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之衡,室名饮流斋,自号饮流斋主人,故说瓷一书,书名为《饮流斋说瓷》。全书十章,依次为概说、说窑、说胎釉、说彩色、说花绘、说款识、说瓶罐、说杯盘、说杂具、说疵伪。各章纵说历史变迁,横说花色种类,追本溯源,层层递进,析入毫芒,为初学入门之基础,治瓷学者之书。
萨尔珀冬陶瓶曾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骄傲。这个由雅典陶工欧克西泰奥斯和画师欧弗洛尼奥斯制作的调酒器,其实只有 45.7厘米高,但并不妨碍它成为艺术品市场上只卖出百万美元的古希腊陶瓶,更无法阻止一连串堪比好莱坞悬疑大片的离奇事件与它扯上关系。 在本书中,英国古典学者奈杰尔 斯皮维将带领我们 近距离 欣赏这只来 自公元前 6世纪末的 火锅 (陶瓶的绰号),看看它为何那么小又那么贵、为何似乎永远 丑闻 缠身,以及重要的 瓶身上 死神与睡神抬着萨尔珀冬尸体 的形象,尤其是死者之臂,怎样影响了西方艺术千百年来的传承与发展。
元青花是中国古代青花瓷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类别,也是中国古代瓷器中一个特殊的品种。对其的研究跨越学科甚至行业,是不少领域都关注的文物。元青花中的一部分精品已成为世界性的艺术品。本书从300多件元代青花瓷中精选出35件,对其进行原样临摹,手工绘制了原图,不仅还原了原作风貌,同时全方位地展现瓷器上的青花图案。为了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元代的青花瓷及其历史和特点,同时又对元代的历史背景加以介绍。 博物馆绘本 这种形式目前在国内尚属首创。本系列还将陆续推出《玉器》、《陶瓷》、《青铜》、《家具》等。 本书由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主编。
本书讲述中国陶瓷在促进人类文化交流和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与各个民族间的相互认识、了解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内容有:瓷器的辉煌诞生,早期瓷器发祥地,白瓷和青瓷,宋瓷八大窑系,元瓷输出与域外传播, 明代瓷业的发展,清代外销瓷的发现与收藏。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在以往的陶瓷研究中被约定俗成地称为空白期。 这主要是由于这一时期的陶瓷烧造情况几乎不见于文献记载中;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一时期生产的官窑和民窑瓷器在 外的出土品、传世品中均 罕见,尤其是带年款的官窑作品。然而,近年来伴随着考古材料的不断丰富与学术研究的持续深入,所谓的空白期瓷器的窑业制度、风格特征、贸易销售等情况已逐渐清晰。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2019年“明十五世纪中期景德镇瓷器大展”特展教育读本,特邀请研究空白期瓷器以及亚洲历史的 学者撰文,力求展现学界对于空白期的 研究成果,以及该时代背景下的亚洲整体局势与发展情况。
本书是作者继《人间瓷话》《寻访中华名窑》之后的又一部研究古瓷的学术专著,也是我国部用散文形式撰写的以中华香炉文化为主题的著作。书中收录的135尊香炉和器物出自作者的藏品,从良渚文化黑陶鼎到明清瓷炉,跨度四千年,回答了中国陶瓷器香炉的起源,它的型体的演绎变化和生产各式香炉的窑址等现状,以及香炉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从学术层面上来说,本书填补了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里的一个空白。作者结合了他长年累月田野考古的所见、所闻、所感,既有理论的阐述,又有具体器型窑口的介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书中涉及窑口有越窑、邢窑、唐三彩窑、汝窑、钧窑、定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30余座窑场生产的各代香炉,是收藏鉴赏研究古瓷香炉文化重要的资料。
《古陶瓷鉴定》以学校收藏的标本为基础,认真地整理与归纳了古陶瓷各个窑口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并附以相关老师多年实践的经验,使此书对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具有更多的实用性。书本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瓷器的介绍,基本以瓷器的发展为主线,辅之同时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国家政策等相关内容,让读者能清楚了解每个窑口瓷器兴衰的原因。尤其是对浙江地区的窑口及瓷器有大量详细的介绍,力求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对瓷器的发展序列及各个时期代表性窑口的器物特征有较为系统的了解。第二部分以图录的形式,配以学校与个人收藏的瓷器图片,并通过对各个瓷器的注解使书本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使学生对器物能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本书从仰韶彩陶文化开始,以朝代沿革为纵线,从史前写到民国,展示中国陶瓷的发生发展历程,着重介绍各时期陶瓷的主要瓷窑、种类、造型、技法、装饰艺术和承继关系。在瓷窑方面,特别对历史上的名窑如定、汝、官、哥、钧、耀州、磁州、景德镇、越、龙泉、宜兴、德化、石湾等做了重点介绍,还揭示了明代后官窑和民窑的主要贡献;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彩陶、黑陶、白瓷、青花中的釉里红、釉下彩、斗彩、五彩、珐琅彩以及紫砂陶等的陶瓷文化。旨在为陶瓷生产一线的企业家、想研究陶瓷文化的学者、陶瓷艺术品收藏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提供一套较为系统的参考资料。
内容简介