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
莫道敦煌石窟美,壁画佳作在榆林。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窟内彩塑精美、壁画斑斓,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本书从榆林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等多个角度讲述榆林窟的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 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增强文化自信。
曹元忠时代是归义军曹氏统治敦煌的鼎盛时期,曹元忠与夫人浔阳翟氏秉承先祖奉佛传统,继续在莫高窟开窟造像。莫高窟第61窟是曹元忠夫妇的功德窟,该窟规模宏大、图绘壮丽、内容丰富,为敦煌历代洞窟遗存之佳构。本书以莫高窟第61窟为研究个案,通过对第61窟图像程序、视觉意象与宗教意涵的探索,尤其是第61窟经典图像《五台山图》与《维摩变》空间逻辑与视觉意味的研究,就曹元忠统治敦煌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视觉形象作了探索。作为十世纪中期敦煌以文殊信仰为主导的佛教文化的物质性再现,莫高窟第61窟壁画题材之选取、图像程序之设计、空间逻辑之关系,构思慎密,极具匠心,是以中唐《文殊变》为创意来源,并按第61窟宗教主题,在新的空间逻辑中通过重构《五台山图》、《维摩诘经变》、《法华经变》、《楞伽经变》、《密严经变》、《佛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一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一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郝春文主编的《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二十卷,本书系第八卷。《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九十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内容简介
《敦煌佛典的流通与改造》由林世田、杨学勇、刘波所著,本书在敦煌遗书发现并引起学界重视以来的一百余年间,佛学与佛教史的研究始终是敦煌学的重点领域之一。佛典不仅反映了佛教徒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其生产流布的情况足以折射出中古时期书籍史上的很多问题。对于佛典流传的研究,近年来多有推进,某些其他专题研究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佛典流传的情况。本书的三位作者,系敦煌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综合学界对佛典流传的相关论述,加上自己研读敦煌遗书的心得,撰写了本书,以期反映这一问题的研究概貌。
《敦煌学与佛教杂稿》主要内容包括:惭愧地从敦煌学领域中告退,对敦煌俗文学中讲唱文学作品的一些思考,中国存世第二部古书目,中国敦煌学目录和目录工作的创立与发展简述,简评《敦煌劫余录》和《敦煌遗书总目索引》等。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二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九十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由王晶波著,全书以敦煌文献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文献中有关占卜方面的史料记载,并进行系统总结。《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主要就敦煌卜法文献、敦煌式占类文献、敦煌占候类文献、敦煌相术类文献、敦煌宅经、敦煌葬书、敦煌禄命文献、敦煌梦书、敦煌选择时日宜忌文献、敦煌杂占卜文献等进行梳理阐释,并就上述各类文献的特点及社会认识意义作了概括论述。
刘雁翔编著的《秦州文史研究》共分五辑,第YI辑 寻踪古城 ,共有文章5篇;第二辑 求真三国 ,共有文章2篇;第三辑 试说石窟 ,共有文章2篇;第四辑 解读诗圣 ,共有文章9篇;第五辑 问学冯门 ,共有文章7篇。本书是丝绸之路重镇秦州的建筑格局及城建史、相关史实及文化;本书是大敦煌学,如麦积山文献研究、敦煌经卷流传、冯国瑞敦煌学研究成果等。
归义军是晚唐设在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边陲藩镇,中经五代诸朝,至北宋前期覆亡,先后由敦煌大族张、曹等氏世袭掌政,统治长达一百八十年左右。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也建立了西汉金山国及敦煌国。五代初,曹氏取代张氏,重建归义军藩镇,但在正史中却被列入四夷附录或外国传,是个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地方政权。 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经过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的辛勤探索,以藤枝晃《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1941-1943年)、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1996年)为标志,归义军历史的基本面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不过直到世纪之交,各国所藏的敦煌文献才终得以全部公布,对藏经洞的性质与归义军的历史才有了全面认识和把握的可能。本书在总结梳理百年来敦煌文献与归义军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