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莫道敦煌石窟美,壁画佳作在榆林。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窟内彩塑精美、壁画斑斓,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本书从榆林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等多个角度讲述榆林窟的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 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增强文化自信。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文献和莫高窟保存的艺术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每一个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应当熟悉的内容。本书在包涵敦煌学范围上超出了以往的介绍敦煌学的论著,同时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概述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文献索引,同时配有大量的随文图片辅助文字说明,在注释中详细介绍了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 全书内容共十八讲,涉及敦煌的历史及其在中外交流 的地位、藏经洞的发现及流散、各国敦煌学研究的回顾与发展,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政治史、社会史、 史、考古与艺术、语言文学、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影响及贡献,以及敦煌学研究的方法论。
\\\\\\\\\\\\\\\" 这个绘本自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一枚石头开始:老石头长了一副“老人脸”,像一位老神仙似的被小女孩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与苦行僧乐僔一起在石窟中孤独地寂坐、潜心修行;及到唐代,它又与壁画匠人一起采选域外天青石磨制颜料,着手雕琢飞天玄女;战乱时中原与塞北三朝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平民朝不保夕、民不聊生,只能借助修佛寻求来世慰藉…… 这片土地,经历过纷争战乱,也经历过繁华盛世;经历过“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经历过“人烟凋敝,春风不度”。石头一路沉睡到欧洲的探险家入窟,在它眼前将敦煌文物带到西方世界。 直到敦煌成了一门 学科,越来越多的专家
套书简介:(共12种,此次出版11种) n谢冕:《1898:百年忧患》 n程文超:《1903:前夜的涌动》 n孔庆东:《1921:谁主沉浮》 n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 n李书磊:《1942:走向民间》 n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n洪子诚:《1956:百花时代》 n陈顺馨:《1962:夹缝中的生存》 n杨鼎川:《1967:文学的狂乱年代》(待出) n孟繁华:《1978:激情岁月》 n尹昌龙:《1985:延伸与转折》 n张志忠:《1993:世纪末的喧哗》 n n这是一套具有现代学术眼光的文学史著作,通过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段的透视,来把握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 n这套书是“重写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堪
本书为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意欲表现一个多世纪以来,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为敦煌的保护、研究事业而殚精竭虑的动人故事,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凝聚在这些人身上的为民族文化事业勇于牺牲、敢于承担的品质。重点刻画了张大千、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席臻贯等一代又一代敦煌学者鲜活的感人形象。并通过新一代敦煌学者的风采,展示了敦煌学后继有人的广阔前景。
社会变得越来越繁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许多时候,许多人都渴望自己能获得一种逃离——《星·雪·火》正是这样一本可供许多人逃离进去休憩的随笔。作者约翰·海恩斯的15万字、18篇“森林生活日记”似的随笔,是大大小小的18块远离人类社会喧嚣的远古的净土,那里的森林、河流、花草、云朵、冰雪、月光、暖土和随着季节出没、生息的野兽,无不浸透着现代社会的人们生存中所极度匮乏的心灵的氧气。原野上古朴的风,雪地上不断出现的兽痕,狩猎劳累后用柴架起的做饭煮肉的灶台,还有在冰雪中储存粮、肉的方式,及在雪地、草地上与狗
当还是个小姑娘的时候珍.古道尔就梦想着终生与动物相伴.最后,好终于如愿以偿.二十六岁的时候,好来到非洲的森林,开始在野外观察黑猩猩.在好的探险生涯里,她必须要面对非洲森林里的重重危险,并多次在与豹子和狮子的相遇中逃生.她逐汽车了解了一个非常精彩的黑猩猩的群体,一种那么聪明的动物,他们的生活,工作,游戏甚至家庭关系都与我们人类惊人的相似. 珍.古道尔和黑猩猩的经历,以及她在黑猩猩方面的重大发现为她赢得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承认和尊敬.现在,让她自己来给我们讲好的精彩故事.
?这部《释迦牟尼传》出自亚当斯·贝克夫人之手,文笔细腻、文字优美、饱含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西方文化视角,又出自女性手笔,让这本著作成为不可多得的了解佛教文化的入门书。这部著作的出版,改变了西方人的观念,使佛教成为西方人眼中最美的哲学。 ?《释迦牟尼传》所插彩插为成华二十二年刊印的彩色图文版《释迦牟尼应化事迹》,而国内出版的《释迦牟尼应化事迹》全是线描图,所以本书有极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
《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有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目前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目前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
《二十四诗品》(原名《二十四品》),是元代有名学者、诗人虞集所撰写的《诗家一指》的一部分,也是这部流传并不广泛的诗学著作的核心部分。本书称得上是一篇中国诗学目前的奇文。其词美,其音和,其义深。这是一篇浓缩唐宋以来中国人(尤其是文人艺术)审美特性的妙文字。这本《红炉点雪——二十四诗品讲记》,主要疏解二十四品的内容,联系《诗家一指》其他部分、联系虞集存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来讲。讲它的文本来源、篇章校核,讲它原本的意思,以及在虞集整体思想背景下的应证;放在文艺美学思想发展的大背景下,讲这部中国诗学史、艺术观念史、美学目前奇文的理论贡献;讲这部论诗篇章中提出的问题,在今天美学思考中的价值,等等。在每品的分解之后,有一个“延伸讨论”环节,一般提出一到两个关涉中国美学和诗学的重要问题进
“亲历中国考古”丛书介绍中国20世纪 重要的儿项考古发现,包括曾侯乙墓、满城汉墓、马王堆汉墓、西汉南越王墓、秦兵马俑、楼兰、尼雅、法门寺地宫、敦煌石窟等。十位考古学家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文明重现天日的曲折历程及其重大意义。 敦煌石窟是闻名世界的 文化遗迹,也是卉代东方艺术的宝库。季羡林先生认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源远流长不断融会贯通的典范。 敦煌学家樊锦诗、赵卢良长年身处戈壁,在数十年研究的基础上合作撰写本书,介绍敦煌的历史与文化,解读石窟的塑像与绘画艺术,道出数代敦煌人的坚守与热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