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又稱鐘鼎文,泛指金屬器物上的銘文。 金文產生于商代早期,逐漸興盛于商代中期的盤庚遷殷之後。商代的金文,早期通常僅二一個字,多者也不過四五字;晚期有多字者,但字數未過五十字。商代金文的内容較簡單,或記器主之氏族,或標鑄器之氏族或製作者,或述祭祀何人,或表存放地點或使用場所。這時期的金文,一般都鑄在器物的内底、腹底等不引人注目之處。繼商代之后的西周金文,與商代金文相較有了較大的發展,除了大量的數十字的短文外,長篇巨製者已非屈指可數。其内容也已頗為複雜,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法制、禮儀、生活等各方面。西周之後的金文,經過了春秋時期的平穩沿續后,到了戰國晚期終于衰落了。 商周時期的金文,從研究商周歷史的角度而論,提供了史書未載的大量資料;從研究上古語言的角度而論,展示了
本文是一篇隶属中国音乐史方向的博士学位论文,其意在探索我国青铜乐钟的发生、发展、演变,直至辉煌、衰落,而后重获“新生”的历程。全文依据乐钟的发展脉络,共分五部分进行了论述: 首先,在探索青铜乐钟的发生与初期阶段乐钟的编列问题上,回溯了自新石器时代中期至晚商时期钟类乐器的起源和演变,对陶铃、陶钟与铜铃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体外击奏种类乐器的起源时间和直承母体,对晚商青铜庸(镛)器的编列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现今在此问题研究上存在的误区及匡正的方法。 其次,本文第二章专文对西周发展乐钟的情况进行阐述,对甬钟的出现、双音钟的厘定和编列乐钟的音列调定进行了专节论述,对学界颇具争议的甬钟之源、双音钟现象进行了评析,通过五例西周八编列乐钟的分析,对西周时期的乐钟编列情况和曲此而及的乐
吴小平、蒋璐、黄厚明编写的《汉代刻纹铜器考古研究》系统地收集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汉代刻纹铜器资料,从考古学的角度对汉代刻纹铜器进行多视野的研究,首先是各区域刻纹铜器的个案研究,内容涉及各器类的造型、纹饰、年代、出土地域,之后宏观构建了汉代刻纹铜器的发展过程及其源流。分析了东周刻纹铜器对其的影响,后从图像学的角度,探讨了图案、图像在铜器上的变化过程,并分析了刻纹铜器的用途。适合于从事考古、历史、工艺等研究的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阅读。
此书为溢价书 数量有限 欲购从速 唐代金银器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古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金银器中,唐代金银器无论是文献资料、考古出土实物,还是研究成果都是最为丰富的,本书旨将此方面内容研究成果通俗、浅显的介绍给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唐代金银器、领略唐代金银器的风采,通过文物这一载体,去认识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从而引发人们对唐代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索。 本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介绍有关文物知识,更在于通过文物这一载体,去认识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为此,本书尽量避免从单纯考古和器物的角度欣赏唐代金银器,而是重在发掘文物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力图让读者在了解有关唐代金银器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对唐代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思索。
青铜器是人类学家公认的三大文明起源之一,与文字、城市比肩齐名。我国是世界上早进入青铜时代的国家之一,其青铜器种类繁多、多制瑰丽、花纹繁缛、制作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国青铜器特有的艺术魅力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更构成了我国无可替代的青铜文化。 本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丰富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大量有关中国青铜器的研究资料,对中国古代青铜器做了全景式介绍,展现了我国古代青铜文化的优良品质。 全书以古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为线索,将青铜器置身于它们所产生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从青铜的文化历史、器型纹饰、鉴赏收藏三个大方面介绍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青铜文化的发展、艺术魅力、种类和艺术价值,收集了从夏、商、周时期至清代晚期的相关青铜器精品图,以求读者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接受我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回顾了20世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历程,概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类、分期、铭文、冶铸、鉴定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配有彩图8幅、插图50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介绍了拨开重重迷雾,拂去千年尘埃,搜寻浩潮史籍,通过再现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进程,走进引人入胜的西部,追寻古蜀文化的辉煌、丝路文明的绚丽、西夏王国的兴衰、南诏大理的沧桑、夜郎古国的神秘,从而展示西部各地域多姿多彩的历史与文化。 当我们踏上西部的土地,从青海的黄河曲,到河套平原,到处都可以找到曾经建立过西夏王朝的党项民族的身影。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巴丹吉林沙漠黑水城的佛塔与残垣断壁,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中西夏洞窟的精美彩塑和壁画,贺兰山下苍凉雄浑的“东文金字塔”……无一不在哀怨地诉说西夏王国和党项羌民族的历史文化之谜,引发你浓浓的思古幽情:党项羌从哪里来?西夏这个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上演了哪些精彩的剧目?膘悍的西夏人后的归宿又在哪里?
段勇博士的这部《商周青铜器幻想动物纹研究》在章简要回顾国内外学者对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的主要历程之后,集中就这一时期常见的三种纹饰——兽面纹(即饕餮纹)、夔龙纹和鸟纹逐一作类型学的分析,并且指出各纹饰的时代变迁与地域差异。各章后,又都附有该种纹饰的“标本图”和“断代表”,甚便于读者使用。
明清金佛像是佛教造像术之一。明代由于寺院广建和民间供奉的需要,以朝廷布施给宗教领袖的需使得金铜造像迅速发展,并形成了乐、宣德间造像水平的“永宣金铜造像”。此时的造像面相满、造型优美、金充足、艺术水平极高。清代造像继承明代风气,工细作,是藏传金铜造像的高峰期。现在这些造像不仅仍是佛教徒膜拜崇奉的对象,更是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受到中外收藏界的爱。本书作者利用博物馆和民间的丰富资料编写本书,详细阐明了明清金铜造像的发展史,各地和各时期的制作和艺术征,以及汉式佛像和藏传佛像的分类和名号,还有铜佛鉴定、辨伪等收藏知识。后附彩色插图一百余幅,介绍了一百多尊不同佛像的生动形象。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从中国古代金属开采、冶炼、铸造锻造遗址的发现和典型金属器物的分析入手,全面综述了20世纪冶金考古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作了概括和总结。全书约10万字,配有彩图7幅、插图83幅,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青铜器在中国文明的流程中,既是一种象征,又是产生这种象征的因素(张光直语)。在数量上,我们非常明显地注意到中国所发现的古代青铜器,要比任何其它古代文明中的多。甚至,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大胆宣称:就目前已经发现的青铜器来说,中国发现的器物总量,可能大于世界其余各地所发现的青铜器之总和;而中国所发现的青铜器之种类,又可能多于世界其它各地所发现的青铜器的总和。在人类的进化史上,不论从“野蛮”到“文明”的转化程序或原因上有多么相似,青铜器的重要性像在中国这样处于中心性的,是少之又少的。那么,相对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重要性而言,在中国古史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的情况下,青铜器也就合乎逻辑地成为解读中国古文化必经的,或者说是重要的途径与手段了。 对青铜器基本形态的研究,主要分为形制与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世界曾经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多数没有能够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而转移到另外的地区。唯有中国这个国家,既可古老又年轻。从原始社会到形成国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五千年以上。中国和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而弥新。 本丛书的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委会对类目重新加以调整,确定了考古、史地、思想、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经济、文艺、体育十个门类,共100个专题,由商务印书馆独家出版。每个专题也由原先的五万多字扩大为八万字左右,内容更为丰富,叙述较前详备。希望这套丛书能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中国文化的主流与特点,读者能够从中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