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敦煌 系列图书用二十四个敦煌关键词、十个敦煌历史人物、十二幅莫高窟壁画、十六件敦煌器物、壁画里的古人生活细节和壁画里的神仙角色来解析敦煌,由此便有了《敦煌关键词》《十个人的敦煌》《壁画里的莫高窟》《敦煌壁画里的器物》《敦煌壁画里的生活指南》《敦煌壁画里的神仙》6个分册。你可以从任何一个关键词、人物、或壁画开始认识敦煌,了解敦煌,直至感受到敦煌艺术的魅力。这里提到的每个故事,每个场景,每个角色,每个物件,都会带你走近敦煌。透过这一扇扇敦煌文化之窗,你将看到中国历史的变迁、文化的发展。
由敦煌文物研究所编写的《敦煌莫高窟(3)》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三卷的中文版,收录初唐至盛唐时期计38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五卷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本书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二卷的中文版,收录隋代计4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五卷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届国家图书奖。
《敦煌莫高窟(4)》为中国 文物出版社和日 本 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第四 卷的中文版,收录唐代 (盛唐、中唐、晚唐)计39个洞窟的彩塑和壁画,以 及有关的论文等。《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 五卷 于1991年获首届全国美术图书特别金奖,1994年获首 届国家图书奖。 《敦煌莫高窟(4)》由敦煌研究院编著。
本书为 十四五 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石窟考古专题丛书》之一,是研究敦煌沙州回鹘洞窟的学术专著。 因缺乏文献记载、程式化严重、艺术特征不突出,敦煌晚期石窟未能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一直以来都是敦煌石窟研究的薄弱处。沙州回鹘洞窟是敦煌晚期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跨越了归义军晚期、沙州回鹘统治时期、西夏早期三个时间阶段,连接了敦煌中期与晚期洞窟,历经了从繁复到简略、从汉风为主到鹘 汉风并行的发展过程,对它的充分研究于建立敦煌石窟发展序列和构建敦煌石窟营建史有重要意义。但同时,沙州回鹘洞窟的研究又较为困难,因无纪年标型窟参照,分期工作难度较大。此外,历史文献记载少、佛教图像榜题大量缺失等因素也给图像辨识、社会历史等问题探讨带来难度。 全书以供养人画像和佛教壁画为切入点,对敦煌沙州
楚国史是先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史学家所重。因资料所限,以前的楚史著作多取材于传统文献如《史记》《国语》《左传》等,诸多有关楚国的历史多语焉不详。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楚国历史研究资料渐丰,如《清华简》中《楚居》、《系年》等材料相继被学者破译,使楚史研究有条件得以大大推动。张俊纶先生熟练运用史料,披沙沥金,按楚王裒辑故事,多有创见,修正了不少旧说。体例上亦别出心裁,以时间为经,以楚王为纬,介绍了九位楚国先祖和四十二位楚君及楚国八百年历史,在故事中解说楚史。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出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为目前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收录重点窟龛照片约二百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中晚期石窟的面貌。
看完了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原本讲的就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故事,所以看得时候就尤其地痛苦,似乎都能听见自己脑袋分裂的声音。现在看书还是会像小时候那样来个二分法,好人和坏人,男人和女人,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不一定就是喜欢好人不喜欢坏人。。。),或者说,悲剧喜剧,等等等等。这个讲一个精神分裂女子的故事的故事,却给了我难题,虽然一直处于分裂中,却分不出我更喜欢谁,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桑青代表了传统的中国女子道德观念。桃红,看看这个香艳的名字就知道,它和桑青是对立的。但是桃红就一定隐喻是“美国梦”吗?我
《中国文学史新著(增订本)(第2版)(上中下)》是对现代文学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过程的实事求是而又独具特色的描述。在描述中,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性的发展作为文学演变的基本线索;吸收西方形式美学的成果,把内容赖以呈现的文学形式(包括作品的语言、风格、体裁、叙事方式、由各种艺术手法所构成的相关特色等)作为考察的重点,并进行相应的艺术分析;严格遵照实证研究的原则,伴随必要而审慎的考证,通过对一系列作品的新的解读和若干长期被忽视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其他文学现象的重新发现,以探寻和抉发中国古代文学本身的演化和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内在联系,从而揭示出中国现代文学乃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是加快了它的出现而非导致了中国文学航向的改变。此书虽然充分吸收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