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分为伊斯兰教以前的时代、伊斯兰教的兴起和哈里发政府、伍麦叶帝国和阿拔斯帝国、阿拉伯人在欧洲:西班牙和西西里岛、中世纪时期最后的穆斯林国家、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和独立等六编,用52章的篇幅介绍了有关阿拉伯半岛的土著居民和所有说阿拉伯语的民族的历史,记录了伍麦叶王朝(661 750)和阿巴斯王朝(750 1258)两个阿拉伯中央帝国的兴衰始末,讲述了阿拉伯文明全盛时期的故事,还有它对欧洲文艺复兴所做的巨大贡献。 全书始终保持大局观,注重把握历史的全景式画面;同时又以流畅的笔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精彩纷呈的具体描述,并不时表现出诙谐、生动的语言风格。这些细节性的内容为我们打开了阿拉伯文化宝藏的探索之门。
《羌在汉藏之间》为历史人类学家王明珂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王明珂在十余年内反复出入四川省西部岷江和湔江流域高山峡谷中的羌族聚居区,具体包括汶川、茂县、理县、北川、松潘等地,进行了多点、移动的田野考察。基于考察所得的田野文本,以及丰富的历史档案资料,王明珂以 羌 为案例,深入讨论了 民族 由来问题,以及华夏边缘族*的融合变迁,提炼出 一截骂一截 毒药猫 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 等具有创造性的历史人类学理论概括。全书分为 社会篇 历史篇 文化篇 三个部分,分别讨论了羌族社会结构中的认同与区分、羌族历的典范叙事与历史心性的形成、族*认同下的文化再造与展演。 王明珂认为,羌既是一个在他者眼中存续三千年的古老民族,又是一个族名和历史叙事在近几十年才为族人所自知的新兴民族。与所有其他 民族 一样,羌既是历史的创
这是一部论文集,是作者长期理论思考并结合相关史料的研究成果选编,是近年来中国民族史研究难得的佳作。内容共分为四组:*组凡七篇,泛论中国历史上的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组的五篇,主要聚焦于如何认识历史上的各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积极贡献。第三组由五篇构成,以蒙古帝国、元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主题。纳入*后一组的四篇论文,则分别考察族群认同在回族、满族的形成和鲜卑拓跋部早期历史的书写之中的作用问题。
《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先生的遗著,在丁山先生去世后,其夫人送交顾颉刚先生保存以期日后为之介绍出版,王煦华先生在整理顾先生遗著时发现了这部遗稿,后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即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是关于古代回鹘人在漠北活动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七章,分别介绍了与漠北回鹘有关的史料概况、20 世纪国内外回鹘史的研究历程、回鹘族源、族名、历史源流、民族关系、政治军事、文化习俗诸方面内容,对于读者了解和研究回鹘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主要论述了兴衰于6世纪中叶至8世纪中叶,位于中国北方的突厥民族历史文化,尤其对突厥的族名、族属来源、汗国内讧、西突厥汗国的形成、圣地“于都斤”、社会结构、官职、分封制、可汗继承制、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以及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学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做了重点考述,并就一些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柔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见于汉文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5世纪初开始,柔然汗国雄踞漠北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建立了东胡系民族对蒙古高原的第一次长期有效的统治。柔然上承鲜卑、下启突厥,在北方民族史乃至中国古代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在充分辨析文献史料和批判继承前人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柔然的名称、来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制度、经济和文化习俗进行了相对全面系统的考察,是一部专门研究柔然历史的学术文献。
黠戛斯是唐代北方民族,居于剑河上游。840年,黠戛斯击溃回鹘汗国,打破了蒙古高原与中亚的格局,为古代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创造了客观条件。本书利用文献与考古资料,探究了黠戛斯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军事制度、经济生活、与唐朝及北方诸族的关系及其文化习俗,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黠戛斯历史的学术著作。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早在4世纪中叶便见之于史,曾建立契丹-辽政权。本书主要是对契丹族名、族源以及早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生活、对外关系、文化习俗等进行研究论述,以求呈现至今研究比较薄弱的契丹早期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脉络。
库莫奚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自北朝时期见载于文献至元代以后湮没于史,主要活动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本书主要对库莫奚的基本资料、研究状况、族源、政治军事形态、经济类型和生活方式、库莫奚与中原政权及周边民族的关系、文化习俗等方面做了具体研究,并在一些问题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库莫奚历史的学术专著。
民族学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 对象的科学,世界民族学史就是 指这门科学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民族学的开放性研究使它的方法论和各种。具体方法的研究十分活跃,许多 具体方法的新探索和新应用。又 进一步促进了民族学方论的新 发展。对于一门世界性的科学史 来说,虎有泽、贾东海主编的《世界民族学史(1800-2000)》30多万字,可以帮助学生和广大读者开拓视野,把握 这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我们 应该立足于民族学的现代化,放 眼世界和未来,虔诚地:艰辛地 去探索相研究民族学,这是民族 学的光明前途。
萨珊波斯与中国作为丝绸之路东西两大文明策源地,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他们之间有着较多的相似性,都建立过帝国,都具有专制及多元色彩。中国与罗马(拜占庭)、中亚等的交往,无论陆海,都是绕不过波斯的。因此,探讨波斯与中国的关系就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利用多语种文献以及中西方考古文物资料,着重探讨了萨珊波斯与中国的互动关系,以及双方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存在的转译与适应等问题。所涉及的内容小到物品、物种等的交换与交流,大到技术、思想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力图修补中外文明交往史上这块模糊的 拼图 。
拓跋鲜卑为鲜卑一部,属东胡后裔。本书依据文献史料,结合考古学、民族学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386年拓跋?建立北魏之前鲜卑拓跋部的历史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内容涉及拓跋鲜卑的名称与来源、历史演变、经济生活、文化习俗、与诸族及诸政权的关系、呼伦贝尔地区拓跋鲜卑遗存考古发现与研究等方面,是一部研究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学术专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的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在同类著作中处于前沿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关于清代以来至今,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深入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通论》是一部揭示中国少数民族家谱发展沿革带有少数民族家谱特色的学术专著。论著由 专论 和 分论 两部分组成。 专论 从宏观上,一是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家谱的种类,按其发展成熟程度,大致可归为口传家谱、实物家谱和文字家谱三个类别;二是论述了少数民族家谱具有历史悠久、类别多样、区域分布等诸多特色,与汉族家谱比较,就内容而言,既受汉族家谱文化影响、又打上本民族文化印记,是其*突出的特点;三是列举大量史实,阐述了少数民族家谱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珍贵的*手资料。 分论 按东北内蒙、西北、西南、中南东南四个地区分别对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达斡尔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裕固族、藏族、彝族、白族、羌族、哈尼族、佤族、苗族、土家族、纳西摩梭人、布衣族、壮族、侗族、瑶
从1870年奴隶贸易开始,到发现刚果河的美国探险家亨利 莫顿 斯坦利,再到象牙和橡胶热以及殖民统治;从为争取独立而战到独裁者蒙博托30年的残暴统治,以及从1996年开始一直持续至2010年的内战 二战后死亡人数多的战争 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世界上这个满目疮痍的民族的历史。
《回鹘时代 10-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研究(精)》由杨蕤*。梳理10 13世纪陆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回鹘人在丝绸之路上的 主角 作用,成为一股控制国际商贸活动的新兴力量,具体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从官方朝贡贸易的内容看,西域九姓胡(昭武九姓)主宰了唐朝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时期,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然而宋代以降,官方的朝贡贸易基本以回鹘民众为主体,其几乎控制了西北地区或丝路东段贸易;二是从丝路的地理空间上看,回鹘商人的足迹遍及华夏中原和塞北草原;三是从中西文化交流的内涵看,回鹘积极参与陆上丝绸之路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贸易的范畴,已经扩展到文化交流的层次。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笔者给本书戴了一顶 小花帽 :回鹘时代。
徐凯编*的《满洲认同法典与部族双重构建--十六世纪以来满洲民族的历史嬗变》介绍了,满洲(今称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资格*老的民族之一。 十六世纪初期,在建州女真基础上,吸纳女真诸部、蒙古、朝鲜、尼堪(汉人)等部分民族,形成了新的满洲民族共同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系满洲本部族组织、文化、心理认同的一部 钦定 法典,彰显了满洲 乃国家根本 ,为 首崇满洲 提供了依据。 满洲贵族既坚持本民族的特质,对新成员实行 满洲化 ;同时推行 汉文化 化,接续中华文明统绪,实现了本部族的双重构建。文化战略的大调整,是清朝得以维系两个半世纪多统治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