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陶瓷器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凭借着坚实的质地、稳定的性能,得以保存千年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科技、艺术等诸多信息。考古资料不断丰富,材料不断更新,陶瓷史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深入和系统化,逐渐形成了古文献学、考古学和文物学三足鼎立的知识格局。将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整理、公之于世,是一项十分必要和有益的工作。近年来,随着文物宣传工作的开展,古文物已不再是令人敬而远之的神秘之物,它日益吸引众多业外人士,参与到保护、收藏和研究的行列里来,陶瓷是其中的大宗项目。因此,对相关工具书的需求大大增加。《中国古陶瓷图典》的编写工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中国古陶瓷图典》的收词范围,限定在中国古代至近代境内生产的陶瓷器及其传统烧造工艺
全书围绕宋瓷谈鉴赏、论学术、记人事,并收入七百余幅宋金时代瓷器图片,包罗了公私收藏的精华。通过雅洁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作为中国国宝的器物之美,理解中国民间丰富的创造力和蕴含在器物中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内涵。 相较《宋瓷笔记》,本书新增《宋金过渡期瓷器》《书房中的宋瓷》《青白瓷香篆盘小记》《宋元时期的瓷香炉》等十四篇新文章及三百余幅器物图片。新增文字更致力于对北方金代瓷器的追寻,这些追寻将使人们认识瓷器艺术的视野更为开阔和完整。
这是陈圣泓教授继《千载一时:时大彬汉方壶拓本题咏册考》之后又一部有关古代紫砂器研究的力作。其中包括《砂器墨拓》《虚斋名陶图录》(上、下)和《明清各名家砂壶全形集拓》三种宜兴古代紫砂器全形拓文献,全面而真实地展现了古砂器全形拓的历史,弥补了紫砂文化史上的一段缺失,对于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 抢救 意义。
曜变天目 是世人公认的中国建窑黑釉茶盏极品,具备艳丽多变的光晕和炫彩,享有 碗中宇宙 天下神品 的美誉。2009 年,具备曜变特征的建盏瓷片在南宋临安城遗址(杭州东南化工厂原厂址)被发现,引起了考古和收藏界的轰动。 2020 年以来,本书作者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对南宋临安城曜变残盏展开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解密 曜变天目 的制作工艺,阐释曜变现象产生的科学机制。这是在世界范围内首次对 曜变天目 进行的多方法综合研究,具有独创性和重大意义。建窑 曜变天目 ,是人类智慧结晶和杰出创造,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高超的工艺水平,是中华优秀陶瓷文化的杰出代表。
这是一部研究明代前期(洪武至成化)官窑瓷器的专著。本书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陶瓷界常用的眼学为辅,分章介绍明代前期官窑瓷器的特征和研究鉴赏方法。在后一章,作者利用搜罗到的所有明代前期瓷器资料,编成传世明代前期瓷器现存情况(包括器物特征、收藏地点等)综合目录。在附录部分,作者列出了研究明代前期瓷器所必需的参考书目。本书可作为古陶瓷研究者、古陶瓷收藏家的工具书和学术指南。
本书是巩义黄冶窑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窑址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黄冶窑的窑炉、作坊遗迹以及各种瓷器,出土遗物除了我们熟知的黄冶窑典型产品--唐三彩,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产品,如早期白瓷和黑瓷,对于我们认识黄冶窑的创烧、兴盛以及停烧的发展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 眼学 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 北师大捐赠事件 、 王刚砸瓷 ,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 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 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 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
本书是一部有关洛阳唐三彩的大型图集。唐三彩虽然只是一件件的马、骆驼、各种人物、各类器皿,但这些俑类,这些器皿,却蕴含了丰富多彩的又化内容,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高超的雕塑、绘画、陶瓷工艺水平,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民族风尚,社会的繁荣昌盛,东西文化交流和东西商贸的盛况。一句话,它们是盛唐盛世的一个缩影,也是洛阳盛唐时期的缩影。《中国洛阳出土唐三彩全集》的出版,一定会受到雕塑界、美术界、陶瓷界、收藏家、鉴赏家们的欢迎和喜爱,一定会得到研究唐史,研究唐代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邢窑遗址从北朝后期至元代,前后延续七百年左右,是北方早期瓷器、早期白瓷、透影白瓷、早期三彩的主要产地。《邢窑:全2册》汇总了1987年到2014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主持的6次考古发掘资料,即1987 1988年内丘电影公司和西关北,1990 1991年临城祁村、西双井,1992年临城山下,2003年内丘步行街,2012年内丘服务楼,2014年内丘翰林苑和服务楼,发掘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邢窑遗址的发掘获评 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邢窑:全2册》为上册文图、下册图版形式,主题内容以发掘时间、地点为顺序,分别对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等进行了全面的分类描述,遗物统一型式划分,同时进行了分期与特征方面的总结,并在青瓷、黑(酱)瓷、细白瓷、素烧、三彩等方面倾注了较多笔墨。
洪武官窑不仅聚集了当时的熟练工匠,而且还垄断了优质的制瓷原料。当时烧制瓷器重要的原料高岭土,被朝廷宣布为 官土 。明代所称 官土 与元代所称 御土 一样为朝廷所垄断,民间不得开采。当时民窑只能开采所谓 假土 制作瓷器。官窑烧制青花瓷所需的青料,是由督陶官 奏发工部,行江西布政司贮库时给之 ,这类昂贵的上等青料,官方严格控制,民窑不易获得。
本书首次从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一千余件馆藏陶瓷器中遴选125件瓷器,以年代为序,图文并茂地展现给读者。除重新拍摄多角度的瓷器高清图外,对于瓷器细节、款识等均予以展示。所选瓷器年代涵盖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窑口有邢窑、定窑、磁州窑、耀州窑、越窑、景德镇窑、龙泉窑、漳州窑等;种类包含颜色釉瓷、釉下彩瓷、釉上彩瓷;器形囊括碗、盘、盏、壶、罐、瓶、觚、枕等,可谓我国瓷器生产史上的一个缩影。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首次提出“早期越窑”与“越窑”这一全新概念,并根据研究成果提炼后把“早期越窑”分为成熟、发展、繁荣、停滞、衰落等几个历史时期;“越窑”篇经深入研究,也提炼归纳为复苏、发展、鼎盛、衰落几个历史时期。上述这些分期都是深入研究的成果,有其独到的见解,非常难得,过去还没有这样深入的研究,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关于“早期越窑”与“越窑”发展的原因,该书也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除了宁波港的发展外,另一个促使窑业发展的原因,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开通,促进了文化、贸易的发展与交融。西方胡人在“早期越窑”制品中的大量出现,说明了宁波、绍兴这些地方早已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热土,其影响已深入到制瓷领域了。 《中国越窑瓷(套装上下册)》总结了从东晋到隋代三个多世纪早期
古代瓷器中的青花瓷,是釉下彩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广为收藏的一个种类。在明代青花瓷器的发展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这个时期的官窑瓷器逐渐形成了宫廷化的艺术风格,而民窑瓷器则体现出的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民间风格。今天的节目就是向您介绍有关明代青花瓷器在收藏和鉴赏方面的知识。
本书总结了几十年来西夏瓷器研究的成果,在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占有国内外已知的西夏瓷器资料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多处西夏瓷窑,西夏瓷器的胎釉、器类、装饰手法和装烧工艺,缕析了西夏瓷器与唐宋(金)时期中原地区瓷器及辽代陶瓷的渊源关系,由此推断了西夏瓷器的创烧年代。本书认为,在当时北方地区的主要瓷器类型中,西夏瓷器是质量仅逊于定窑系和耀州窑系瓷器的高质量产品,其剔划花产品则是兼具独创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古陶瓷经典作品。本书公布的资料,绝大多数系首次发表,某些曾被公布过的各地文博部门的藏晶,也是首次以清晰的彩色图片面世。除此而外,本书中还有许多的次:次采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以两北地区窑口纪年器及其他标准器为依据,对一些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的某些“西夏瓷”藏品进行详细的考辨,将名不符实的各种
本书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沙窑瓷器为主题,通过178(套)精美文物,展示了长沙窑瓷器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往中的作用与地位。全书分为“焰红湘浦口”“笔精妙入神”“大舟有深利”三个单元,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展示长沙窑瓷器灿烂多姿的釉色、丰富多样的器物品类、独具特色的诗文与绘画装饰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的历史,揭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