽金时期见于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属东胡系鲜卑后裔,与古代蒙古族有一脉相传的历史关系,在北方民族史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本书利用文献史料和新的考古资料,借鉴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室韦的族名、族源、部落变迁、地域分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其考古学文化做了系统论述,是一部全面研究室韦历史的学术著作。
在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族,其早期历史过去学界研究不多,且因史料阙如,许多问题难以解决。然而,早期党项史(即在西夏政权正式建立前的党项史)对于中国民族史、隋唐五代史及西夏史、宋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1988年本书作者曾经出版了《唐代党项》一书,获得学界好评。十余年过去了,随着西夏史(包括西夏文献)研究的深入,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不断发现,有必要对《唐代党项》一书进行增补。本书利用新的文物考古资料及西夏学研究成果,增加了五代后至北宋初(1032年)的内容,解决了许多过去早期党项史中的疑难问题,阐发许多个人的新见解,可以说是目前外相关研究中学术水平较高的著作。
抗日战争和随后而来的国共内战从未远离我们。对于这两场战争,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它宏大的一面。然而,战争终究是由普通人承担的,对于战争中的普通人我们却知之甚少。《当兵:华北根据地农民如何走向战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这两场战争中一个很小的截面,即中共领导下的华北农民是如何走向战场的,以及他们走向战场之后面临的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面对战争时的痛苦和挣扎,也可以看到传统、乡村、革命和战争如何在普通人身上交错。
本书从藏族起源的神话开篇,讲述了吐蕃王朝逐渐走出狭窄的雅隆河谷,建立起纵贯雪域高原的强大帝国,又一步步跌落云端,在佛、苯的激烈斗争中逐渐走向衰落和分裂的历史过程。其中,力挽狂澜的松赞干布、敲响王朝丧钟的朗达玛、精明智慧的太后赤玛伦、远嫁异域的文成公主、权倾朝野的战神噶尔?钦陵……君君臣臣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创造着吐蕃的历史与辉煌。
《阿尼阿景家族发展史(精)》(作者安鸣凤、王继超、王明贵)是贵州彝族特别是乌撒地区较大的彝族家族叙谱、修史的重要参考史料。目前乌撒地区还没有一部能够把自己的历史说得清楚明白的彝族谱书、史书,有些小范围的家谱甚至连基本的历史根源都还没有弄清楚,主要也是因为缺乏彝文史籍做参证。《阿尼阿景家族发展史》中参考了大量的彝文史籍材料和田野考察中获得的宝贵的口述史料,是前人没有发现,以前的史籍中也没有详细记载却能够吻合的历史线索,基于这一地区重要的彝族家族的同源异流的关系,《阿尼阿景家族发展史》已经考订清楚的一些史实,对于这些家族叙谱、修史可以作为重要的史实支撑。
本书是国内本与游牧民族有关的土地文书的汇集,共收录土地契约550余件。契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属于归化城土默特右旗及西包头地方的土地契约,第二部分属于归化城土默特左旗的土地契约。起止时间为清代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前。这批契约为研究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民族土默特部的经济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为研究游牧民族社会的歷史变迁、为研究土默川地方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阿拉善往事——阿拉善盟文史资料选辑甲编》上、中、下册,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 “亲历、亲见、亲闻”为原则,遵循“以史为鉴,以史育人,以史服务于现实和将来”的文史工作方针,征集的政治军事、经济工商、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民情和其他内容的珍贵文献资料。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阿拉善的历史发展。 本书汇编了阿拉善自建旗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宗教等方面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收入了《简述庚子教案中庚子赔款在阿拉善旗情况》、《阿拉善本土历史文化名人札记》、《阿拉善旗和平解放及其前后的历史状况》、《阿拉善旗人民在解放初期的对敌斗争》等156篇文章。
西夏学是“绝学”,也是“显学”,既是中国文化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20世纪初,先后在我国内蒙古的黑水城和宁夏灵武发现了一批西夏文献,蔚然成为大观。东西方学者苦心摸索,终于使这种乍看酷似汉字,细看一字不识的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得到破译,渐通其读。 我国学者王静如曾于20世纪30年代起潜心灵武出土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出版了《西夏研究》1-3辑,掀起了国内西夏研究的次高潮。七十余年后,由李范文主编的这套《西夏研究》又将促进西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西夏研究》第1辑,是李范文和韩小忙教授合著的《同义研究》。 本书作者对《同义》做了细心研究,也做了很多重要的观察与发现,他们的研究提高了我们对西夏的了解。 本书附录有“西夏文检字索引”,读者可以依照四角号码检字法来检实际上,本书
寻找2000年前失落的华夏儿女……公元2004年未,2500多名匈牙利公民向政府提出申清,要求政府承认他们是“匈奴族”。尽管这一要求后来被匈牙利国会人权、民族和宗教事务委员会驳回,但关于匈奴族是否在欧洲还有后裔存在的话题再一次把人们的视线拉回到1500多年前。公元460年,后一位匈奴政权的国王——北京国王沮渠安国在西域称王称霸16年后被西迁的柔然顺手消灭,从此以后,这个曾经叱咤蒙古草原700多年的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彻底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真的是完会和汉民族融为一体了吗?还是另外又找了一块乐土,正住欢乐逍遥呢? 《帝国传奇(彩图珍藏版)(套装共7册)》生动地介绍了他们在亚洲的奋斗史以及西行以后在欧洲所向披靡的征战足迹,勾勒出横跨欧亚的匈奴帝国雄奇悲壮的全景历史画卷。
本书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张振江教授,率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本科生,深入贵州三都三洞水族进行人类学调查的成果。本书资料珍贵,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西南通史》所说的西南地区,指的是古代中国的西南部边疆地区,即历代封建王朝疆土的西南部边疆,包括今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西南部,以及在各个朝代受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的中南半岛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各封建王朝对西南地区沿边地带的统治,在地域方面有盈缩的变化,因此,各个时期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范围也有相应的改变,已脱离封建王朝或西南地方政权统治、今在境外的地区,从脱离时期起归人邻邦的范围叙述。西南地区的西部与南部,其各个时期辖区变化的情形,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所述为准。 西南地区历史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并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一些特点。为兼顾各方面的内容并突出边疆地区的特色,《西南通史》的阐述大致包括以下的内容: 1.政治状况。 2.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