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历经沧桑变化。火洲沃土,遍地古迹,是极为丰富的 露天考古博物馆 。有 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 之称的王炳华教授,以深厚的历史学养与考古经验,将古代遗址、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道来,勾勒出吐鲁番大地上曾展开过的生活图景、历史风云与文化精神。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在北宋时期, 形成了专门的学问 金石学。而现代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进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与秦汉属于不同的大的历史阶段,这两大阶段既有重大差别,又有承继与演变关系。本书聚焦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1200年的历史,通过 陵墓制度 都城建制 农业手工业 艺术及其他 多个维度,充分利用考古发现的地下墓葬、地上都城资料,对从商周到秦汉的历史性变革、承继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展现出周秦汉时代独具魅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书注重长时段的观察,取得了独特的学术成果。诚然,相关的一些研究尚未完成,由此留下了一些遗憾,读者可继续关注作者即将出版的另一部文集《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或可弥补本书的部分不足。
本书收录了作者关于早期东西文化交流和早期亚欧世界体系的论文20篇。提出全新世以来亚欧大陆存在东方、西方和北方三大文化圈,三大文化圈为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认为距今5000多年开始的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可以分为三大阶段,正好对应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提出 彩陶之路 的概念,认为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还从亚欧世界体系和比较文明的角度,提出亚欧大陆的彩陶时代大致对应前文明社会。
动物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介绍了针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特点、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特点而开展动物考古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从肉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骨器生产以及象征行为等方面认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史前人类生计策略、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阐释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行为的区域多样性、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早期复杂社会关系的出现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物科技分析作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一个环节,对制订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既是文物科技分析领域的读本,也可作为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教材。 全书分为11章,内容包括化学成分分析、物相结构分析、显微形貌分析、文物成像技术、文物年代分析、产地来源分析、分离分析技术、理化性能分析、数据分析方法、图像分析方法、谱图分析方法等。各章重点介绍分析原理、仪器设备、研究案例,使读者可直接了解各类设备的应用范围和特点,便于快速找到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通过具体案例呈现各类数据、图像的详细处理和分析过程,便于读者学习使用各类分析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读者还可扫描封底二维码看视频,了解多种检测仪器设备操作。
邹衡先生的长篇学术论文《试论夏文化》首次全面系统论证了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的学术观点,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夏代历史研究和夏文化考古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历史地位。 《稽古夏朝解读(试论夏文化〉》将学术经典《试论夏文化》还原至夏文化探索的考古学史研究背景之中,全面、深入、细致地论述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学术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实质,并阐述这一重要观点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马王堆下一个被挖掘的洞穴内,突然窜出蛇状的蓝色火焰,院务处长被烧伤,工兵部队紧急出动,探测炸弹未果。闹剧过后,意外发现千年古墓 《西汉孤魂》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发掘马王堆汉墓的曲折历程以及在特殊的政治背景下所引发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作者采用纪实文学的手法,在考古发掘过程和相关历史背景、人物事件之间自如切换,为读者展现了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率部闯入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回顾这段历史,不禁让我们对清东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力图去还原当时的情景。而《日暮皇陵》在此基础上又精心勾勒出曾经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一幅幅真实历史画面,详尽介绍了清朝帝后陵寝的建制、规模和帝后王妃的入葬经过,生动地再现了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而衰的曲折过程。
佛教造像艺术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东汉开始延绵至今,近2000年。在佛造像艺术初入中原之时,保留有大量的域外风格,逐渐至两宋时期形成了完全的本土造像艺术风格,我国佛造像艺术经历了模仿-本土化(局部)-融合-再本土化(完全)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后三国时代(公元534-577),在短短的四十余年的时间里,佛造像艺术风格经历了两次变化,对于同时代的雕塑艺术以及之后隋唐时期的雕塑艺术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三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最后阶段,政治上相对稳定、经济上有所发展、对外交往明显增加,因此大量的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将其融入到本民族文化中,尤其是在佛造像艺术上。印度笈多时期的佛造像艺术风格通过海丝和绿洲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因此,后三国时代的佛造像艺术前承北魏晚
本书真实地重建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发掘的详细过程,并以之为线索,全面探寻秦始皇一生的功过、大秦帝国的兴衰,以及珍贵文物出土后所引发出的一连串恩怨与问题。 这部显然是岳南创作生涯中*呕心沥血、又*为其本人满意的作品,它不仅重现大秦帝国的卓越风姿,再一次烛照了一段辉煌壮阔的历史,而且从人类广袤的大背景去阐述一种雄浑瑰丽的文明。其通篇一贯的深刻洞见和胸襟穹张的雍容气度,令人震动而叹服! ★ 蒙尘岁月 旱魃为虐,骊山下的西杨村居民打井寻水,却打出一堆 瓦爷 ,从此展开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工作。秦始皇自登基至驾崩,历时三十九年,役使七十余万人,营造了一座*的 地下帝国 。已知的四个兵马俑坑中,放置近八千件栩栩如生的陶俑、陶马,配备战车与青铜武器,构成严密的军阵。环绕陵园四周,还有马
本书系统介绍了碳14测年的原理与方法,加速器质谱的原理及其用于碳14测年的测量本底、分馏效应和测量方法,测年样品的前处理与化学制备,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的测量误差、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系列样品碳14年龄校正的贝叶斯方法及其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夏代、商代和西周十几个重要遗址的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以及殷墟甲骨的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本书还对碳14年代测定数据的可靠性、使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系列样品年代校正中先验条件及各种因素对校正结果的影响、从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测定结果看夏商西周各文化分期的考古年代框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本书适合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及对相关内容有兴趣的读者阅读。
国务委员宋健出访,一份亚述学成果报告,触动了他的心弦。面对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司马迁留下的千古学术悬案,中国学术界将以怎样的心态和行动直面历史的遗产?经过社会各界充分的酝酿,举世瞩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拉开了序幕。 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1996年启动的国家 九五 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项目集中了多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设立了9个课题和44个专题,对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问题进行了全面和全新的研究,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中国的历史纪年向前推进了一千两百多年。《千古学案》是*一部全景式描述这一工程的纪实文学作品。
本书共收21篇文章,涉及青铜器、夏家台战国简、清华简、上博简、张家山汉简、玉门关汉简、马王堆帛书等多批出土资料,内容则涵盖了古文字研究、古汉语研究、史学研究、医学史研究等诸多方面。既有对新出土简牍的释文整理,也有对传统热点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让读者了解到简帛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另外,书中还有专文介绍2016-2019年台湾地区简帛研究概况,以及2019年中国大陆秦汉魏晋简牍研究概述,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作为一个连续性集刊,对学术界产生持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書收?h作者?W?g論文三十六篇,依據研究内容,大?w可分爲文字考釋、文句解?x、竹簡編聯、古書校?x、古史校考和古器物研究等六個類型。研究材料上至甲從骨文、金文、戰國簡帛和古?t印,下至秦?h簡帛,大?w涵?w了作者二十?N年來所從事研究工作的基本?I域。研究方法上,各篇論文嚴格遵守將地下出土新材料?c傳世文?I相互印?C的“二重?C據法”。在出土先秦文?I?I域,文字考釋是相?P研究的重要基石,因此文字考釋也是本書多數論文的研究重?c。
本书是一部作者关于中国西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的论文集。原收录21篇论文,此次增订时又加了4篇。内容分两部分,*部分为新疆地区,共15篇论文,主要探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的新疆早期文化的类型、分布、渊源和总体发展格局,特别是对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对骑马民族的东进过程、塞人文化的确认、塔里木盆地文化与境外文化的关系等问题做了专题研究,对中外文明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和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二部分为甘青地区,共10篇论文,主要分析了该地区青铜时代九种文化遗存的时空分布、结构体系和经济形态等问题,特别着重考察了青铜时代文化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提出了由于环境变化而导致文化和经济形态发生一系列相应变化的认识。本书许多观点对于推动中国西部考古学文化研究、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环
Asian Archaeology is an annual English-language academic journal edited by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Frontier Archaeology at Jilin University, a Chines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Key Research Base. This volume of the journal includes nine papers featuring reports on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s and research essays. They cover areas across East Asia (including China), Southeast Asia, and the Eurasian Steppe, reporting on new archaeological data and research. They include topics such as environmental archaeology, ancient DNA analysis, materials analysis of ancient objects, and other research results in archaeological science, as well as a summary of the newest discoveries and research in Chinese archaeology from 2013.
本書爲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集,為宋鎮豪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叢編(第二輯)》之一。全書收錄甲骨拓片182片,作者對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釋文,梳理了所收材料的甲骨材質、分期、著錄、綴合及現藏地等信息,並且指出其中出現了新字“ ”和新辭例“取牧”、“取?”等。 本書所收甲骨拓本爲早期拓本,拓制时间早,较好地保存了当时甲骨的原貌,对于甲骨流传、缀合、文字释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殷商乃至先秦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供*手的资料。
本书稿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为《国家航海》系列的第二十三辑,收录的学术论文,是关于近代中国海关史研究的特辑。书中论文,或从近代中国海关的成立与沿革,或从近代中国海关与传统海关的关系,或从近代中国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