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壁画漫谈》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珍品,上至北魏,下至明清,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彩塑纵论》细数敦煌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从早期南北朝时期的深受异域风
莫道敦煌石窟美,壁画佳作在榆林。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窟内彩塑精美、壁画斑斓,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本书从榆林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等多个角度讲述榆林窟的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 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增强文化自信。
黄永武著的《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共30余篇文章,内容有敦煌文学研究、有关敦煌文献的丛考,披览断简残篇、无名缺题之敦煌写卷,一一辨识考定。黄氏治学,从经学、考据入手,而后旁通义理,再落实到文学研究及散文创作上。分析缜密,语必有据,是他的特色;用专家的材料,写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他的总体风格与特色。
文学发展的主体是由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构成的。《文采风流甲天下:“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脉与传承》着重介绍了古都南京自东吴至民国1700多年间的100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力图比较系统完整而又通俗简明地展现南京文学发展历史的恢宏图景,通过历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学传统和灿烂的文学成就诠释“文学之都”南京的深厚内涵。
《敦煌遗珍》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珍贵古籍史话丛书 项目之一种。作者林世田、杨学勇、刘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敦煌遗书从 封存千年无人知 到发展为举世瞩目的 敦煌学 的历史。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体例清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便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郝春文主编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二十卷,本书系第八卷。《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九十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初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的成名作。因已脱销多年,而敦煌学界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学子均以本书为入门与深入的教科书,影响深远,故纳入中华学术丛书重版。本书以揭示史实为主要目的,重点探讨归义军的政治史和对外关系史,对九世纪后半期至十一世纪前期将近二百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区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竭泽而渔地取材中、英、法、俄、日等地所藏敦煌文献(包括洞窟题记),与传统传世文献印证,鞭辟入里地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海内外敦煌学界均有极佳的口碑。
《本色敦煌:壁画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事》首先介绍人们如何开窟造像绘画,然后介绍相关的经济基础和精神需求,再从不同角度多方面有序地介绍敦煌文化,后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情况,尽可能地帮助读者对敦煌文化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不过,《本色敦煌:壁画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事》所介绍的内容,仅仅是敦煌文化中的冰山一角而已,只能谓之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此为刊发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及相关书评的权威性学术辑刊。本卷以国际敦煌学界*关注的“敦煌学史”为中心,收论文28篇,纪念文2篇,书评9篇,内容涉及敦煌吐鲁番学的众多方面,既有学术史的*书籍,又有某些重要专题研究的回顾与综述,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资料价值。 本刊以刊登研究敦粕吐鲁番及相关地區出土文献的中文论文为主,也发表英文论文和书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藝术、考古、语文、文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本刊的特色是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據,倡導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
《发病书》为历代公私书目所未见,故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具有重要的文献学和历史学价值。这批资料的发现,不仅为解决《发病书》在历史上的存在与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助于保存并丰富中古时代的文献典籍,而且可以补充学界对中古中国疾病史、医疗史、社会史等领域的进一步认识。《BR》本书对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的探究共设研究篇和校录篇两部分。在校录篇中,对目前所掌握的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于阗文占病文献、新发现的传世线装本《发病书》在内的全部资料进行校录整理,以方便学界参考和利用。在研究篇中,一方面对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进行系统的写本文献学研究,进一步解决这批文献的定名、断代、缀合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敦煌吐鲁番出土《发病书》开展历史学探究,并就学界长期未能厘清的武威西夏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