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燕山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乾隆《昆明湖泛舟》)。本图以形象的漫画笔法反映了颐和园盛时的全貌。图后附有圆明园的大事年表及对园内的各景区扼要的文字介绍,还有小知识、旅游提示、旅游拾趣、历史回顾、历史轶闻等文字内容。
《中兴遗史》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 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近现代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是近现代建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杨洁所著的《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以南京为例》回顾了国内外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情况,分析了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现状与问题,结合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南京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目的、策略和方法。通过对五个名人故居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影响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因素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今后近现代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借鉴和指导。 《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以南京为例》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及建筑学专业师生阅读参考,亦可供对近现代名人故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临潼县城东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个建立中央统一政权的皇帝赢政(前259-前210)的陵墓,占地56.25平方公里。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皇陵东侧约1.5公里处共发现3座,出土文物中以兵马俑为著名。兵俑一般高1.8米左右,按军阵排列,表情、姿态各不相同。据推算,待3座兵马俑坑全部发掘完毕,可出土陶俑7000余尊、陶马600多匹、战车百余乘、兵器数十万件。这是当代中国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新疆古称“西域”,自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此活动。先民们用简陋的工具从事围猎、农耕、放牧,与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艰苦的环境并未泯灭先民的智慧,山谷石壁的岩画生动描绘了他们生活的场景和与大自然抗争的画面。历史上随着丝绸之路的贯通,各种文化相融会,形成了独特的西域文化。目前发掘、发现的佛像、壁画和文物中都能看到地域文化的缩影。另外也有许多为移植边疆的中原文化器件,那些在黄河流域已被破坏甚至绝迹东西,在塞外反被保存下来。这些古物珍迹都是价值连城的珍宝,是我国古代文化、佛教艺术遗存的重要部分。编者只是撷取了其中的小部分,以飨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们!
本书所收文章,是我在1977年至1992年间完成的,是我的早期著作。时间虽过去十三年,但书中的不少基本观点,已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是可以立足的。例如,关于“妇好”姓氏问题,文章指出,“妇好”非“子”姓,“妇好”乃“子方”之女;关于殷人姓氏问题,文章指出,殷人非“子”姓,而是“妃”姓。殷人姓氏问题,在1991年出土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中,再次得到了证实,已成定案。”关于殷代金文中的“亚”形问题,文章指出“亚”是一种武职官名,担任这一职官的通常是诸侯。尽管目前学界对“亚”字仍有不同的看法,但对铭文族徽中的“亚”形,认为是代表武职官名,渐成共识。再如铭文族徽中的“戈”字,文章指出是代表夏部遣民后裔氏族,这也得到愈来愈多学者的认可。所有这些,都使笔者感到欣慰。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从城市、建筑、墓葬等方面,对渤海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有重点的对外学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客观的阐述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极为有益的帮助。书中配有彩图8幅、插图28幅。
距北京125公里,坐落于河北省遵化市西北50公里处的清东陵是我国现存规模*、体系完整、布局为得体的帝王陵墓群,占地78平方公里,陵寝15座,埋着5位皇帝和156位皇后、妃子以及皇子公主。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2000年11月50日,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书内容包括:悠悠古商城、古商城秘史、古商城趣事、古商城旅游景点、古商城人文景物传说、古商城商业民俗及俗语、古商城节日习俗、洪江区旅游交通服务示意、洪江古商城周边名胜旅游景点介绍等。
“平遥古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平遥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导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平遥古城的评价,是对她名副其实的评语。自有郡县制以来,平遥就作为“县治”而存在至今。古城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是我国境内保存为完整的明、清县城原型,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变化、人类居住形式变迁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等的活标本。城内由古城墙、古街巷、古店铺、古庙宇、古民居组成的大型古代建筑群,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精髓和建筑风格样式的完美展现,体现了汉民族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在本书中,作者是以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并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佐证,以唐代帝王皇位的更迭和主要历史事件为主轴线,并从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和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出发,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的理论思想为指导,钩沉索隐,考核稽实,历史地、系统地阐述了唐代帝王陵墓的体制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盛衰演变的过程,并对陵园石雕艺术品,陪葬制度以及陵墓主人的历史地位和功过,作了广泛深入的探讨,是融资料性、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富涵教育思维和科学史观的历史知识读本,内容翔实,条理清晰,论述精辟 ,是一部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专著。
清西陵是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皇帝及多位后妃、阿哥、王公的陵寝所在地。自雍正八年(1730年)首建泰陵,至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共建有14座陵寝,包括4座帝陵,3座皇后陵墓,7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宣统皇帝溥仪于1967年去世,初安葬在八宝山,于1995年迁葬到清西陵的华龙皇家陵园。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本书作者将带您走进这些古建筑群中,去解密中国皇陵的后绝唱,窥探千古帝王的命运沉浮。
本书通过再现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的进程,走进引人入胜的西部,追寻古蜀文化的辉煌、丝路文明的绚丽、西夏王国的兴衰、南诏大理的沧桑、夜郎古国的神秘,从而展示西部各地域多姿多彩的历史与文化。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文明形态,相关的考古发现也正引起专家和读者的强烈关注。此书作为西部文明之旅丛书中间的一本,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果。
sg nnh将在对壁画墓进行分区分期研究后,对照墙进行了分区和分期的专题研究,从微观的角度以探讨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把握其时代特征,以期能够更深入准确地把握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的特点。
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洹河,是我国北方的一条小型水系。多少个纪元,她静静地流淌在豫北平原,宛如一名裸卧的少女,冰肌玉肤,睡意蒙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依偎在洹河怀抱的豫北重镇安阳,曾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王朝的都邑所在地。 这个王朝便是商朝。商王朝在安阳的都邑,被称为殷墟。 巨大的宫殿、恢宏的宗庙、气势磅礴的王陵,描绘出一幅壮阔的画面。残断的甲骨卜辞,虽然常常只存留只言片语,但仍然可读出百转柔肠。 公元前1046年,当西周王朝的历史车轮碾过豫北大地的时候,殷商成为过去,都邑沦为废墟。然而正如一位学者所说,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因此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