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
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这是一部写给普通读者的中国文学史、写给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家书。 学者、国学世家的传承者王国璎延续数代学人的追求,以半生知识积累、海内外百余年的积淀,用细腻亲和的笔调,重新讲述中国文学悠长跌宕的 一生 。从先秦的神话传说,一路走过灿烂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国人丰沛的情感与思想跨越3000年岁月,在当代与我们重逢,并激发着血脉深处的共鸣。 这部文学史重视体悟文学之美,而且采用了不同以往的叙述路线 它不是单纯以朝代划分篇章,而是以文学体裁的流变为叙述线索,兼顾中西比较、发展大势、作者评述、作品精读与时代风潮。整部文学史如同一部宏大乐章,散文、诗、词、曲、小说等不同文体的 声部 时而独自奏响,时而震撼地合奏,时而彼此影响、应答。一口气读到终点,中国文学明晰的大格局已呈现在眼前,其壮美与丰饶则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以河西地区敦煌莫高窟为中心,对中晚唐至五代时期所创制的僧俗邈真图像进行了综合研究。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首先从概念辨析切入,试图在信仰与图像两个层面,厘清并界定中古时期敦煌邈真的边界与范畴,并力图将其还原到彼时河西地区的历史情境。就家族邈真而言,通过讨论与邈真密切相关的宗教图像,从多个侧面展示邈真对家窟空间布局的整体影响 ;就高僧邈真而言,则追溯其图像元素与配置的源流。此外,《中古敦煌邈真论稿》借助敦煌出土文书及绘塑图像,分别讨论中古前后两例皇室与民间的邈真案例。
《天水麦积山》全景式介绍了麦积山石窟,按照游览线路上的洞窟排列顺序,基于观众视角,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麦积山石窟的山体景观、寺院、洞窟建筑、塑像、壁画等,将佛教石窟知识和麦积山石窟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概况贯穿其中。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是伯希和西域考古探险团最重要的文献,首次公开刊布!伯希和的这部日记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险家或一般学者所作的那种游记,他记述的都是学术上的重要问题,他将田野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口碑补史料,以史料证口碑。该日记始于1906年7月15日的撒马尔罕,结束于1908年10月1日的郑州。书中还附有伯希和于这次探险期间所写的信件,这些信件也都是“ 学术信札”,每一封相当于一篇科考探险日记。这些书信与日记互补互证,角度不同,详略各异,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西域的整体面貌。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吐蕃战争与民族统治对人们信仰的“重构”、佛教和寺院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敦煌世俗佛教的影响、于阗因素的影响、吐蕃及中原汉地艺术粉本的传人及其影响、吐蕃统治者对敦煌佛教的支持等。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该书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本书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2016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由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 、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 首都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 共同主办,内容以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种包括中文(繁体字)、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主要栏目有:每年的各国敦煌学研究综述、新书讯、各国召开敦煌学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书评或新书出版信息、项目动态及热点问题争鸣、对国际敦煌学发展的建议、重要的学术论文提要等。本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对学术史的梳理颇有特点,学术价值较高。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敦煌占卜文献研究的成果,该项研究入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870003),同时还获得了兰州大学 985工程 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ZS003)资助以及*社科规划项目(13YJA770007)资助。 就敦煌占卜文献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其形势并不令人满意,既有成果虽可以起到指引门径的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讲仍较为薄弱,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制约,有些研究论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卷名考订错误、抄创时间判断的错误、研究重复等方面,因此撰写一部搜集详尽、考证精当、充分汲取百年来敦煌占卜文献研究优秀成果的著作以供学术界研究之用,也就成为敦煌学界当下的迫切任务之一。本书的撰写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本书包括易占、卜法、式法、天文占、
《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一书是“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其中之一。本书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顾淑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在阐释莫高窟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同时,精选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以图配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
本书作者以敦煌出土文献为基础,潜心研究了古代西域地区佛教的发展情况以及各个宗教发展的多元性。主要内容包括: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唐代敦煌与长安及法门寺之佛教文化关系、东山法门对敦煌禅修的影响、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研究、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价值、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藏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佛教与回鹘印刷术研究、回鹘萨满教与道教及巫术之关系等。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专题研究针对性强,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