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域外汉文献研究是近百年来新产生的两个人文学科。其中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理论问题:一是敦煌文学诸文体的分类和起因,特别是变文、讲经文两种文体的区别与关联;二是越南、韩国、日本的古代汉文书写,其形态特
本书是有关京剧史料的著作,其中收录了中国最的科班――喜连成科班与中国最的戏校――中华戏校的情况,各个流派的名家如孙菊仙、余叔岩、程砚秋、荀慧生、金少山、姜妙香、言慧珠的风格特点、异闻趣事,以及一些流派的形成及特色。史料翔实准确,丰富具体,文字流畅,娓娓叙来,颇值一读。
郝春文主编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二十卷,本书系第八卷。《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九十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对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作了历史性、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和评价,对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的精品作了比较、分析、综合、归纳,从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并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21世纪传记文学的发展。该书气势宏大、内容丰赡、见解独特、论述深刻,它的出版是传记文学史上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中国二十世纪传记文学史》是对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历程的规律性认识和总结,并对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名家名篇进行了科学的评析和历史的定位,总结了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明显不足,从中提炼出若干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和值得注意的倾向,为中国21世纪传记文学的更加广阔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具有宏阔的学术气象、扎实的理论品格以及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清末民初文学呈现双重变革,即衰变与新变,一方面旧的文学虽然逐渐衰退;另一方面,新的文学虽然不断萌生、发展和壮大。全书包括清末的白话文运动、蜕旧变新的新小说、戏剧改良与新潮演剧、新旧诗歌的起伏消长、各具特色的诸体散文、清末民初的翻译文学等内容。
《敦煌佛典的流通与改造》由林世田、杨学勇、刘波所著,本书在敦煌遗书发现并引起学界重视以来的一百余年间,佛学与佛教史的研究始终是敦煌学的重点领域之一。佛典不仅反映了佛教徒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其生产流布的情况足以折射出中古时期书籍史上的很多问题。对于佛典流传的研究,近年来多有推进,某些其他专题研究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佛典流传的情况。本书的三位作者,系敦煌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综合学界对佛典流传的相关论述,加上自己研读敦煌遗书的心得,撰写了本书,以期反映这一问题的研究概貌。
敦煌文献题记是书写或刻印于文献及佛画之上,记述文献的年代、书写、刻印、校勘、版本、用途及写造者祈愿、盟誓的文字。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两千多条题记,这些题记反映了写本时期书籍形制的特点;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史料,反映了中古时期敦煌民众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情况。朱瑶著的这本《敦煌汉文文献题记整理与研究》对题记的结构类型、内容特点及形制特征进行分析,并将题记按所依附文献分为佛教文献、道教及三夷教文献、四部文献三类进行研究,通过对题记中所包含的写造者身份、所写经典、祈愿对象等信息的分析,探讨敦煌民间各种宗教信仰的发展和融合,以及敦煌官私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