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光彩 常书鸿、池田大作对谈录》是 敦煌守护神 常书鸿先生与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先生的对谈录。对谈录共五章,围绕敦煌艺术及东方文明展开。对谈纵贯古今,由敦煌而起,延伸至中外艺术史、文化遗产保护、东方文明、世界和平等更深远的主题,远见卓识,令人叹服。其中不乏二位学者对于自身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对理想志趣的探讨,读者亦可从中感受到二位学者于艰难困苦中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令人钦佩的社会责任感。
新疆石窟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是古代聚居于我国新疆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的艺术成果。 《新疆石窟艺术》是常书鸿先生以其亲身考察新疆石窟的经历,结合数十年对石窟艺术的研究,所写成的一本介绍新疆地区各处重要石窟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通识型读本。阅读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石窟艺术创始和发展过程中演变的情况,并了解中国人民如何在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上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因素,从而丰富艺术创作的内容与形式。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莫高窟艺术》用简洁易懂的语言对敦煌艺术的各个侧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剖析,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壁画漫谈》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珍品,上至北魏,下至明清,
本书是对近年来学术热点话题即敦煌石窟 原创性 洞窟个案专题研究的一次尝试,选择敦煌石窟艺术代表洞窟榆林窟第25窟为研究对象。第25窟是吐蕃统治时期的代表窟,其壁画反映出来的浓厚的汉藏艺术融合的特点,是独特历史背景下佛教石窟营建过程中对汉藏民族艺术互动、文化融合的体现。通过对第25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吐蕃人与瓜州本地的唐人在处理唐蕃关系、藏汉关系时的成功事例,可为今天处理汉藏关系提供有益的思考与借鉴。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彩塑纵论》细数敦煌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从早期南北朝时期的深受异域风
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
《敦煌遗珍》是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珍贵古籍史话丛书 项目之一种。作者林世田、杨学勇、刘波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了敦煌遗书从 封存千年无人知 到发展为举世瞩目的 敦煌学 的历史。集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体例清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便于传统文化的普及。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一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16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由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 、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 首都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 共同主办,内容以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种包括中文(繁体字)、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主要栏目有:每年的各国敦煌学研究综述、新书讯、各国召开敦煌学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书评或新书出版信息、项目动态及热点问题争鸣、对国际敦煌学发展的建议、重要的学术论文提要等。本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对学术史的梳理颇有特点,学术价值较高。
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是西部这片热土所孕育出的灿烂杰作。如今随着考古发掘及文献释读的深入,研究新成果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对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出版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的图书数以千计,并且每一时段都会有新的论著问世。 敦煌与丝绸之路学术文丛 就是在以往诸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学界关于敦煌与丝绸之路文化*研究成果的一次梳理与总结。
《敦煌文学千年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编著者颜廷亮。 敦煌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备受关注。从东晋十六国时期到元末明初,前后延续了大约一千多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敦煌文学千年史》作者为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专业学者,有着很强的学术功底,作者汇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敦煌文学从形成、发展、繁荣到销亡的变化过程作了深入系统地剖析,是目前填补敦煌学研究空白的一部有份量的作品。
本书按照公文的三种运行方向(下行、上行、平行) , 将唐宋时期的敦煌公文分成”牒文”“帖文与榜文” ”致书和咨文” ”状文和启文”“别纸” 、\"委曲” 九种文体大类,重点论述各类文体在唐宋敦煌地方社会政治生活中实际的应用,通过对一一些公文内容的解读,对此种公文文体所承担的政治功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实证性分析。同时对判文、批答和公文上的标识符,以及公文上的印章、传递与保存,结合唐宋政治制度予以解读,将公文文体与社会政治制度紧密联系,考察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是本书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