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创性地对物质羁绊理论进行了全面介绍,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探讨考古学证据如何让考古学家更清晰地理解人类的社会与技术发展过程中,引用了很多生动案例。这些案例的年代跨度很大,从人类早期历史一直绵延到当代社会,向读者证明了人与物之间的纠缠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显著特征。 本书向读者阐述了人与物之间的共同依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无形推动力。增订版为 关系性 这个概念提供了新视角,将关系性放在依附关系的框架中进行重构,从而更好地探讨人类不平等和社会正义问题;还增加了一个全新章节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而对象引导本体论、对称性考古学与本土考古是本书关注的新焦点。
敦煌艺术的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一个代表,是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体现,它在美术上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至今仍然焕发着艺术生命力,感动着一千多年后的现代人。所以,怎样看待敦煌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怎样继承这些富有生命力的美术遗产从事现代中国的美术创作?这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 《敦煌艺术十讲/敦煌艺术书系》分十个专题,从美术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探讨了敦煌艺术在中国绘画史、雕塑史、书法史乃至中外文化交流史等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此外,还涉及了敦煌壁画、彩塑、敦煌写《敦煌艺术十讲/敦煌艺术书系》法以及敦煌艺术与中国内地以及中亚、印度的比较研究。
考古不是挖宝,那么,考古到底是什么?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一味探求文物宝藏?还是通过丰富的考古材料,力图重新发现历史?这是一部让你重新认识这个充满神秘与未知世界的考古之书,为什么不挖秦始皇陵,如果曹操墓没有被盗,有没有国宝级文物 妙趣横生的笔触,生动鲜活的案例,带你走进真实的考古世界,领略考古的无限魅力。
朱子学对于近八百年东亚社会有着笼罩性的影响。朱子学研究中,朱熹的书信 特别是朱熹与张栻的往来书信,尤为关键。朱张往来书信中,所涉及的 中和新旧说 ,以及稍晚的 仁说 心说 之辩,代表着理学内部的碰撞、融合与转型,也代表着朱熹思想真正走向结构性成熟;而其中所论时事出处,也体现了理学家共同体的政治考量与追求。数百年来,这批书信一直吸引着中国、朝鲜、日本历代学者倾力其中。《朱熹张栻往来书信疏证与研究》亦接续这一传统,在批判性吸收前人特别是此前中国学者较少留意的朝鲜、日本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朱熹、张栻往来书信做了综合性的疏证与研究。
《西域之路(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全书辅以大量珍稀考古实景图片、文物图片和遗址平面图,图文并茂,贯通了遗迹和历史的文明脉络,揭开了引人入胜的古迹神秘面纱,让考古报告变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历史上西域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与极高的评价,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英国在中国西部的探险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书中所收文章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为他人新书撰写的序文、讲演辞、《中国文物报》专栏文章及访谈记录中,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考古人类学的新知识、新发展,选评了国内外考古书籍,也记述了学界的师友人物,表达了对考古时事的看法以及对海峡两岸学术文化前景的瞻望。 读者不仅可以了解作者学术上的真知灼见,更可以切实感受他的诙谐、宽容、乐观、热情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正像朋友所说, 他是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但是他的光和热已永远留在人间。
《相观而善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资助的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担任主编。本辑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
本书收录了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张光直和俞伟超先生关于良渚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和重要讲话13篇。三位考古学家分别从区域考古、玉琮与宗教祭祀方面,以及文化衰变原因探讨的角度,对良渚文化及环太湖地区考古工作进行了分析探讨。书中还附有先生们珍贵的学术活动照片,是关于良渚文化及其相关研究的大家之作。
《相观而善集》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 资助的考古学与古文字学研究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冯时先生担任主编。该刊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刊发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相关研究成果,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 本辑收录了商周复合族氏铭文地理问题研究、殷周时期鸟形族徽的再认识、两周青铜盉及相关问题研究、先秦蔽膝制度研究、早期蝉饰与蝉纹研究。
本书为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合作的菊生论坛举办的 历史记忆与考古发现 秦汉祭祀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研讨会论文集。全书结合文献(主要是《史记 封禅书》和《汉书 郊祀志》,偶尔也涉及《左传》)与考古发现(主要是山东和陕西,也旁及甘肃、宁夏和浙江),聚焦秦汉时期重要的祭祀遗址、仪轨及其政治意义(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类祭祀设施的功能大致分为祭天地、祭五帝(青帝太昊、赤帝炎帝、黄帝、白帝少昊、黑帝颛顼)、祭山川(五岳四渎)、祭鬼神,由此组成一套完整的祭祀体系。对于官方正统的祭祀体系,考古学界的关注相对较少,所以本书可以算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文集,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选题收录了陈星灿过去10年来发表的大部分随笔,但也选入少量此前发表而尚未收入文集的旧文。早的文章发表在2000年,晚的则发表在2019年。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致力于中国史前考古,长期在黄河中游地区等地从事田野考古工作,曾发掘河南偃师灰嘴、灵宝西坡、汝州李楼、新郑裴李岗等遗址。研究兴趣是中国史前考古学、考古学史、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民族考古学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等。发表论文多篇,出版著作多部。曾在文物出版社出版了《考古随笔》(2002年)、《考古随笔二》(2010年)。此次出版的《考古随笔三》。收入文章65篇,为了便于读者,分列在如下几个单元中:《往事如烟》,是写已经过世的考古学家的。《书里书外》,是读书有感。《读书闲谈》为作者读书札记,与作者关
青铜世界 与 竹简世界 是侯格睿独创的专门名词,也可以说是文学形象的比拟术语。这两个术语是对中国历史模型文、武两个层面的摹写。侯格睿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一副司马迁与秦始皇争夺世界的画面。在这场比赛中,秦始皇凭借强制和暴力,而司马迁以道德重建作为管理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基础,借助《史记》赢得了比赛。他们争夺的焦点是 定义世界 。司马迁将秦始皇拉回了他试图否定的历史序列中,接受历史的评价;他通过全面记载汉武帝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以暗含褒贬的叙事手法,将汉武帝置于秦始皇评价体系之下,完成了竹简世界体系的构建。司马迁通过《史记》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微观模型,并让模型获得了永久的生命力。 秦王朝的崩溃与帝制的结束,表明 青铜世界 只是一个历史阶段。秦始皇想把他的创造传之万世,只是一个幻想。司马迁创造的 竹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把中国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分为原石、仿制品、拓片三类,记录了三组收藏号,并把每件文物在三类中的对应关系核查清楚,做了索引编号;在此基础上,把每件文物的各类图片集中、对比,进行了铭文的转写和翻译,完成了14块石碑及彩绘木棺铭文的释读;除此之外,还对石碑铭文的语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祭文。第二部分,从碑形制的演变入手,分析了墓碑文献所反映的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和宗教习俗,并探讨了幕葬文学在古埃及文化史上的地位。 本书是中国的埃及学研究者以手资料进行的新尝试性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立项,2014年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国际埃及学研究者的肯定。
本研究以齐国货币作为研究对象,对齐国货币概念进行界定、出土情况进行全面统计的基础上,采用类型学、历史文献分析和科技检测对比分析法,对齐国货币的形制、铸造工艺和年代进行分析。在聚落考古的视角下,利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观察齐国各类货币的空间分布格局,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了齐国货币空间分布格局反映出的齐国社会经济网络、 市场 经济活动等社会经济运行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对先秦时期经济社会运行和国家治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