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1908年 美敦煌 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山雪《长恨歌图》高清版。傅斯年、梁启超、吴宓、朱自清、严耕望、季羡林推崇备至的史学+国学双料大师,心归之处,陈寅恪守望敦煌。
内容简介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浙江新诗史》内容简介: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方面浙江诗人屡次诗歌革命浪潮,借鉴西方诗歌传统,倡导启蒙主义,推动革故鼎新:另一方面又从未抛弃中国古代诗歌传统,较早提出“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主张从古代诗歌传统中汲取有益营养,走出一条中外古今的融合、平衡、综合之路。这条“综合之路”正是浙江新诗发展的标志性道路,逐渐成为浙江新诗自身的传统。《浙江新诗史》大体以新诗潮流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序,对浙江新诗进行地域文学史与全局文学史相结合、精品文学史为主而风貌文学史为辅、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历史叙述,将浙江新诗创作者的诗作、诗学贡献和事迹梳理成一部系统完整的浙江新诗史。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而社会如何改变;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漫漫长夜;无论是在幸福的时刻,还是在苦难的岁月;无论是享有
《近代欧洲文学史(插图珍藏本)》周作人名下有《近代欧洲文学史》,而他已面世的作品中并无此种。估计是未出版的遗稿,遂请作者家属代为查看。系线装一册,目录三叶,正文七十九叶。正文栏外有“近代欧洲文学史国文门二年级周作人编”字样。原是当年在北京大学的讲义。 一九一七年九月,周作人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教授。据他介绍:“课程上规定,我所担任的欧洲文学史是三单位,希腊罗马文学史三单位,计一星期只要上六小时的课,可是事先却须得预备六小时用的讲义,这大约需要写稿纸至少二十张,再加上看参考书的时间,实在是够忙的了。于是在白天里把萆稿起好,到晚上等鲁迅修正字句之后,第二天再来誊正并起草,如是继续下去,在六天里总可以完成所需要的稿件,交到学校里油印备用。”
这本《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眼观音变。图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时而笔力劲拔顿挫,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则用遒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细腻,造型准确。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千姿百态。中国人物画的各种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和谐统一,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第3窟是敦煌现存专享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画,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
在这个节奏加快、日益开放而心变得关闭起来的城市里,我们需要啜一杯咖啡、歇一歇脚、在彼此的陌生与冷漠中交换一丝熟悉与亲切,我们需要一份思想的温暖继续上路。
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曾经震撼了世界,其卷轴里有一些写卷是当时讲唱文学的话本,当代研究文学史的学者称之为“变文”。这类讲唱的话本,按照内容题材区分,大致可分为讲经与讲史两种——前者宣演佛经及佛家故事,后者演述我国历史传说人物事迹。这些变文,生动感人,是讲唱文学的鼻祖,也是近千年来中国俗文学的根。
上下两册 一册徐志摩 一册林徽因
本书是风磨全球的书《荆棘鸟》的作者考琳·麦卡洛1998年的一部力作。它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希腊美女海伦而引发希腊与特洛伊之间长达十年战争的故事。小说再现了血与火的古战争场面,描写了性格各异、技艺超群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业绩和他们的爱情。希腊神话传说中的诸神也作为背景人物出现,给小说蒙上了神秘的传奇色彩。作者以大胆的想像和现代人的视角必定了并丰富了一个半神话半历史的古老故事,文笔细腻,内涵深广,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朱金顺先生的《新文学资料引论》是新文学文献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本书在其基础上增补关于资料搜集和整理、版本、校勘、目录的论文25篇十余万字,升级为严谨、完整的“史料学”专著,在学科研究中也将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中国文脉(便携本)》是继《文化苦旅》之后,余秋雨教授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当今中国当代文史领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余秋雨教授感叹当前“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因此以这部重大的开创性著作来提醒和弥补。 中国文脉,就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等级的生命潜流和审美潜流。本书以中国文字起源为引,从《诗经》讲起,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楚辞,再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与书同文对文学的影响,汉赋及“无韵离骚”《史记》,魏晋时期的三曹及“竹林七贤”等文人雅士的诗作文采,再到唐宋诗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一气呵成,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文理与形象相交融,为广大读者解读了中国文化的演化过程。 核心篇目《中国文脉》,酣畅地通论了三千年中国文学的精神主脉和美学主脉。此前从未发表过
《中国现代散文史(修订本)》反映了中国现代散文发展的历史足迹,触及了散文创作的艺术规律,也在程度上再现了中国现代散文同中外散文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关系;是珍贵的文学史料,也是一笔值得重视的理论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