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第57窟观世音菩萨(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57窟南壁中央说法图中东侧为首的观世音菩萨,描绘精致,设色富丽,头冠项饰均以沥粉堆金,肌肤细腻,以淡朱色晕染,细眉长目,鼻直唇红,体态婀娜,是唐代菩萨形象的*代表作之一。第57窟建于初唐,单前室、甬道等处存有晚唐重绘壁画。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321窟飞天(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1窟西壁龛顶南侧的双飞天。长长的飘带随风舒卷,表现出潇洒轻盈的动态。渲染肉体的颜料虽已变色,但眉目轮廓及体态线条仍然可辨。第321窟是敦煌莫高窟初唐时期的重要洞窟之一。婀娜动人的唐代双飞天的出现,向人们显示着莫高窟艺术灿烂时期的到来。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45窟观音菩萨(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中的观音菩萨立像。所谓观音经变系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绘制而成,独立成幅。本图位于整幅壁画的中央,冠上有化佛,裸上身、斜披巾、佩珠串璎珞,左手持瓶,上方有装饰富丽的摩尼保盖,图下部已残。画面描绘生动,是盛唐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弥陀经变(初唐)/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巨幅阿弥陀经变的中心部分,画主尊阿弥陀佛和二胁侍菩萨,俱在碧波荡漾的池水中,背后经幢凌云、梵宫高耸,色彩鲜丽。两菩萨着透体罗衣,锦绣披巾,凝神伫立,神态庄重。第220窟是莫高窟重要的初唐洞窟之一,壁画绘制精湛,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阿弥陀经变(初唐)/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为主体,两旁十二药叉大将为护卫。上空飞天翱翔,前临曲池流泉。下部的乐舞场面,应该是典型的胡旋舞。两边除乐队外,还画有二菩萨正在燃点树形七层药师灯轮。更增添了歌舞欢乐的气氛。这是敦煌壁画中美的乐舞图之一。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03窟法华经变(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03窟南壁法华经变序品中释迦牟尼佛右侧的局部,色调青绿与朱赭交辉,人物端庄,丰肌秀骨,是盛唐金碧辉煌画风的典型。佛像背后衬以山水壁画具有唐代山水画的风格。第103窟是盛唐时期的洞窟,但在清代中叶一度被封闭,前室壁画尽遭熏炙。
本书是对近年来学术热点话题即敦煌石窟 原创性 洞窟个案专题研究的一次尝试,选择敦煌石窟艺术代表洞窟榆林窟第25窟为研究对象。第25窟是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窟,其壁画反映出来的浓厚的汉藏艺术融合的特点,是独特历史背景下佛教石窟营建过程中对汉藏民族艺术互动、文化融合的体现。通过对第25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吐蕃人与瓜州本地的唐人在处理唐蕃关系、藏汉关系时的成功事例,可为今天处理汉藏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这本《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眼观音变。图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时而笔力劲拔顿挫,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则用遒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细腻,造型准确。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千姿百态。中国人物画的各种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和谐统一,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第3窟是敦煌现存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画,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 《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48窟药师经变(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48窟东壁北侧的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净土变相中规模*的一幅。图中药师琉璃光佛居中,左右胁侍为日光、月光二菩萨,其余的听法会众、神将分列中央平台上两旁。水池中的前台上设舞乐,二人相对起舞,两侧乐队各十人。水池周围起殿堂楼阁。整个画面宏大富丽,显示盛唐晚期的建筑界画技巧已较前有了很大提高。
《中国古代壁画经典高清大图系列:敦煌莫高窟第328窟说法图(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西壁龛顶弥勒说法图的右半部分,画的是弥勒的左胁侍菩萨,以及弟子、听法菩萨、供养菩萨等。画面颜色虽已变色,但仍不失鲜艳,可以想见画面当年的华丽灿烂。第328窟始建于唐,除西壁龛内之外均为西夏壁画,西壁龛内的塑像和壁画则是唐代的代表作。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3窟菩萨(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西壁龛外帐门南侧的菩萨。头束高髻,戴花冠披巾帼,外罩紫边绡衣笼冠下垂,披巾宽阔,下着长裙大带,脚踩莲花。抑扬顿挫的线描如有音乐般的韵味。第3窟是敦煌莫高窟元代晚期的代表窟。洞窟虽小,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是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南壁阿弥陀经变的西侧部分,画 菩萨群像。立者为阿弥陀佛近侍大势至菩萨,坐者为 文殊菩萨及其部众。人物面部与上肢的晕染有立体感 ,是融合隋代及唐初的多种晕染方法而形成的一种新 染法。 第372窟是唐代早期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372窟阿弥陀经变(初唐)》由 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是敦煌莫 高窟第328窟东壁北侧的供养菩萨,其造型、衣冠服 饰、绘画作风等方面均与北宋敦煌石窟壁画一脉相承 。先以墨线起稿,敷彩完毕后,在肌肤颜面部位再以 赭红线定稿,用色以青、绿、白等冷色与赭红色作对 比。该画色彩保存如新,调子热烈明快,绘工较细致 ,是西夏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第328窟始建于唐,西夏占领敦煌后重修,此壁 画是西夏早期的作品。 《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供养菩萨(西夏)》由文 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供养菩萨(西魏)》是敦煌莫高窟第285窟西壁正龛内南侧的供养菩萨。西壁正龛内两侧共画有供养菩萨二十身,或裸体披巾,或着通肩大衣,或披右袒袈裟,或斜披罗巾,姿态各异。面部和肢体的晕染尚未完全变色,可以看到当时的设色效果。第285窟保存完好,壁画艺术精湛,且保存有西魏大统年间的造像题记,是早期莫高窟有确凿纪年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部的阿弥陀净土,居中画主尊阿弥陀佛与四胁侍菩萨。上部画宏伟的大型建筑群,中间是前后佛殿,后佛殿两侧有回廊环绕,并自成一小院。 第217窟建于神龙年间,但已具备了典型的盛唐风格,通常将此窟作为盛唐艺术的代表窟。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初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99窟千手钵文殊变(五代)》是敦煌莫高窟第99窟南壁的千手钵文殊变。图中上有华盖、飞天,下画大千世界,海中须弥山承托百宝莲座,阿修罗王立海水中。两侧菩萨圣众围绕,向文殊请问大乘法义。文殊千手组成圆轮,有如大放光明。人物描线生动流畅。五代时期控制河西地区的曹议金家族大规模凿窟建寺,并专门设立了画院,第99窟就是这一时期的洞窟。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是敦 煌莫高窟第401窟北壁东侧的供养菩萨。有些颜料虽 已变色,单仍可看出当年赋彩的华丽。此菩萨身材修 长,腰肢微作“三曲”之势。璎珞耳环,肩饰巾带; 风吹仙袂,佩环丁当。 第401窟始建于隋,除了初唐壁画外,还存有隋 和五代的壁画,以及清代重修过的隋代塑像。 《敦煌莫高窟第401窟供养菩萨(初唐)》由文 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58窟天请问经变(中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东壁南侧的天请问经变。此铺经变据唐玄奘译《天请问经》,主要描绘佛在宝罗筏国,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中,与天众答问说法的情景。此天双手合十,胡跪于佛供桌前的莲台上。其头光身光以云头纹、垂角纹组成规整的装饰图案,和以前流行的团花、卷草、火焰花纹迥然不同。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321窟十一面观音(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1窟东壁北侧的十一面观音图。观音十一面六臂,立于双树宝盖之下莲花之上,一手提净瓶,一手持杨枝。两旁有二菩萨侍立。构图左右基本对称,图中的树、花等,有图案化的倾向。与同时期的壁画相比,十一面观音图显得很有特色。第321窟是敦煌莫高窟初唐的重要洞窟之一。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第321窟宝雨经变(初唐)》是敦煌莫高窟第321窟南壁的宝雨经变。《宝雨经》亦名《宝云经》。画面中央序品表现佛在伽耶山顶为大比丘众七万二千人说法时,漫天宝雨的场面。序品两侧所画细节,是十卷《宝雨经》的各种譬喻。第321窟是敦煌莫高窟初唐的重要洞窟之一。
由文物出版社编的《敦煌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盛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72窟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的右侧部分。整幅壁画采用了很成熟的单点透视画法。平台上的菩萨天人正在听法,形象丰腴健美,气氛肃穆,格调高雅。环绕着高台列置着宏伟的建筑群,大殿与配殿之间有回廊相连。第172窟北壁的大型壁画是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杰出作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资料。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文殊变(中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59窟西壁北侧的文殊变。莫高窟壁画中,文殊形象初出现在隋代的维摩诘变中,而文书与普贤相对位置出现则始于初唐。此图文殊手持利剑,结跏趺坐于狮背上,一昆仑奴牵狮,另一昆仑奴捧供器,周围眷属、天龙八部、帝释梵天护卫,又有描绘十分生动的天人奏乐等。下部屏风画为五台山图。 第159窟是敦煌莫高窟中唐时期的代表性洞窟,窟中的彩塑和壁画均十分生动。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文殊变(中唐)》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