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南地区代表性的曲艺形式,评弹通过说书人 走码头 深入市镇乡野,成为江南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本体。近代以降,人们日常生活的稳定性为社会巨变所打破,全新的生活方式也令评弹艺术演化出了诸多新特征。艺术的常与变,本质上是艺人在时代大潮下的个体因应,也反映在其日常生活的变迁之中。 本书在考察评弹与传统江南社会互动关系的基础上,选取20世纪20年代后评弹的都市化演变期、40年代的孤岛繁荣期与1949年后的组织化时期进行比较,探究说书人日常生活在江南社会百年变迁中的 常 与 变 ,剖析社会、人与艺术三者间的互动关系。
甲午中日战争后,台湾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一批台湾爱国文化人士为保存民族传统和文化、宣扬民族精神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著名史学家连横所著的《台湾通史》便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台湾通史》也是连横一生重要的著作,它自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分上、中、下3册在台湾初版以来,先后在台湾和大陆至少印行过十几种版本。其中抗战胜利后,商务印书馆首次在大陆印行该书。《台湾通史》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很高的社会价值,是一部闪烁着爱国主义光辉的史著,同时也极富学术价值,其中其记载的一些其他史书上不易见到的史料,至今仍为人们所喜欢引用。
本书是一部复旦校史散文集。全书共分四辑: 复旦源 地理志 人物谱 师友记 。 复旦源 ,主要介绍复旦校史沿革、古老建筑和校园角落,如《 简公堂 的前世今生》《孤傲的 子彬院 》《 景莱堂 与 学长 叶仲裕》等;同时寻找校园里的花边趣事,如《武大的门房和复旦的门房》《留住大礼堂的交响乐记忆》等。 地理志 ,介绍复旦的周边以及与复旦有关的地标,如《被湮没的邯郸路桥》《3路电车,叮叮当当地驶过》《江湾机场历史片断》《由群艺照相馆想到的》,等等。这些周边和地标,或是复旦校史的组成部分,或有复旦师生的亲历故事。 人物谱 ,以介绍与复旦有关的人物为主。这些人物,或是名人,如陈望道、苏步青、孙寒冰、邵洵美、陈仁炳和夏志清等;或是与名人有联系的普通人,如 费巩案 的亲历者邵全声、金宇澄的母亲姚云等。在描写耳熟能详
《永嘉路》为《海上遗珍》系列第四辑(第一辑《武康路》、第二辑《衡山路》、第三辑《复兴路》),延续丛书的一贯风格,本辑收录了著名学者、作家等所撰写的关于永嘉路(辟筑于1920年,旧称西爱咸斯路,1943年改今名)上的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的文章,既有对建筑历史沿革的精确考证、对建筑风格的专业分析,也有对曾经居住和工作在这里的政治家、建筑师、科学家、法学家、文化名人等历史人物的生动记述和深情追忆,还有对当下生活在这里的居民的如实记录。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透过书中所记述的这些细枝末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温度。
本书记事始于吉林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迄于新中国成立。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选取各个历史时期最基本、最典型的史实、事件和人物,简明扼要、详略相宜、重点突出地介绍。文字通俗易懂,使读者观全书便可得吉林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阅细目便可知吉林史事之详情本末。本书图文并茂,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配以图画、地图、世系表、大事年表等,并在每章文字中缀以内容链接,章后附有扩展阅读。历史照片能够形象直观地再现历史,使单调的形式变得更具有活力;图表的功用在于简明扼要,让人一目了然;链接的内容主要对专有名词、词语、人物、典制等提供注释,使语义内容更加清楚、阅读理解更加顺畅;扩展阅读则精选了与其内容密切相关的学术专著、教材和普及读物,可以帮助读者进一步拓展知识面。这些形式与正文相互照应、互为补充、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 C.霍曼斯因 社会交换理论 闻名于世,本书是他构建理论框架的奠基之作。在书中,霍曼斯根据丰富的庄园租役簿、管理账册、法庭案卷、文学作品等原始资料,通过土地、家庭、庄园和节日四个专题,详细考察了十三世纪英格兰村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个体意识与群体行为、身份类型与依附关系,并特别关注了家庭结构、婚姻模式、继承制度以及节庆习俗等问题。霍曼斯做出的若干判断至今仍不过时,为前工业时代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也使他成为该领域学术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上海六千年》从考古、历史、艺术、文化、地理、科技、经济等不同领域切入,深度挖掘了上海建设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科创 五个中心 的历史底蕴,生动勾勒出上海跨越六千年的文明演进轨迹 从中华文明南北交融,到中西文明交流互鉴,上海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拥抱世界,以面向未来的姿态开拓进取。 这条绵延六千年的发展之路,正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统一性、创新性、和平性、包容性的生动写照,在中国万年文化长卷与五千载文明星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本书七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6000年:从满天星斗到中华文明的统一体 ,第二部分 2000年:古代中国在上海 ,第三部分 400年:从晚明到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将上海六千年的历史清晰梳理成史前文明、古代历史和近现代三个阶段,从马家浜、崧泽、福泉山文化,到青龙镇和上海港,从南北
7世纪70年代前后,吐蕃征服吐谷浑、党项等族,占有今青海省黄河以南、青海湖以西的地区,与此同时又进入西域,联合西突厥贵族争夺唐安西四镇。8世纪初,唐朝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给赞普赤德祖赞,双方关系出现和好局面。后因议界不成,吐蕃进扰唐陇右、河西州县,双方战争主要集中于今青海东北的黄河一带。8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吐蕃乘唐朝 安史之乱 ,进占河陇二十余州,其中包括沙州敦煌县。吐蕃占领敦煌后,推行民族同化政策,分部落统治百姓,实行计口授田,普遍使用吐蕃语言文字,对敦煌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利用敦煌西域古藏文文书不断影印出版的条件,对吐蕃统治河陇及西域这一重要的历史问题,作了全方位的研究,是研究吐蕃史和隋唐史的重要论著。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多元、交互与共生的城市,华洋杂处与中西交融。作为铁路枢纽的哈尔滨是一个依水而定、因路而兴的城市。城史纪元是哈尔滨城市史研究的一个关键性和节点性问题。俄侨等侨民是这座城市变迁的见证者与 建设者 。哈尔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条路径(法国、日本与俄国)的结合点。哈尔滨作为一个多元化城市,其自然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中国史、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等的学术价值更是自不待言的。
生息在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历史长河中一股强韧的力量。以阿提拉、成吉思汗、帖木儿为代表的草原豪杰,统治欧亚大片内陆区域达13个世纪之久。《草原帝国》记述的,正是突厥、匈奴、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自身兴荣,及其对区域历史,进而对世界文明格局与秩序的影响。 本书史事,上起新石器时代,草原文化的黎明期,下迄公元18世纪晚期蒙古诸汗国。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 对草原各地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复杂、政治纷乱、朝代更迭和关系错综的历史,作者加工钻研,清理精到,牵出一条中亚史的线索和脉络:即关注游牧民族与定居民族、草
上海的繁华辉煌,一开始是个 海上奇观 。这座充满传奇的城市,在鸦片战争后的百余年不仅由一个长江下游的县城,一跃而成东亚数一数二的国际性通商巨埠,更以 洋 、 商 与 女性 共同挑战与改变中国传统文化的秩序。西风中的资本主义,在上海长出最能代表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面貌,中国的现代性不能不谈上海。 本书回顾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社会文化史,透过细细考察上海的金融、出版和现代百货业,作者生动描绘了中国第一批城市中产阶层。在国家角色尚弱的20世纪初期,这个新富阶层在从商与消费被视为爱国志业的观念下,不仅取得在儒家社会的正当性,从而改变了上海,更成为近代中国政治与民族主义发展的主要力量。 新的往往也是旧的,作者认为,上海如今再度回到中国现代性的核心位置,却有不少力气花在挖掘过去的历史记忆
本书为《荆楚文库 方志编》的一种,系《[万历]黄冈县志》《康熙]黄冈县志》合拼而成。《[万历]黄冈县志》十卷,明茅瑞征修,明吕元音纂,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刻本。志分十卷,共八纲:舆地、建置、田赋、官师、选举、人物、艺文、杂志。每卷卷端纲下列有所属子目,以总叙为首,引出正文,每目后有论。是志序曰: (志)于建置、钱谷特详。 建置 所録条目甚多,旧之府、郡志有载者说明其变动状况,其下 乡保 目以表列各甲所辖街道,令观者一目了然。 田赋 分目记载明立朝以来黄冈户口、田地、徭役赋税等沿革,各项科目起运存留情况之记载颇为详尽。《[康熙]黄冈县志》六卷,清董元俊秀,清孙锡蕃纂,清康熙十二年(1673)抄本。是志现存抄本五册。该志所设纲目众多,较之茅志,稍显杂冗,而乾隆五十四年邑志《凡例》评其内容 略载府志 ,
*,奉系集团是长期活跃在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东北是奉系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的中心阵地。在铁路问题上,奉系并不只是在日本等外力的进逼下才进行被动回应,相反,它确立了铁路自主化发展策略,进行了积极的铁路建设,使铁路成为奉系在东北经营中,取得进展*多、成效*显著的领域之一。 第二,奉系主导的铁路建设,与奉系力量的变化形成正相关,固然有维护其专权统治的一面,更对东北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影响。奉系虽*终解体,但它主导建设的铁路在经济开发、城市化进程、社会变迁等领域产生的积极效应却长期存在。 第三,东北地处东北亚地缘政治的中心区,路权引发的中外纷争极为复杂和激烈。而且,因奉系多次入关、一度主宰北京政府并*终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号令引发的复杂政局变动,东北路权成为影响中俄(苏)、
书稿从考古学文化和区系研究角度分析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良渚到吴越等古扬州华夏化的文化演进、交流互动与谱系关系。阐述聚落视角下的遗址景观,稻作农业文化积淀催发国家文明火花,良渚文化早期国家的社会结构和形态特征,陆海边疆中吴越文明广域王权与国家政体的形成,环境因素对于聚落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重要影响。
本书按时间先后顺序展现近世东亚海域史上的八位历史人物(箕子、平 道全、金诚一、郑斗源、林庆业、黄景源、博明、卢以渐)及其相关事件, 通过每一个人物个案,带出其背后有关东亚海域史的共性问题及其分析,分 别涉及历史记忆、历史书写、国族意识、身份认同、跨国交流、文化传播等 不同角度。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及其相关事件,均为前人述及较少或未曾讨论 过的内容,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本书以 倾盖如故 为题,意在表达历史 上东亚海域世界内人与人之间长期以和谐交流为主基调,尽管当下渐行渐远 的趋势越发明显,但仍应对未来回归和谐状态抱有期待。
《你好,岭南人:广府人 客家人 潮汕人 雷州人》运用历史地理、文化地理等理论与方法,复原了岭南各民系历史人文地理面目,反映了各民系历史发展、开发利用资源、创造民系文化的过程、特点与规律,并结合现实,提出很多有益建议。本书开启我国民系历史地理研究先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其对岭南典型的广府、客家、潮汕、雷州民系历史地理的研究,立论有据,见解精到,有不少史料是作者野外考察所得的第一手材料,更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我国民系历史地理研究尚属空白,已有成果很分散或仅为片断,而对岭南民系历史地理更缺乏系统、全面、深人的研究,至今未有大作问世。本书填补了民系历史地理学术研究的空白。
本书以中国腹心地区考古出土古代人类骨骼遗存为核心,通过对旧石器时代以来古代人群颅骨等遗传表型特征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和总结,对中国乃至东亚地区古代人群演化、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宏观阐述,对 中国人 华夏民族 汉族 中华民族 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人群生物学视角的探讨。 本书可供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研究者和文物考古爱好者参考使用。
佛教在中国并不仅仅是一种思想模式或哲学体系,而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些在佛教的影响下身体力行地参与信仰活动的慈悲众生,也许才是构筑人间佛教家园的真正主体。他们在佛教传播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行为方式、音声表达、精神诉求等,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变迁与文化演进息息相关。本书试图勾画芸芸众生在汉唐之际佛教香火里的生存状态,在 神的思考 这个形而上的背景下,来探讨 人的存在 ,从而为认识中古中国社会提供一个微观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