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 抢救 意义。
1987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做了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对一些重要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成功的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资料。这些考古实物资料中的大部分是中国外销瓷,这些外销瓷都能够与国内古窑址考古出土、海外发现的同类器物相对应,从而为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又有称之为“陶瓷之路”)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以及中国陶瓷史、世界贸易陶瓷史,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考古实物依据和参考。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本书讲述中国陶瓷在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间的相互认识、了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内容有:瓷器的辉煌诞生,早期瓷器发祥地,白瓷和青瓷,宋瓷八大窑系,元瓷输出与域外传播, 明代瓷业的发展,清代外销瓷的发现与收藏。
本书主题定位于瓷器鉴赏、辨伪和断代,收录了从明洪武到崇祯、清顺治到宣统及民国共五百余年的多个品种的瓷器。瓷器来源主要是作者参加北京电视台《拍宝》栏目时,广大藏友的收藏品。内容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划分为清早中晚期、明早中晚期等几个阶段,每件器物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阐述。本书将鉴赏理论与作者实践经验相结合,对收藏爱好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传统制瓷工艺单纯,一根泥条,就能盘筑起一件器物,一段梦想。其蕴含丰富,饱含生活体验、自然认知与质朴情感,充满旺盛活力。同时,带给人以感悟真善美的力量。借用日本学者盐野米松先生的话,那是因为,那时的手艺人,“了解素材的特性,磨练自身的技艺,做出好的东西。这也是他们的生活本身,是他们的人生哲学。”所言极是。手艺人,是人们对掌握一种独立技能的手工劳动者的尊称。初始的瓷器,即原始瓷,异常珍贵,就是由早期的手艺人所创造,却不被他们所拥有。这些手艺人,绝非达官贵族,而是平民百姓。他们的人生哲学,就是世代与泥土亲近亲和的经验。 泥土赐予生命、给人生存的力量,古人因感恩而创作。而原始瓷,就是古人留给历史的一件无与伦比的感恩之作。懂得感恩的生命美,它们终究不会被历史所湮没。《原始瓷器研
《中国古代陶瓷研究辑丛:磁州窑瓷器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磁州窑几个问题的探讨、磁州窑瓷器烧造相关问题的认识、磁州彭城窑创烧年代初探、浅谈女真文化对磁州窑的冲击和影响、宋元饮酒风尚对磁州窑的影响、从文字装饰看古代磁州窑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磁州窑书法艺术欣赏、观台磁州窑白地黑花瓷器研究、磁州窑炉上村窑址白地黑花、酱花瓷的初步分析、议磁州窑童子持莲纹等。
2019年7月至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惠东县白盆珠镇区域进行了为期90天的区域系统调查,期间对白马窑址周边区域进行了文物考古调查于勘探工作。本次调查共计发现窑址19处,其中江板、匣斗墩等四处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发现烂屋仔、陂角、石鼓岭、犁头坑等十处窑址,复查核实已知的三官坑等窑址。本次调查搞清楚了白马窑的产品类型和延续时间及分布范围,运输途径、规模变化。为白马窑的下一步文物保护鬼话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并对惠州市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文物保护提供了资料支持。本书既是对此次调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书中详细介绍了调查成果,包括展示了调查收货的重要的200余件瓷器标本。
本书课题旨在抛砖引玉,将浙江瓷器作为一个个体,一方面置身于中国整个瓷器体系中,另一方面又置身于世界陶瓷文化的视野。浙江瓷器的域外流转离不开本土文化的滋养,因此,在设置内容的时候,有很大篇幅是介绍浙江瓷器发展历程。如浙江陶瓷器发展简表。
本书收集各种古陶文拓片二千六百二十二张,举凡前此成旧的陶文拓片集和建国后新出陶文,绝大部分均已汇集于此,本书分省著录所收战国陶文拓片。商代、西周陶文虽非战国文字,然实是后者滥觞,故置之首卷首。山东大汶口陶文,其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故置于书后以为附录,其资料之丰,体例之善,均有超过前人处。 古陶文研究是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对古陶文的研究较之甲骨、金文,却要落后一些。原因有二:一是资料难找:自清代阶祺开始著録陶文以来,已经一个世纪了。虽然各家所辑的陶文拓片集已有二十余种,但真正刊行问世的不过是《鐵云藏陶》、《季木藏陶》等二、三种而已。这就给古陶文的研究带来了不便。二是文字难认:战国陶文多不合六书,且工匠刻印有时随意增减笔书,这又给古陶文的研究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
本书有一个颇具震撼力的名称《它们曾经征服了世界——中国清代外销瓷集锦》。著者的意思很明显,这里的“征服” 并非一般人理解的是用武力和枪炮的征服,而是用“征服”一词来暗喻中国清代外销瓷作为一种中华丈化、华夏文明的载体曾经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赞许、追捧和珍视。即便从中国清代出口瓷器对世界市场的广泛古有这个意义上来看,用这个词也不能算是脱离实际的虚妄。
陶瓷器的仿古之风,自宋代始就已盛行。仿古的目的,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传承发展前辈陶瓷技艺;有些是出于当时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个人喜好,按需而仿;有些则是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仿而牟利。 鉴定古陶瓷,一般有四大任务,那就是:辨真伪、断窑口、定时代、评价值。四项任务的首要是辨真伪。古陶瓷真伪的鉴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种是传统的经验鉴定,另一种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古陶瓷进行鉴定的科技鉴定。第三种就是物质自然老化痕迹的微观鉴定。
本书展示介绍的数十尊佛教艺术造像是二十一世纪初期中国古陶瓷领域和古佛像领域的重要发现,是迄今为止从未见诸历代典籍著述的佛教陶瓷造像珍品,其中一些也是将让世界为之惊叹的首度披露。 这批陶瓷佛造像的年代早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晚截止于元代,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几个重要古王朝的陶瓷材质佛教艺术经典文物。这批造像既是中国早期佛教造像中的稀世珍宝,见证了一千多年间佛教在中国本土兴衰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古今中外陶瓷艺术品中精湛辉煌、精美壮观的绝世之作,因而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本书以佛教经典为创作依据,细致解读分析了每尊造像的教义渊源、形象寓意、瓷艺特色等与造像相关的各类背景知识;资料翔实,见解独到,知识新颖,引人入胜。读者无论是佛门弟子,还是民间百姓,皆可从本书
毛家湾出土的瓷器数量特别巨大、窑口众多、器类丰富、釉彩品种繁多、纹饰题材异常丰富,基本汇集了元、明两代主要窑口的产品,涵盖了日用瓷、陈设瓷、建筑用瓷等范畴,为研究元、明瓷器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本书共收录器物293件,宋代5件,元代28件,明代260件。其中景德镇窑199件,磁州窑系44件,龙泉窑系30件,钧窑系13件,建水窑2件,德化窑1件,越窑1件,北京地区窑场1件,南方和北方未知窑口各1件。本次收录的器物中,有官钧瓷器、元大都宫殿专用的琉璃瓦、署姓名款的洪武瓷、宣德青花鸟形水注、明初的龙泉官窑瓷器、万里之外的云南建水窑瓷器、明早期的青花加彩瓷器、成化斗彩、明中期的紫彩瓷器以及诸多的纪年款瓷器等等。这些瓷器虽然残破,但都珍稀罕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王仁湘编著的这本《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系统收集整理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庙底沟文化彩陶;探讨了彩陶八大艺术原理;构建了彩陶纹饰分类体系,明确了“大鱼纹”分类系统;研究了彩陶的象征意义;由庙底沟文化彩陶的大范围传播,探讨了远古文化认同与文化一统化进程。 《史前中国的艺术浪潮——庙底沟文化彩陶研究》是一部艺术考古专著,可供考古、文物、文物鉴赏、艺术工作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