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 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 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 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本书是以南宋临安城复原研究为主题的城市考古著作,运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以现代实测地形图为底图,结合考古、文献、地图材料,通过全面细致的考证,编绘出准确的城市复原图,在此基础上,从考古学角度探讨南宋临安城的形制与布局。本书对于南宋临安城相关历史研究,可以从城市考古角度提供必要的空间信息。
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全部出齐。该丛书为目前国内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临木扎特河河谷,现有编号236窟。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早、地理位置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3世纪,8-9世纪逐渐停建。1961年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共三卷,每卷发表图版192~300幅,论文2~5篇,并附有图版说明、大事年表和实测图,以及内容总录。
战国赵北长城,是内蒙古境内修筑早的长城。关于这道长城的修建,《史记》作了记载,此后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有所提及。将赵北长城的遗迹真正作为考古调查的,还是1954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成立以后的事。 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身,在20世纪9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前辈学者李逸友先生,对赵北长城的调查研究深入。李先生通过调查认为,赵北长城的东端在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境内,未进入河北省,西端在今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山前,未跨越明安川进入后套平原北侧山系。李先生的这些认识,大方向是正确的。通过本次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对赵北长城的东西端点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东端点终止于兴和县城关镇脑包窑村东1.8千米处,恰好是今天内蒙古自治区与河北省的省区界,西端点终止于乌
昭化寺位于河北省怀安县安城镇西大街。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后来又废弃。明正统元年至八年(1435年-1443年)重新修建。昭化寺全部建筑均为石条基础,砖木结构,曲槛雕栏,修廊大厦,天王殿、大雄宝殿均为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四面斗拱,玻璃瓦盖顶,玉龙卧脊,兽头出飞檐。殿内金像悬山,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本书通过对昭化寺内现存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大士殿四座正统原建,作了仔细的考察,总结出九条建筑上的风格和特点。
燕下都乃春秋战国时期燕国都城之一,近百年来出土了大量半圆瓦当。《燕下都瓦当》作者吴磬军在长期的收藏研究中,通过此书向读者呈现目前所见燕下都瓦当不同纹饰类别的基本风貌。使读者对燕下都瓦当的产生与使用、基本特征、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既具审美观赏性,又具学术研究性。《燕下都瓦当》从“真、奇、美、稀”四个角度考虑,选择一百二十余品,并配以相关的建筑构件,构成该书的主体内容。为我们深入研究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深刻认识燕下都的历史地位以及燕文化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实物资料。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 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 余躯,为中国规模*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 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1)》以高 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 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 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文物保管所编的这本《中国石窟云冈石窟(2)》以高质量的图片呈现了云冈石窟,适于研究及收藏。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经济发达,富商大贾们大兴土木,修建学宫、庙宇、祠堂、会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炫耀于市廛乡里。岭南地区建筑十分注重装饰,广泛采用石雕、砖雕、木雕、灰塑、陶塑、嵌瓷以及彩画等工艺,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装饰风格。清中晚期,岭南地区的学宫、庙宇、祠堂、会馆等重要建筑的屋顶上,流行用陶塑屋脊作为装饰。开展清中晚期岭南地区建筑陶塑屋脊研究,既可以了解这一时期岭南地区建筑的装饰风格,又能够探讨岭南地区建筑风格与地域经济、文化、民系之间的关系,还能为今后岭南地区传统建筑陶塑屋脊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宝贵的资料和依据。由王海娜*的《清中晚期岭南地区建筑陶塑屋脊研究》图文并茂,以考古学的理论为指导,以考古学的方法为研究方法所做的古建筑材料的研究。作者又很好地发挥了其史学的基础,做出了既使用
冀津晋桂,一座座汉唐、宋辽到明清各代的古建筑珍宝,独乐寺——广济寺——佛宫寺——佛光寺——真武阁,从整体到局部,逐个辨别、测量、记录,实地调查,详细报告。 结构与性质的系统解说,图文与影像的科学档案,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珍贵标准模本。
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虽为舶来,历经一千九百余年,早已汉化成为中国本土的佛教。六朝时期是佛教汉化的重要阶段,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佛教史上地位卓隆。南京佛教寺庙众多,南朝为,峰时多达二千八百余所。 本书记录寻访的佛寺及遗址遗存共计二百二十余处,即便如此,估计所列也仅是十之八九。其中许多佛寺谈不上美观,然:传法之道,根植在民;法无顿渐,人有利钝;依法修行,纯一直心;空门本来是寂路,本心自生万种法! 本书适合建筑、考古、历史、旅游等相关领域的爱好者阅读。
潼南的佛教造像过去研究甚少,这与其在造像史的地位是不相吻合的,潼南崇龛千佛寺摩崖造像的发现提供了良好契机。本书对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遗址进行清理发掘,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性工作思路的框架下,从发掘、记录、保护、规划等多领域全面保护千佛寺这一珍贵文化遗产,为后面的石窟及石刻文物保护工作提供珍贵的*手材料。
《乐山西坝窑址》是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乐山市文物管理所、五通桥区文物管理所对乐山西坝窑进行抢救性发掘形成的考古报告。西坝窑是一处古代民窑遗址,兴起于北宋,盛烧于南宋至元代。2008年度的发掘共清理窑炉6座、灰坑4个,同时出土了一批实物标本。各类遗存时代集中在南宋中期至元代晚期。窑炉均为半倒焰型馒头窑炉,其中Y1、Y5可能是目前我国宋元时期规模数一数二的大型馒头窑炉。它们的窑炉热工工艺设计先进,十分罕见,对于丰富我们对南方地区宋元时期馒头窑炉的认识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出土瓷器以黑釉生活器类为主,可辨器形有碗、钵、盏、盘、碟、壶、杯、罐、奁、研磨器、瓶、花插、香炉、灯、灯盏、砚滴等。该批实物标本时代明确,门类较为齐全,工艺较精,是一批具有重要科研参考价值的资料。 《乐山西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唐代都城长安城(图一),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都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世纪时期*繁华的世界大都市,是闻名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唐代都城长安城,原为隋代的大兴城,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公元582年)。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承继隋都旧城,坊市、街道等布局不变,但改名为“长安城”,局部进行了修建和扩充,面积达84平方千米,人口达百万。
《安岳卧佛院考古调查与研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安岳卧佛院北岩、南岩、月亮坪三个区域内窟龛造像的崖面情况、窟龛型制、造像内容的详细记录,刻经窟内刻经壁面情况图,并根据调查结果对卧佛院刻经目的和工程发展及历代造像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对宋代卧佛院寺院历史及主持僧侣的承续做了有益的探讨。下篇为刻经录文,利用台湾中华电子佛典协会发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经》(2005)与卧佛院刻经拓片对所有刻经内容分窟、分壁进行录文和校对,力求全面展示卧佛院洞窟内唐代刻经情况。
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调查记”是概括地介绍一下大致情况,以期在详细了解或研究之前,先有一个总的轮廓印象。其中的第二节“释迦塔建筑实录”,是综合记录塔的实测结果,主要是各部分的尺寸做法。这些东西在实测图或图版上已都有了,这里只是把分散在各图版上的情况和数字,按性质集中起来,或指出各种相似部分的异同之处,使眉目清楚,以备专门研究某些问题时查阅之便。 下篇关于寺塔的研究,是个范围很广泛的题目,以限于个人水平和条件,只是就修建历史、原状、建筑设计及构图、结构等四项作了初步研究。此外,如彩画、瓦作、小木作、塑像、壁画以及结构的力学分析等等,都限于条件或专业范围,或只提出问题,或未敢涉及。 我在编写之前,大致研究了塔的现状和具体条件后,决定以探讨当时设计方法为重点,希望总结出一点古
《临淄齐故城》先介绍了临淄齐故城的概况及对城址的普探成果,全面公布了1964至1984年对城垣、宫殿建筑遗址、生活居址、冶炼作坊及墓葬的考古发掘资料,同时选择部分采集的瓦当、陶文、封泥和青铜礼器、车马器等具有特色的典型器物予以介绍。在此基础上对齐故城的年代、性质以及桓公台宫殿建筑、河崖头墓地的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