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铜鼎、方壶和圆壶,均有长篇铭文,共计一千一百二十字(含重文,但不包括圈足部位铭文)。记载了中山国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编撰者依据张守忠先生捐赠给河北博物院《战国中山三器铭文拓片》和张先生编撰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书中拓片,编撰成字帖。编撰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书中拓片,编撰成字帖。其文字横平竖直,笔画挺劲秀丽,字形修长,古朴典雅,大气端庄,富有庙堂之气。喜欢中山篆的人越来越多,但苦于没有临写中山篆的字帖。现择其清晰文字,编撰此书,以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要,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一、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二、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三、人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 编者注 或 校者注 形式说明。 四、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及译名与今不统一者,亦不作改动。如确系作者笔误、排印舛误、
《刘贺藏珍: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是面向大众,介绍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馆藏的科普性读物。《刘贺藏珍: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出土为精彩十件文物为题材作小文10篇,每篇通过文图结合,详论一件器物,整体以文物赏析为主,兼论作者对海昏侯考古研究的一些观点。文章短小精悍,配图精美清晰,语言简短小精悍,配图精美清晰,语言简练流畅,文字风格贴近大众,内容扎实有趣。不管是对去该博物馆的参观游客,还是对想要了解汉代历史文化的读者是很好的普及性读物,受众人群广泛。经社内选题论证会讨论,《刘贺藏珍: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预测有社会和经济双效益,建议列选为本社主投书,请领导审核。
《敦煌发现(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是斯坦因根据他第二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敦煌部分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素材之一。书中有玉门关长城遗迹、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宝藏等内容,是我们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可多得的佳作。
哈密盆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自然环境几乎能够涵盖新疆主要的环境类型。同时,哈密盆地作为进出新疆的东方要道,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改变了当地原有的生活面貌,并在食谱中留下清晰的痕迹。 由于缺乏系统的生业模式研究,此前,学术界根据这一地区考古遗址中陶器普遍不发达、几乎不见农业生产相关工具、墓葬中墓主人身着皮毛制品下葬、随葬的动物以羊为主等现象,一般认为哈密盆地史前人群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食物以畜产品为主。随着各项研究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哈密盆地的先民可能有非常多样的生计选择,尽管牧业经济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的人群始终非常重要,但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其重要程度却有显著差异。 本书主要依据在哈密盆地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的三个重要遗址开展的同位素食谱分析结果及其反
本书是黄强关于古代服饰与时尚方面的著作。全书分为26篇文章,主要为古代各种服装与装饰的介绍,如汉代的官服、深衣,宋代的女裙、内衣,元代的姑姑冠,明代的官服、飞鱼服,清代黄马褂等,以及新娘嫁衣、厨师帽、时尚发髻等。此外还有古代婚姻媒妁、拔步床、征婚、元宵节约会、云锦等与服饰时尚相关的内容。内容丰富精彩,叙述平实流畅,深入浅出,佐以图片资料,更是引人入胜。
《发现中国:2005年100个重要考古新发现》是《中国文物报》在2005年期间所报道的考古发现的精选。近年全国各地每年开展的考古发掘项目都在千项左右,但是能够正式出版的发掘报告很少,而且很多发掘在结束多年之后资料也难以发表出来,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使科学的发掘变成了科学的破坏活动。《中国文物报》一直想对改善这种状况有所推动,因此,尽量发表所有能够收到的考古发现信息,而且将尽量让考古发掘的领队亲自来撰稿,是报社编辑部的一项制度性要求。 本书由中国文物报社主编,所收录的每一个重要考古发现均由考古领队亲自撰稿,资料最、最准确、最及时,既为专业人士较快地全面地检索研究提供方便,也能让众多的文物考古爱好者从中了解考古出土的新资料及其价值和意义。
在广袤的南海海域,不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还沉睡着大量古沉船、遗迹等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具有重大的考古、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不仅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基础。本书从分析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现实困境入手,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目标导向,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话语驱动和具体思路,在分析沿线国家合作保护南海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与政治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参与并主导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本书所倡导的在中国一东盟“10 1”合作框架下构建互信互利的合作保护机制,并通过达成专项合作保护文件的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是新时期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体现。本书进一
这本书是振奋人心的。 它不是史前世界和古代世界的外行之作,而是出自一位一直钟情于地中海研究的历史学家、作家之手。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明的早期发展。在蔚蓝色的光线映衬下,通过对巨石建筑、金字塔、希腊神庙或罗马长方形大会堂的精彩描述过去的一幕幕活剧似历历在目。 费尔南布罗代尔不仅是法国极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而且是写文章的高手。
在广袤的南海海域,不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要道,还沉睡着大量古沉船、遗迹等水下文化遗产。这些文化瑰宝具有重大的考古、历史、艺术和经济价值,不仅是悠久灿烂的中华海洋文明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基础。本书从分析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和现实困境入手,以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目标导向,以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话语驱动和具体思路,在分析沿线国家合作保护南海丝绸之路水下文化遗产的法律与政治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参与并主导南海丝绸之路沿线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和路径。本书所倡导的在中国一东盟“10 1”合作框架下构建互信互利的合作保护机制,并通过达成专项合作保护文件的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是新时期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体现。本书进一
本书是斯坦因对中国新疆及中亚地区进行三次探险的纪实之作。书中通过记录大量的考古挖掘,首次揭开了诸如楼兰、尼雅等古国的神秘,具有珍贵的史料意义,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西域的重要文化成就,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以斯坦因为代表的西方考古学家、探险家对于这一地区的考古文物的觊觎之心。该书由我国翻译家向达翻译,准备生动,文字流畅,是不可多得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