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一眼甘泉,她让不同的人在此摄取,听故事,学艺术,探历史,寻文化。在这里人神交融,时空飞腾,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一切伟大的艺术和历史,都汇集在博物馆。 它为研究者存在,为学习者展示,为旅游者导引,是苦旅者歇息和充电的港湾,它期待着仰望的人群和执著的目光。人们在观看文物,同时也在观看自己。于是,博物馆既为人们构筑了艺术的殿堂和心灵的长廊,也为人们搭建了人与物,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桥梁。 本书用图片文字把读者引领到异地的云南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河姆渡文化是浙江省境内非常重要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本书全面介绍了20世纪河姆渡文化的发现和研究概况,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深入探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配有彩图8幅及插图47幅,资料翔实,图文并茂,是这一领域内的工具书。
“何处燕山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乾隆《昆明湖泛舟》)。本图以形象的漫画笔法反映了颐和园盛时的全貌。图后附有圆明园的大事年表及对园内的各景区扼要的文字介绍,还有小知识、旅游提示、旅游拾趣、历史回顾、历史轶闻等文字内容。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321窟飞天(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的双飞天。长长的飘带随风舒卷,表现出潇洒轻盈的动态。渲染肉体的颜料虽已变色,但眉目轮廓及体态线条仍然可辨。第321窟是敦煌莫高窟初唐时期的重要洞窟之一。婀娜动人的唐代双飞天的出现,向人们显示着莫高窟艺术灿烂时期的到来。
本书是应用地质学、古气候学、古环境学等对三星堆文化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作者以第四纪地质学知识为基础,将三星堆文化置于古气候、古环境大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梳理古蜀文化的产生、发展、延续和变革的气候、环境大背景,再结合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深入浅出地解读古蜀文化,特别是三星堆时期、金沙时期的历史。为什么三星堆的太阳轮戴着枷锁?为什么金沙的太阳环绕飞翔的神鸟?古蜀人从山中迁移到平原走的哪条路?三星堆的金、铜、玉是土特产还是外来货?为什么成都平原有如此多的古城遗址?金沙城又是如何毁灭的?本书对以上古蜀文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均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下部的乐舞场面,应该是典型的胡旋舞。两边除乐队外,还画有二菩萨正在燃点树形七层药师灯轮。更增添了歌舞欢乐的气氛。这是敦煌壁画中美的乐舞图之一。
随着我国的先民走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产生了,国家也逐渐形成,墓葬制度日趋完备。国家统治者的陵墓有了特定的规制与要求,从陵墓的形状、大小,陵区布局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古时历代相承,并逐渐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帝王陵寝的发展历史。 刘庆柱和李毓芳所著的这本《陵寝史话》首先介绍了中国古代陵寝的发展历史,包括陵墓、陵园、礼制建筑、人殉与陪葬、陵前石刻等,在此基础上对历代帝王陵寝,逐一做详细介绍。《陵寝史话》对帮助人们了解古代帝王陵寝,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意义。
《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法华经变(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03窟南壁法华经变序品中释迦牟尼佛右侧的局部,色调青绿与朱赭交辉,人物端庄,丰肌秀骨,是盛唐金碧辉煌画风的典型。佛像背后衬以山水壁画具有唐代山水画的风格。第103窟是盛唐时期的洞窟,但在清代中叶一度被封闭,前室壁画尽遭熏炙。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48窟药师经变(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东壁北侧的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净土变相中规模*的一幅。图中药师琉璃光佛居中,左右胁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余的听法会众、神将分列中央平台上两旁。水池中的前台上设舞乐,二人相对起舞,两侧乐队各十人。水池周围起殿堂楼阁。整个画面宏大富丽,显示盛唐晚期的建筑界画技巧已较前有了很大提高。
在中华文明史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特殊的书写材料曾经被作为重要的古代文化载体,这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就是简牍。在中国文书史的简牍时代,所有的文明创造和所有的文明积累,都曾经由这种竹木材料所记录,所传承,所反映。通过这些简犊,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当时社会的政治形式、军事制度、经济条件、社会构成、生活实况、文化形态乃至时代的精神风貌。所以说对简牍资料进行研究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近世大批简犊资料的发现,特别是以现代科学考古发掘方法所得到的大量简牍,不仅为简犊的研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且我们能够通过这些宝贵的出土文献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社会。《简牍史话》便是介绍了简牍的形制、文化内涵、历代简牍发现、简牍研究的历史进步等内容。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部的阿弥陀净土,居中画主尊阿弥陀佛与四胁侍菩萨。上部画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后佛殿两侧有回廊环绕,并自成一小院。 第217窟建于神龙年间,但已具备了典型的盛唐风格,通常将此窟作为盛唐艺术的代表窟。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是敦 煌莫高窟第401窟北壁东侧的供养菩萨。有些颜料虽 已变色,单仍可看出当年赋彩的华丽。此菩萨身材修 长,腰肢微作“三曲”之势。璎珞耳环,肩饰巾带; 风吹仙袂,佩环丁当。 第401窟始建于隋,除了初唐壁画外,还存有隋 和五代的壁画,以及清代重修过的隋代塑像。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由文 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西壁龛顶北侧说法图的一部分。此窟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覆盖之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的供养菩萨,显示出初唐龛顶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不同与隋代活跃而热烈的气氛。 敦煌石窟第220窟是莫高窟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45窟观音菩萨(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中的观音菩萨立像。所谓观音经变系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绘制而成,独立成幅。本图位于整幅壁画的中央,冠上有化佛,裸上身、斜披巾、佩珠串璎珞,左手持瓶,上方有装饰富丽的摩尼保盖,图下部已残。画面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玻璃是人类随着文明的诞生而发明的古老的人造材料之一,它诞生于公元前25~前23世纪的两河流域,距今有4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的玻璃制品出现较晚,现有出土玻璃,早的出现在春秋末战国初的墓葬中,距今也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玻璃曾是历*昂贵的材料之一,直到公元前4世纪的西亚,玻璃的价值仍然和黄金相提并论。明代之前,精美的玻璃器的价值都远远高于黄金。同时玻璃自诞生起就是受欢迎的贸易品。古代的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像今天一样,喜欢来自外埠的新颖别致的商品,玻璃器也是他们追求的物品之一。 由安家瑶编著的《玻璃器史话》以近年来国内考古发现的玻璃器为线索,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了中国古代玻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的玻璃在世界玻璃史上是风格独特的一支。《玻璃器史话》试图从玻璃器这个侧面反映我国古代社会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弥陀经变(初唐)/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巨幅阿弥陀经变的中心部分,画主尊阿弥陀佛和二胁侍菩萨,俱在碧波荡漾的池水中,背后经幢凌云、梵宫高耸,色彩鲜丽。两菩萨着透体罗衣,锦绣披巾,凝神伫立,神态庄重。第220窟是莫高窟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弥陀经变(初唐)/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