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观世音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南壁中央说法图中东侧为首的观世音菩萨,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细腻,以淡朱色晕染,细眉长目,鼻直唇红,体态婀娜,是唐代菩萨形象的*代表作之一。第57窟建于初唐,单前室、甬道等处存有晚唐重绘壁画。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321窟飞天(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的双飞天。长长的飘带随风舒卷,表现出潇洒轻盈的动态。渲染肉体的颜料虽已变色,但眉目轮廓及体态线条仍然可辨。第321窟是敦煌莫高窟初唐时期的重要洞窟之一。婀娜动人的唐代双飞天的出现,向人们显示着莫高窟艺术灿烂时期的到来。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供养菩萨(西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正龛内南侧的供养菩萨。西壁正龛内两侧共画有供养菩萨二十身,或裸体披巾,或着通肩大衣,或披右袒袈裟,或斜披罗巾,姿态各异。面部和肢体的晕染尚未完全变色,可以看到当时的设色效果。第285窟保存完好,壁画艺术精湛,且保存有西魏大统年间的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有确凿纪年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弥陀经变(初唐)/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巨幅阿弥陀经变的中心部分,画主尊阿弥陀佛和二胁侍菩萨,俱在碧波荡漾的池水中,背后经幢凌云、梵宫高耸,色彩鲜丽。两菩萨着透体罗衣,锦绣披巾,凝神伫立,神态庄重。第220窟是莫高窟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弥陀经变(初唐)/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下部的乐舞场面,应该是典型的胡旋舞。两边除乐队外,还画有二菩萨正在燃点树形七层药师灯轮。更增添了歌舞欢乐的气氛。这是敦煌壁画中美的乐舞图之一。
这本《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眼观音变。图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时而笔力劲拔顿挫,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则用遒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细腻,造型准确。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千姿百态。中国人物画的各种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和谐统一,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第3窟是敦煌现存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画,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 《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法华经变(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03窟南壁法华经变序品中释迦牟尼佛右侧的局部,色调青绿与朱赭交辉,人物端庄,丰肌秀骨,是盛唐金碧辉煌画风的典型。佛像背后衬以山水壁画具有唐代山水画的风格。第103窟是盛唐时期的洞窟,但在清代中叶一度被封闭,前室壁画尽遭熏炙。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是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的西侧部分,画 菩萨群像。立者为阿弥陀佛近侍大势至菩萨,坐者为 文殊菩萨及其部众。人物面部与上肢的晕染有立体感 ,是融合隋代及唐初的多种晕染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新 染法。 第372窟是唐代早期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由 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西壁龛顶北侧说法图的一部分。此窟龛顶壁画已经残缺,现存部分因多年在宋画覆盖之下,至今保持着明亮的色调,朱色的线描清晰可见。所画菩萨群像和优美的供养菩萨,显示出初唐龛顶装饰华丽、细腻而宁静的艺术风格,不同与隋代活跃而热烈的气氛。 敦煌石窟第220窟是莫高窟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说法图(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465窟供养菩萨(元)》是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窟顶南披宝生佛座右侧的供养菩萨之一,高髻宝冠、卷发垂肩,肤色洁白,裸体,穿短裤,项饰重环、串珠,斜披璎珞,手持莲枝。人物造型与中原迥异,眉棱高广、下颚突出,手心、足掌涂朱。画风细密,色彩艳丽,显然受印度、尼泊尔等地密宗艺术的影响。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48窟药师经变局部(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东壁北侧药师经变的左侧部分。该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净土变相中规模*的一幅。图中左侧有一座三开间的单层佛殿,四周不设门窗,殿内有一佛二菩萨结跏趺坐。佛殿下的两层台基上有众多供养菩萨。台基陡面的方格图案富丽堂皇。下层的弧形踏道上,菩萨正在递送供品。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部的阿弥陀净土,居中画主尊阿弥陀佛与四胁侍菩萨。上部画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后佛殿两侧有回廊环绕,并自成一小院。 第217窟建于神龙年间,但已具备了典型的盛唐风格,通常将此窟作为盛唐艺术的代表窟。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是敦煌莫 高窟第328窟东壁北侧的供养菩萨,其造型、衣冠服 饰、绘画作风等方面均与北宋敦煌石窟壁画一脉相承 。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 赭红线定稿,用色以青、绿、白等冷色与赭红色作对 比。该画色彩保存如新,调子热烈明快,绘工较细致 ,是西夏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328窟始建于唐,西夏占领敦煌后重修,此壁 画是西夏早期的作品。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由文 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是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北壁后部中层东端的尸毗王本生 故事画。本图以割肉场面居中,上为老鹰逐鸽,右为 眷属惊惧哀劝,左为臣民敬仰赞叹。画面主题突出, 在艺术表现力上和北魏早期相比有了显著的进步。 第465窟属于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的第二期,时 代上相当于北魏中期。 《敦煌莫高窟第254窟尸毗王本生(北魏)》由 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45窟观音菩萨(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中的观音菩萨立像。所谓观音经变系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绘制而成,独立成幅。本图位于整幅壁画的中央,冠上有化佛,裸上身、斜披巾、佩珠串璎珞,左手持瓶,上方有装饰富丽的摩尼保盖,图下部已残。画面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是敦煌 莫高窟第428窟南壁的说法图。壁画的面部晕染方法 是在鼻、眼以及眉骨、下颌处涂白色,这是西域式画 法的演进。早期壁画在色彩的分布配置上,作者讲究 均衡、对称以及整体效果,使壁画具有强烈的装饰味 道和艺术感染力。 第428窟是敦煌早期*的中心塔柱式窟,保存 较完整,此窟属敦煌莫高窟北朝洞窟中的第四分期。 《敦煌莫高窟第428窟说法图(北周)》由文物 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是敦 煌莫高窟第401窟北壁东侧的供养菩萨。有些颜料虽 已变色,单仍可看出当年赋彩的华丽。此菩萨身材修 长,腰肢微作“三曲”之势。璎珞耳环,肩饰巾带; 风吹仙袂,佩环丁当。 第401窟始建于隋,除了初唐壁画外,还存有隋 和五代的壁画,以及清代重修过的隋代塑像。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由文 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第306窟菩萨(西夏)》是敦煌莫高窟第306窟南壁说法图中西侧的胁侍菩萨,坐在香案后面的莲座上,左腿自然下垂,双手抱右膝搭在左腿上;双眼微闭,一幅宁静而悠闲的神态。古代画工把素来端庄严肃的菩萨,附以世俗情感,让宗教偶像更加人格化,从而使艺术表现更加丰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天请问经变(中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东壁南侧的天请问经变。此铺经变据唐玄奘译《天请问经》,主要描绘佛在宝罗筏国,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中,与天众答问说法的情景。此天双手合十,胡跪于佛供桌前的莲台上。其头光身光以云头纹、垂角纹组成规整的装饰图案,和以前流行的团花、卷草、火焰花纹迥然不同。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文殊变(中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59窟西壁北侧的文殊变。莫高窟壁画中,文殊形象初出现在隋代的维摩诘变中,而文书与普贤相对位置出现则始于初唐。此图文殊手持利剑,结跏趺坐于狮背上,一昆仑奴牵狮,另一昆仑奴捧供器,周围眷属、天龙八部、帝释梵天护卫,又有描绘十分生动的天人奏乐等。下部屏风画为五台山图。 第159窟是敦煌莫高窟中唐时期的代表性洞窟,窟中的彩塑和壁画均十分生动。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文殊变(中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敦煌莫高窟第328窟说法图(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西壁龛顶弥勒说法图的右半部分,画的是弥勒的左胁侍菩萨,以及弟子、听法菩萨、供养菩萨等。画面颜色虽已变色,但仍不失鲜艳,可以想见画面当年的华丽灿烂。第328窟始建于唐,除西壁龛内之外均为西夏壁画,西壁龛内的塑像和壁画则是唐代的代表作。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