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全面搜汇、整理商代考古学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分析和区系文化模拟,结合甲骨文、金文与文献史料,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间关系及城邑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与都邑文明,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本书从人类学功能学派以及社会文化史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图像题材与墓葬空间及墓主人之间的关系。并将石室墓中的墓葬石刻视为巴蜀地区一种重要文化特征的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和解读。宋代的巴蜀地区墓葬石刻材料丰富,那么丰富的墓葬石刻背后的核心主题思想是什么?有没有一个建墓核心之所在?关于此问题,目前学界根据墓葬石刻的内容、图像或者画像角度等方面对其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但大都看到的是各种石刻题材或者儒释道三教在墓葬中的影响,但显然这是站在今人的角度上来审视。那么立足于古人的视角,这些石刻题材与其所处空间与墓主人的关系是什么?其背后的文化指向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与追问,更有助于理解区域宋人的丧葬观念和制作石刻的旨趣所在。另外,巴蜀地区石刻墓葬广为流行,它的载体大量选用石头
《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内蒙古古塔》是根据《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的宗旨而编写的有关内蒙古现存古塔的介绍。 佛塔是佛教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是佛教得以传播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历史上,随着佛教的传人和发展,我们内蒙古地区曾建造过数千座风格古朴典雅,造型极为美观的大小不同的各类佛塔。它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观赏价值。可惜,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天灾人祸之故,其大部分佛塔已被毁坏或倒塌。但是,所剩的佛塔依然容光焕发,吸引着中外众多游客,前来游览观赏。其中,有些地方的佛塔,倒塌后,经过重修,已恢复了巍峨挺拔的古貌。有人说,“古塔要揭秘”,其实,也没有那么多秘密,无论是辽金时代的密檐式和楼阁式佛塔,还是元、明、清时期的覆钵式佛塔,其造型风格和艺术等诸方面,已有
六年前,我应邀作为刘毅博士的《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高兴地看到了这篇博士论文。我长期从事古代都城与帝陵的田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我曾经参加并主持过汉唐帝陵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与研究,此后我一直十分关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学研究,这就是我看到《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倍感兴奋的原因。 近年有关古代帝王陵墓方面的著作出版数量不少,其中大多为普及读物,像刘毅博士《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这样的学术专著还不多见。《明代帝王陵墓制度研究》的突出学术特点是考古资料的大量使用,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的有机结合。 本书系统考察了明代皇陵、王陵的陵园制度、玄宫制度及其特征与演变,包括陵址选择的地理因素、政治因素、风水理论、礼制因素,帝王埋葬制
《苍洱地区史前文化》以洱海盆地为 中心,梳理了大理市及其附近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和调 查成果,综合述评了以往对该区域的考古研究。在此 基础上,以近期发掘的大理银梭岛遗址出土的材料作 为基础,通过对T10、T15所出遗物深人的地层学、类 型学分析,将该遗址分为了四大期七期十一段,涵盖 了苍洱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的发展历程。 以陶质陶色、纹饰、器物的典型组合为依据,初步拉 出银梭岛遗址距今5000~2500年的年代序列框架。 在初步建立文化序列后,以年代为框架,通过各 期的遗物、遗迹现象的分析,对银梭岛遗址各期的文 化属性、社会生活一一进行推测、判断。 为了建立苍洱地区的年代序列,在对银梭岛进行 重点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结合环洱海地区调查材料和 历年考古发现,对银梭岛遗址的年代序列进行了填补 和扩充,
西汉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废皇帝”,根据史书记载,他在十九岁时登基当皇帝,然而仅仅二十七天后,就因为荒淫无道、顽劣放纵而被大臣们赶下皇位。据统计,他在这二十七天里做的坏事,竟达一千多件!这位“废皇帝”,就是著名的汉武帝的孙子——刘贺。刘贺被废以后,被贬为海昏侯,从此抑郁而终。 2011年,海昏侯墓因盗墓贼的盗扰破坏,考古工作者在南昌市新建区墎墩山上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工作。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其无比奢华的随葬品再次震惊世界,引来各方关注。无比炫目的随葬品清单上赫然有金饼、金板、马蹄金、麟趾金等金器370余件,铜钱200多万枚,此外,还有玉器、青铜器、漆木器等价值连城的文物不计其数。 本书细致挖掘和梳理历史文献,努力为读者还原出刘贺被废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探寻刘贺个人悲剧的源头以及当时政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博大精深,发展过程波澜壮阔,文物遗存世所罕见。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遗存文物的研究分析,我们既可以从中获得经验,又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基于这样的想法,加之咸阳 的帝陵文化,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这部《咸阳帝陵》丛书,以满足读者研究帝陵文化的兴趣。这套丛书共10册,将咸阳原上的27座帝王陵墓按朝代顺序分别或合并编写。为丛书撰写稿件的作者大部分来自文物工作一线,还有长期从事文物和考古工作的学者,其中好几位同志至今仍担任博物馆和文管所的馆长或所长。如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从事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近60年,是全国 的汉史专家、文物保护专家。他年事已高且身体多病,为
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由皇家开凿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不可错过的瑰宝。《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关于云冈石窟与历代云冈人的历史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段关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一千五百年前,人们虔诚发愿,要在灵山巨岩之上营造出一个胜极的佛国。”北魏时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主持云冈石窟的开凿建设。孝文帝、冯太后时期,石窟建设愈发兴盛,北魏后期则逐渐衰微,云冈石窟历经多次荒废与重建,甚至一度经受着严峻的盗凿考验,直到近代被考古学家再次关注,才遏止了 多的国宝流浪海外。本书爬梳了云冈石窟的历史沿革,亦讲述了无数云冈人的故事:一举夺回学术主动权的中国云冈学奠基人宿白先生,勇敢开辟新赛道的云冈守护者、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用古建筑学思路还原石窟工程营造的新一代学者彭明
1978年夏,湖北随州的擂鼓墩出土了震惊世界的曾侯乙墓,与三星堆、兵马俑相媲美,挖掘的大批战国文物举世瞩目,尤其65件大型整套编钟,堪称世界第八大奇迹,它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成为国之瑰宝,为中国考古史上所罕见。 自曾侯乙墓发掘以来,对曾侯乙墓的研究就一直不断,但是从礼乐制度角度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图书却是少见。《曾侯乙墓礼乐制度研究》着眼于周代礼乐制度,运用考古、音乐、丧葬、民俗、文化多学科知识,依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展开曾侯乙墓礼乐制度的研究,即从曾侯乙墓葬形制与礼制关系、曾国先民墓葬风俗、曾侯乙墓随葬器物、曾侯录乙钟磬、曾侯乙墓玉礼器、曾侯乙墓文字书法艺术、青铜器雕塑绘画艺术与礼制关系七大层面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和探讨,填补曾侯乙墓研究的空白。《曾侯乙墓礼乐制度研究》史
2000年—2002年在太原王家峰发掘的北齐武平二年太尉、武安王徐显秀墓,是目前已知北朝保存为完整的壁画墓。 墓中出土了墓志、陶俑、瓷器和蓝宝石金戒指等文物共530余件,更重要的是出土了300余平方米彩绘壁画,包括墓道两侧的仪仗出行队列,墓室四壁的墓主人家居宴饮、出行备马备车场面,以及天象神兽等内容。这些壁画不仅代表了当时的绘画水平,而且由于其完整再现了北齐达官显贵的奢华生活,为我们研究北齐社会历史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
本书首次利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河套地区157座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大小城址进行了系铳整理和分类,并对这些大小城址的历史背景、墓葬材料、长城、出土封泥官印、壁画等进行综台考察,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精彩纷呈的河套文化全景图,对于读者深入了解该时期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发展情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百年考古大发现系列丛书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基础之上,又挑选了数十项,原则是每个项目为一本书。这些项目除了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意义、在国内外产生过重大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之外,项目的选择上也兼顾到考古文物学术内容的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作为考古文物的普及读物,这些项目还必须有一定的可读性、社会的认知性。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基本信息 书名:古迹遗址行 定价:58.00元 作者:龚良 著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103646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kg 内容简介 《古迹遗址行》是作者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工作后期和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工作期间完成的文保项目和撰写的论文,时间跨度主要在1995~2011年。基本反映了我对文物保护理念、文物保护规划设计项目和大遗址保护利用契合民生的思考。我积极探索古迹遗址保护在江苏的实践,希望文化遗产的保护,能融入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