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彻底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历史研究也不断带来新的信息。 备受瞩目的图坦卡蒙墓是否还有不为人知的秘密?亚历山大大帝和埃及艳后的陵墓究竟在何处?国王谷里是否还藏着神奇宝藏?有足够多的线索诱惑着人们,激发人们的想象,却没有充分的证据指向确切的结论。 克里斯 农顿在书中不但精彩地捕捉了埃及考古学史上激动人心的发现时刻,生动讲述非凡探索者们的发现过程,而且思考着已有考古材料与历史文献留下的重重谜团,以及公众的兴趣如何影响埃及学的发展,再次燃起人们对未来埃及考古发现的热切期待。
《大清皇陵旧影》是一部以老照片为主介绍清朝陵寝的图书,作者是我国研究清朝陵寝和清朝后妃的专家徐广源老师。全书图文结合,编排有序,分为 关外三陵篇 清东陵篇 和 清西陵篇 。作者按照各皇陵建造顺序对陵区内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详细介绍,同时兼顾陪葬墓及陵区庙宇。书中800余幅珍贵的清陵旧影,为读者很好地再现了清朝皇陵在各个时期的原貌及其历史沿革,极具观赏性、研究性和珍藏性。作者在40余年对清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亲历考古的经历,用质朴而富有故事性的文字对皇陵的建筑及其历史进行解读,使得读者可以穿越时空,回望历史,生发思古之幽情;而同一地点不同年代的对比照,会令读者在抚今追昔的同时,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巴彦诺尔唐墓是一处位于漠北草原的关中风格唐朝贵族墓葬,墓中发现了大量陶俑、壁画等初唐风格的文物,同时发现了中亚、拜占庭风格的器物。该墓葬和漠北其他铁勒考古遗址的发现,为唐代北方羁縻府州和草原丝绸之路等的研究提供了新史料。本书主要研究了巴彦诺尔壁画墓的基本形制、壁画、随葬俑、金器、金币等内容,还从唐朝羁縻统治时期的其他墓葬、城址、题记等方面,就唐朝在漠北的羁縻统治和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进行了探讨。
商代是中华古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国历史画卷在商代史的永久记忆上前赴后继地拉开。以古为镜,可知兴替。商代文明的发展时空,下启中华文化演进的先河,由宋镇豪担任主编编写的十一卷本《商代史》用断代史著述体例,通过有商一代历史事象与制度名物的研究,寻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元素的由来、特征、品格与传承,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全面搜汇、整理商代考古学材料,进行典型遗址分析和区系文化模拟,结合甲骨文、金文与文献史料,分析商朝城邑的空间关系及城邑体系的分层结构形态与都邑文明,进行理论上的阐述。
本书作者徐鑫先生自幼生长在清东陵脚下的马兰峪镇,成年后在清东陵工作,作为守陵人他对清朝陵寝的熟悉程度无人能及。 谁是东陵大盗案真正的盗墓者?慈禧为自己的陵寝怎样进行风水选址?营建慈禧陵地宫时有什么秘闻?为什么说慈禧陵寝比紫禁城还豪华?开启慈禧陵地宫时发生了什么样的风波?慈禧陵地宫清理和慈禧遗体的近况如何?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历史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浩瀚的档案和史料,大量阅读了清代史籍和清人笔记,对于清东陵的各陵进行了多次实地勘察,走访了很多当年的守陵旗人,取得了许多手珍贵资料,对于各类历史谜团,作者一一加以考证和辨别,历时多年,撰写而成。本书在内容上尽量体现真实、详细,并附有大量珍贵的图片,力图将读者带回当年慈禧陵所有事件的现场。
本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兼收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针对历史事件、美学价值、科技成就、社会影响以及相关国家的管理体系、法律制度等不同内容进行启发式介绍,为人文相关领域的学生培养人文意识及跨学科思考能力,作为大中专院校的通识课教材。本书也可以作为科普图书,为社会大众普及对世界遗产的认知,从而培养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自发保护文化遗产的共识。全书风味8个章节,其中第二至七章是以地域结合文化特征分别介绍中国,亚太地区、阿拉伯地区、非洲、欧洲与北美、拉丁美洲与加勒比海地区的世界遗产
本书通过对南越文王赵眜墓出土的文物资料,并结合文献记载,对南越国的多元文化因素进行探究、并藉以解密岭南文化得以形成的密码。括南越国的历史地位、世所罕见的出土文物、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上、下)、海外文化遗物五部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带领大众穿越千年,探寻南越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根同源的文化基因,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备,文化价值与文献价值并具,是一本研究西汉历史绕不过的学术专著,也是研究岭南文化不可不读的专业著作。 本书原是南越国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4个研究课题报告之一,由张荣芳、周永卫、吴凌云三位专家撰写而成,文字计有8万字,图片约100张;原为2011年出版的《南越国遗迹研究》的一个部分,该书出版后,读者对南越王墓的多元文化因素甚感兴趣,因此,本次特将此部分加以扩展,将配图全部换为高清
大遗址展示,这一话题自2000年以后广为学术界所热烈讨论。它一方面是一个关切到成百个大遗址未来发展路径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户,折射着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研究领域诸多初见锋芒、值得深究的学术问题。该书正是基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的诉求,结合作者搜集到的诸多实证材料而*终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仅是对西方理论的一个中国式议题的补充,而是能在既有的理论框架中对一些原生的重要缺陷做出回应。
汉初,郡国并举,形成了政体上的东西分治。本文以考古学资料为中心,在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与政治因素的互动中再度观察汉代的郡国制问题。通过对关东地区汉墓的综合研究,探讨了关东汉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脉络,揭示出当地汉文化发展的渐进改良模式。进而,通过与两汉政治环境变迁的对照,指出汉代制度层面的郡国分治与社会文化的东西异制相互影响,移风易俗,平稳而有效的整合了地域差异显著的关东之地。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语中,“中国”(China)和“瓷器”(china),就是同一个单 词。 德化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业生产区和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陶瓷制造历史悠久,商周时期即开始建窑生产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福建原始瓷器的早发源地之一。 唐代生产青瓷,宋元以来,德化所产的各类瓷器,如青瓷、青白瓷、白瓷等,远销海内外,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中国三大古瓷都,是我国南方历史悠久、工艺独特的名窑之一。 悠久的制瓷历史,体现在文化遗存上,就是古窑址遍布于全县l8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已发现商周时期、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古窑址239处。其烧制规模之大,窑址之多,分布之广,冠于全省,在全国是极其少见的。为难得的是,德化窑火,从唐代以来,时
本书在对安岳石窟造像较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以调查所获大量的手资料为主要依据 ,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并参诸文献,首先对安岳石窟造像进行了综合分期研究。结论认为,自唐开元至南宋末,是安岳石窟造像的盛期,大致可分为三期:期是兴盛期,时间为开元至晚唐景福年间;第二期是延续期,时间为前蜀天复七年至后蜀被灭国时;第三期是衰落期,时间为北宋元符年间至南宋庆元年。
一座座古墓(古遗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悬疑故事;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眼花缭乱价值连城的文物宝藏。 厚厚的黄沙下埋葬着无数珍宝的同时,也埋葬着惊人的历史秘密。考古人员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对古遗址和文物进行检测、鉴定、研究,从而揭开了古人惊世的秘密,破解人类历史之谜。 考古工作者与盗墓贼进行了生死对决,硝烟弥漫,情节曲折惊险,令人触目惊心,不禁引起我们对历史遗存、国家宝藏的命运的担忧和关注。全书图片精美,大多是罕见宝藏的照片。 《寻宝秘笈I:神秘古墓疑案》:厚厚的黄沙下埋葬着无数珍宝的同时,也埋葬着惊人的历史秘密。考古人员用抽丝剥茧的方法对古墓和文物进行检测、鉴定、研究,从而揭开了古人惊世的秘密,破解人类历史之谜。考古工作者与盗墓贼生死对决,硝烟弥漫,触目惊心。书中藏有寻宝
斯文 赫定(1865 1952)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这位瑞典著名探险家和地理学家因发现楼兰古城的遗址,令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1930年6月25日,斯文 赫定从北京驱车前往承德(热河),在承德逗留十个日夜,写下了《帝王之都 热河》一书。该书不仅详细记述了斯文 赫定一行从北京到承德的旅行以及在承德的所见所闻,而且通过收集和翻译大量中外文献资料,将清朝帝王在避暑山庄的生活真实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斯文 赫定通过对数据精确的记录和对细节的描写令承德的多座寺庙建筑跃然纸上。书中更配有八十多幅珍贵老照片和四张作者手绘写生图,配合精妙的文字,将承德宗庙这些艺术瑰宝展现在读者面前。
合江石刻体现了四川地区石刻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研究南宋时期石刻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本书作为合江宋墓石刻的研究成果,大致包括五方面内容:系统研究了合江宋墓石刻产生的背景,分别从民族融合完成、经济发展状况、思想文化影响三方面探讨宋墓石刻的产生背景;概述了合江宋墓的分布和形制;叙述了合江宋墓石刻的特征和内容;专题研究宋墓石刻反映的宋代合江社会状况;比较研究了从汉代到宋代人文的变化。本书研究了作为千年古县的合江,在宋代时期的社会发展脉络,本书的出版能为今天古县的社会建设提供重要借鉴。
谁在这且无朊周原沉睡千年?脚下是宇宙法界,背后是盛世大唐,佛祖圣骨在世纪之交显现,雷音五洲,年复年年,让我们一起在韩金科编著的《圣骨法门之谜(亲历考古)》发觉文明的碎片吧!
我们选择典型的发掘事例,争取发掘主人持人的合作,请他们撰写老古的掘记,并证得他们的同意,尽可能地将某处发生过程以及有助于了解此处古代的资料,如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等都包括进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我们的愿望。现在,记事又记情的重大考古发掘记,与大家见面了。 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发掘,时至今日,已三十多年了,回忆起当年参加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研究,涉及的人和事太多了,而本书所记载的一些发掘情况,仅仅是笔者在参加三座汉墓的发掘和研究过程中,所能亲自参加和亲眼见到的一些事实。在写些书时,也曾尽量地做到全面地反映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有关研究,我们参照了侯良、何介均、张惟民、周世荣、傅兴有等先生撰写的有关马王堆汉墓的发掘记回忆和研究文章,同时也参照了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长沙马王堆一号
该书全面而简洁地展现了满城汉墓的考古发现、形成规模、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意义及其文物保护情况。图文并茂,同时配有大量的插图。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研究》将敦煌僧寺纳入到整个中古社会佛教发展的这个大的历史背景当中,以敦煌净土寺和龙兴寺为重点,研究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寺的存在形态。首先以敦煌净土寺为中心探讨其与当时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人群的方方面面的往来关系。其次,探讨吐蕃及归义军时期的龙兴寺在敦煌地区政治、经济、佛教、文化教育以及社会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专题性研究,揭示了龙兴寺的社会功能,推进了敦煌佛教史的研究。再次,对敦煌寺院的建筑进行分析研究,并勾画出敦煌寺院的结构及其布局。第四,进一步将僧寺与尼寺进行比较,在尼寺研究上取得不少成果。后,对于佛教寺院的社会事业专章讨论,揭示了佛教的世俗存在形态和深厚的民众信仰基础。第五,为敦煌佛教的研究者提供了经过整理的
良渚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聚落形态、宗族构成、社会生活、宗教观念、礼仪制度、艺术情趣等考古学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导致这种文化独特性的原因又牵涉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类型、生产方式等方方面面。 《良渚文化研究丛书》是以考古发现和出土的大量信息资料为素材,挑选和邀请在良渚文化研究各个不同领域内卓有成绩的中青年专家,就各自擅长的专题进行较深入的研究,然后撰写出版相关专著,旨在通过对良渚文化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诸多方面子课题的系列研究,由点到面,构筑起对良渚文化全面和纵深研究的较完整体系,深化对良渚文化和良渚遗址的总体认识。以全新的角度和合理的诠释,赋予断简残片式的考古资料和信息以全新的生命力,部分复活和建构起四五千年前良渚文化人与人之间、人与遗迹之间、人与器物之间、人与事件之间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