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将敦煌寺院会计文书分为便物历、施物历(含施物入历、施物破历、施物交割历及历状)、施物出卖历(含唱卖历和货卖历)、分儭历、什物历、诸色入破历(含入历、破历和入破历)、帐状和凭据等几大类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出土文献和传统文献,从起源、性质、结构、记帐格式、记帐方法、残卷的拼接缀合等方面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进行了分类整理研究,同时又从佛教社会史、寺院经济史等角度对敦煌寺院会计文书的内容进行了讨论。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以河西地区敦煌莫高窟为中心,对中晚唐至五代时期所创制的僧俗邈真图像进行了综合研究。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首先从概念辨析切入,试图在信仰与图像两个层面,厘清并界定中古时期敦煌邈真的边界与范畴,并力图将其还原到彼时河西地区的历史情境。就家族邈真而言,通过讨论与邈真密切相关的宗教图像,从多个侧面展示邈真对家窟空间布局的整体影响 ;就高僧邈真而言,则追溯其图像元素与配置的源流。此外,《中古敦煌邈真论稿》借助敦煌出土文书及绘塑图像,分别讨论中古前后两例皇室与民间的邈真案例。
《尼山萨满》研究,ISBN:9787800509216,作者:宋和平著
在诗的领域,日本和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灿烂的诗歌历史,而日本的诗歌受中国影响至深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填补日本现代诗在中国的空白,编者组织一批的译者,力图系统性地完整地将日本出色的现代诗歌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本书可谓了解日本现代诗的一扇窗。
钟嵘《诗品》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地自觉的文学批评著作”,在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书分成三部分,对上自远古下至南北朝的古诗及诗人都作了较为详细的校记。书中还附有注释,便于读者准确掌握原文的含义。该书对正确理解、掌握、研究钟嵘的《诗品》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由王晶波著,全书以敦煌文献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文献中有关占卜方面的史料记载,并进行系统总结。《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主要就敦煌卜法文献、敦煌式占类文献、敦煌占候类文献、敦煌相术类文献、敦煌宅经、敦煌葬书、敦煌禄命文献、敦煌梦书、敦煌选择时日宜忌文献、敦煌杂占卜文献等进行梳理阐释,并就上述各类文献的特点及社会认识意义作了概括论述。
本书共分为五编,分别论述了敦煌石窟中的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五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每一编中运用大量敦煌石窟中的形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该民族帝王、王妃、官吏、贵族妇女、侍从侍女、平民、儿童等社会阶层人物的服装、发型、化妆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论文的论述不只停留在敦煌服饰表面,而是把服饰研究置于民族迁徙、民族政权变更、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大背景下,分析了该民族服饰源流、与中原汉族服饰的相互影响、各民族之间服饰相互影响,深入探讨了该民族服饰发展的历程。 古族、维吾尔族,他们的生活风俗、衣冠服饰,已远非古代。敦煌石窟中展示了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鲜卑族、吐蕃族、回鹘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几个在中国建立过政权的重要少数民族人物服饰,为现今研究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史提供极为珍贵的
《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一书是 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其中之一。本书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顾淑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在阐释莫高窟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同时,精选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以图配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
敦煌石窟泛指敦煌及其附近地区的石窟,因位于古敦煌郡,各石窟艺术风格又同属一脉,因此,统称为敦煌石窟。其中,莫高窟目前保存有壁画45000平方余米,历代塑像3000余身,影塑1000余身;在元代以前的2000余身塑像中,基本完好原作塑像1400余身。本书分七章,就敦煌石窟,尤其是莫高窟的洞窟形制与彩塑类型、敦煌石窟彩塑的艺术形象及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等诸多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敦煌莫高窟第454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所建大窟之一,其壁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该窟的窟主及重修学界存有争议,前室、甬道、主室的有些内容已有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但大多数内容榜题未抄录公布,也未作详细考证。本书从结构、重修、供养人、壁画等方面着手,在对内容进行详细地榜题抄录、画面考证的基础上,从整体考虑,对全窟进行佛教义理、洞窟功能、政治、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