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中国文学史》是林庚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时撰写的,1941年,前三编《启蒙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油印出版。1946年,第四编《黑夜时代》撰成,1947年5月全书出版,朱自清先生为之作序。作者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因而能以诗人的眼光来考察、研究中国文学史,以诗一般的语言写就此书,使之成为二十世纪最有个性色彩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之一。
《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编年史》将以编年的形式对现代(1911-1949)的传记文学发展史进行系统梳理与总结,编成一部《现代传记文学编年史》。现代传记文学完成了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进入繁荣发展期,成果丰富,形态多样,形成了“传记学”学科,所以有必要全面客观地考察、总结这个时期的传记文学成就,检讨其得失,揭示其演变规律。主要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1911年至1949年之间文人学者的传记创作、传记理论研究和传记翻译活动及其成果。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采用“条目”加“按语”相互交融的著述体例,条目列于相应时间之下,同一时间下,不同条目另起一行。按语则是对相应条目的补充说明。“条目”分设传记评论、单篇传记、传记著作、传记作者卒年介绍板块,同时在各栏目适当处加编者按语。若遇跨类,则以“互见法”于相应栏目
本书从书法史的角度研究敦煌地区的各类简牍。 作者以宏通的学术视野观照敦煌地区简牍的书法史意义,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出入各类材料,熔铸众说,新见迭出,对敦煌书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给人 大的启发。 鉴于这样的简牍书法研究现状,本书专以简牍书法的艺术研究为突破口,力求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研究方法做一项带有开拓性的工作。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 本刊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本丛刊由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上海师范大学敦煌吐鲁番学研究所、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会、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合办。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哲学、宗教、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各方面的学术专题。 本刊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是伯希和西域考古探险团最重要的文献,首次公开刊布!伯希和的这部日记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险家或一般学者所作的那种游记,他记述的都是学术上的重要问题,他将田野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口碑补史料,以史料证口碑。该日记始于1906年7月15日的撒马尔罕,结束于1908年10月1日的郑州。书中还附有伯希和于这次探险期间所写的信件,这些信件也都是“ 学术信札”,每一封相当于一篇科考探险日记。这些书信与日记互补互证,角度不同,详略各异,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西域的整体面貌。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该书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本书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该著为20世纪40年代敦煌莫高窟原大壁画粉本,且为手线性粉本,十分珍贵。每一粉本上的人物各部位均用汉字标明颜色,且有张大千编号,这也是区别于目前所见张大千各类粉本的*不同和有价值的地方。粉本线条流畅自然,贴近原作,在诸多壁画毁坏的情况下,该批粉本有十分珍贵的文献价值和绘画艺术价值。
本书内容以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种包括中文(规范繁体字)、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主要栏目有:每年的各国敦煌学研究综述、新书讯、各国召开敦煌学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书评或新书出版信息、项目动态及热点问题争鸣、对国际敦煌学发展的建议、重要的学术论文提要等。
《2016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由 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 、 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 首都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 共同主办,内容以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种包括中文(繁体字)、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主要栏目有:每年的各国敦煌学研究综述、新书讯、各国召开敦煌学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书评或新书出版信息、项目动态及热点问题争鸣、对国际敦煌学发展的建议、重要的学术论文提要等。本輯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对学术史的梳理颇有特点,学术价值较高。
这是一本让大众亲近敦煌艺术的通识读本。 清华大学艺术史论系教授杨琪,选取敦煌石窟艺术中重要的作品,从壁画、绢画、彩塑、飞天、乐舞、建筑、经卷、衣食住行等角度,用明白晓畅的文字,把艰涩深奥的敦煌知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中。并配以精美的图片,为大众提供一本入门的通俗读物,轻轻松松地走进敦煌艺术的大门,看见敦煌艺术千年流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