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权奎山先生长年潜心钻研,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发表了学术论文多篇,《说陶论瓷--权奎山陶瓷考古论文集(精)》收集了权奎山先生生前陶瓷考古研究文章近四十篇,其中几篇为尚未发表的手稿,基本反映了权奎山先生陶瓷考古研究的学术水平,是中国古代陶瓷器及制瓷手工业的研究的重要学术文章。
198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对一些重要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成功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资料。这些考古实物资料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外销瓷,这些外销瓷都能够与国内古窑址考古出土、海外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对应,从而为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称之为“陶瓷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中国陶瓷史、世界贸易陶瓷史,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磁州窑瓷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磁州窑几个问题的探讨、磁州窑瓷器烧造相关问题的认识、磁州彭城窑创烧年代初探、浅谈女真文化对磁州窑的冲击和影响、宋元饮酒风尚对磁州窑的影响、从文字装饰看古代磁州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磁州窑书法艺术欣赏、观台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研究、磁州窑炉上村窑址白地黑花、酱花瓷的初步分析、议磁州窑童子持莲纹等。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长沙铜官窑石渚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揭露灰沟、灰坑、房基等多处遗迹,出土了大量瓷器、窑具标本,为长沙铜官窑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焰红石渚:长沙铜官窑遗址2016年度考古发掘出土瓷器》精选了精品瓷器150余件进行出版。大量外销瓷风格瓷器的出土证明铜官窑是中晚唐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长沙铜官窑是中晚唐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兴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吉州窑遗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遗址范围内保留着晚唐至宋元时期的古窑包24座,出土各类瓷器和窑具标本4000余件,包括各类瓷器,集南、北各民窑之大成,所烧瓷器种类繁多,釉色齐全,纹饰精美,具有景德镇窑、磁州窑、耀州窑、建窑和定窑等窑系的特点,也是元至明清著名官窑景德镇烧瓷技艺的重要源头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书讲述中国陶瓷在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间的相互认识、了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内容有:瓷器的辉煌诞生,早期瓷器发祥地,白瓷和青瓷,宋瓷八大窑系,元瓷输出与域外传播, 明代瓷业的发展,清代外销瓷的发现与收藏。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天津博物馆收藏明清青花瓷数量众多,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官窑民窑器物均有收藏,皆成体系,为本馆藏品特色之一。本展览共展示文物精品250余件,挑选其中100件文物入选《青蓝雅静(馆藏明清青花瓷器陈列)》。 高英爽主编的《青蓝雅静(馆藏明清青花瓷器陈列)》里这100件既具有典型时代特征,又尽量兼顾了本馆没有出版过的新面孔,让我们能漫步于高雅的青花瓷中,细细地去品读,领略其中的魅力与内涵,获得美的艺术享受。
本书所收录的主要是古陶文,即汉代以前的陶文,也酌情收录部分瓦文、砖文。所谓 新出 ,主要是指王恩田先生的《陶文图录》、袁仲一、刘钰先生的《秦陶文新编》出版后新出的古陶文,也有一部分是二书失收和未收的。全书收录陶文1143方,按照时代编排,分商以前、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含战国秦)。战国又分齐、燕、三晋(韩、赵、魏)、楚。书稿所收每一陶文下,先录陶文原拓或照片,图下依次标示编号、器形、释文、出土地、著录作品、现藏地等(不可知者阙如)。对陶文著录作品原文未释或误释者,径改;对少数在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的字,择善而从一家之言;陶文原拓缺字和未识字用 □ 代替。所收材料公布或发表截止日期为2016年6月。
本书利用近年考古发掘和调查的资料以及相关的科技研究成果,对先秦东江流域陶器工艺和使用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情况进行整理和研究。书中先分四个时段综合阐述各个时段陶器工艺和使用的基本情况,再分别归纳陶器的原料选择和加工,成型、修整和装饰,烧制,种类、形制和使用这四种要素的变化轨迹,以及总结四种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探讨这四种要素与当时的生态环境、社会生产能力和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考古专业、博物馆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师生,以及考古和科技考古工作者参考的学术论著,也适用于文物爱好者阅读。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伟大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
在磁州窑类型瓷器当中,红绿彩是*特色的产品之一。它以鲜艳靓丽的色彩,自由飘逸的画法,豪放洒脱的风格深受世人喜爱。早期红绿彩瓷器,因传世和出上器物有限,更被海内外视若珍藏。 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公元12世纪末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窑场,已出现在釉面上描绘绚丽色彩的红绿彩瓷器。它是人类在瓷器釉面上使用多种色彩装饰的开始。从此,瓷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时代。 近二十年来,中国华北地区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中陆续发现了大量早期红绿彩瓷器。其数量之大,品质之高,种类之多,流传使用范围之广,为此前学界所不知。*的资料表明,早在公元12一l3世纪,中国的釉上彩绘瓷器就已经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其艺术成就,即使与号称中国古代彩绘瓷黄金时代的清,康、雍、乾三朝相比亦毫不逊色。 早期红
《陶器生产、聚落形态与社会变迁:新石器至早期青铜时代的垣曲盆地》共包括八章:分别有,绪论,社公进化与聚落形态: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垣曲盆地的聚落形态和社会复杂化的发展,古城东关仰韶早期:部落社会的陶器生的,古城东关庙沟二期:酋邦社会里的陶器生产,古城南关二里头和二里岗期:国家社会了陶器生产以及结语。
王仁湘编著的这本《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探讨了彩陶八大艺术原理;构建了彩陶纹饰分类体系,明确了“大鱼纹”分类系统;研究了彩陶的象征意义;由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大范围传播,探讨了远古文化认同与文化一统化进程。 《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是一部艺术考古专著,可供考古、文物、文物鉴赏、艺术工作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