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外国文学史》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按照一体化的思路、用历史发展的线索把西方文学和东方文学合并为一个整体,建立东西合一的外国文学史结构体系。全书分为上下两册,本册系统梳理了从古代至19世纪中叶的外国文学发展史,力求对19世纪中叶以前的外国文学思潮、流派、代表性作家作品进行全面介绍和深入分析,对外国文学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上下两册 一册徐志摩 一册林徽因
在这个节奏加快、日益开放而心变得关闭起来的城市里,我们需要啜一杯咖啡、歇一歇脚、在彼此的陌生与冷漠中交换一丝熟悉与亲切,我们需要一份思想的温暖继续上路。
本书是作者所从事《近百年女性词史》撰著的晚清民国部分,书写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中叶约五十年的女性词史历程,展现了此时段文学生态的著作。本书认为晚清民国女性词史,是以李清照为开山的千年女性词史的衍绎承传,足以同此前的千年分庭抗礼,甚或驾而上之,数十年中,诞生了吕碧城、沈祖棻、陈小翠、周炼霞、丁宁等等英卓的女词人。她们以佳词丽句秀出闺阃,昂然挺立,不仅足与同世男性词人相抗轶,壮百年词业声色。
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它南枕祁连,襟带西域,雪山为城,青海为池,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控伊西而制漠北,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在中西交通史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南朝刘昭引《耆旧记》说:“国当乾位,地列艮墟,水有悬泉之神,山有鸣沙之异,川无蛇虺,泽无兕虎,华戎所交,一都会也。”“敦煌”是一个地名,那么,在敦煌这块土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呢?它的先民是谁?他们是如何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的呢?他们干了什么,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为了什么,而给我闪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光辉灿烂的遗产?为此,首先必须了解敦煌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国简牍书法系列》反映了中国文字和中国书法在秦至两汉魏晋这个大变革时期的生动面貌,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中国文字和书法的衍变脉络和发展线索。该套丛书为8开全彩版印刷,每页均附释文。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甘肃敦煌汉简3”。
本书是武汉大学文学院“红烛”学术丛书之一。对当代文学史的史学观、逻辑建构、时空观念等理论问题进行宏观阐释,对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叙述、创作潮流、作家作品进行微观分析,有益于读者全面了解当代文学史的诸多问题,该书的出版将弥补当代文学史系统研究某些方面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